分享

中医各家学说复**重点

 建明的中医馆 2017-06-27

中医各家学说复**重点

复**重点

总论:1.《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是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

2.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 ②有取舍 ③有发展

3.明清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钱乙:小儿生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诊断上又提出“面上证”“目内证”。《小儿药证直诀》提出用药务求柔润,代表方:地黄丸,泻白散,导赤散。

刘完素:玄府气液说: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代表著作:①《素问病机原病式》 ②《医方精要宣明论》(又名《宣明论方》)③《三消论》

脏腑本气──肺气清 肝气温 心气热 脾气湿 肾气寒

本气虚则── 温 清 寒 燥 热

玄府气液说──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主火论”是学术理论的核心,最基本的观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亢害承制──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

表里双解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把消渴分为三类:①消渴 ②消中 ③肾消。治疗瘖痱代表方:地黄饮子

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

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刘完素)

张元素:对药物升降沉浮研究:“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炮制:熟升生降。根生梢降: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头疼用川芎,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

代表著作:1.《脾胃论》 2.《内外伤辨惑论》 3.《兰室秘藏》

学术理论:认为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1.饮食失节 2.劳役过度 3.七情所伤

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创制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

医家三: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元代著名医家,代表著作《阴证略例》

内感阴证的病因:1.饮食生冷、过服凉药 2.外感寒湿雾露之邪 3.纵欲劳倦,素体虚弱

内感阴证主要损及厥阴、太阴、少阴三经,表现为脾阳、肾阳、肝阳虚衰证候。

内感阴证病机:元阳中脱

内感阴证的表现形式或传变方式:1.阳从外走(内阴外阳证) 2.阳从内消

治疗经验:1.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神朮汤;内伤冷物兼外感风邪有汗者──白朮汤

2.治疗内感阴证,强调以“调中”为主,治疗有“先缓后急”之分,强调“药当

从温,不可遽热”。

缓治代表方剂──黄芪汤、调中丸。

3.阴证服四逆后,胸中发躁而渴,大小便秘涩者,治疗用“海藏已寒丸”

4.王氏最喜用的药物是:附子、干姜

医家四: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学术理论:论病观点:1.因邪致病 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

“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

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

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姜 枣)

重视药邪致病。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擅用情志疗法。

医家五: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代表著作:1.《格致余论》

2.《局方发挥》: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

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

学术理论:1.相火论(详见问答题)

2.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

3.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

4.阴升阳降论──脏腑而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

水火而言:“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

气血而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朱震亨强调“阴升阳降”论,而李东垣强调“阳升阴降”论

5.“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

治疗经验:1.凡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四物汤加知柏

2.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

3.治疗郁证以行气开郁的越鞠丸为代表方,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之意,气郁是关键。

“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

4.噎膈:韮汁牛乳饮

5.疝痛:疝气方

6.痛风:二妙散

7.痿证:(健步)虎潜丸

医家六: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医家,主要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

学术思想:治疗外感伤寒太阳病时,不用麻黄汤,而用自制羌活汤

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

重视阳明证的辨证论治,喜用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

强调治疗热病以固护津液为要,主张在用竹叶石膏汤时去半夏,原因是半夏三禁:“渴家、汗家、血家”

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主药,而不用大黄。

善用甘平柔润之剂,创制资生丸、肥儿丸

阐发脾阴不足证的论治,认为“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阴不足故病**”,

指出“甘凉滋润,酸甘化阴”为治脾阴虚的大法。

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最重视降气,降气最善用苏子、枇杷叶、郁金

医家七: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代表著作:1.《类经》 2.《类经图翼》 3.《类经附翼》 4.《景岳全书》 5.《质疑录》

《类经附翼》的求正录中有《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等名篇,

是景岳学说的重要代表作。

学术理论: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医易同源”

他对阴阳与五行关系的认识“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在五行之中,张氏对水、火最为重视,因为水火有关乎万物的生化,人身的水火即阴阳、精气。

张氏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而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命门理论:(问答详见PPT相关内容)

张介宾命门学说是阴阳精气命门理论的有机结合。

认为命门位置“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

开创了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治疗经验:阴阳相济法创制名方:阴虚──左归九(从阳引阴) 阳虚──右归丸(从阴引阳)

制贞元饮(熟地、炙甘草、当归),治疗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虚里跳动等证。

医家八: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主要著作有《瘟疫论》

学术理论:提出天地六**之外的致病因素──杂气

侵犯部位:募原(或膜原)

瘟疫的传变方式:传表、入里、表里分传

治疗经验: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

甘草等组成。(主药:槟榔、厚朴、草果仁)

“三阳加法”──邪热溢于太阳经,故加羌活;邪热溢于阳明经,则加葛根;邪热

溢于少阳,则加柴胡。

治疫之全剂──三消饮

医家九: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清初著名医家,著作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学术理论:温病三纲说──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3.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者(又称两感温证),其病位在太阳、少阴。

指出“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

治疗燥病,创制清燥救肺汤,其用药大旨为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寓培土生金于 甘柔滋润之中。

大气论中所谓“大气”是指胸中阳气

治单腹胀(臌胀)三法:培养(补益元气)、招纳(升举阳气)、解散(开鬼门、洁净府)

医家十: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著名医家。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治疗经验:治疗虚损病方法──甘药培中、血肉填下、中下兼顾

重视食养,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的观点。

通过中下兼顾的治疗,来达到“安谷精生”的目的,具体方法如“平补足三阴法”

“脾肾双补”

治疗络病三法:辛润通络、辛温通络、辛咸搜剔(后二者均以辛润通络为基础)

奇经之病在治疗上,常兼“通”,“补”,实证用通法,虚证用补法。

填补奇经,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紫河车、龟板等,忌用桂附、知柏。

            用龟板补任脉之阴虚,选鹿茸填督脉之阳衰。

医家十一: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林改错》。

学术理论:认识到“灵机记性在脑”

补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活血化瘀法(创分部治疗血瘀方法):

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

少腹逐瘀汤──冲任虚寒、少腹积块

另,古下瘀血汤──治血臌

身痛逐瘀汤──治血气阻塞经络的痹证

认为中风半身不遂本源为元气亏损,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

医家十二:唐宗海,字容川,清代著名医家,着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

学术理论:血证病机──1.气机阻逆,血随上溢 2.脾失统摄,血无归附

3.火热炽盛,逼血妄行 4.瘀血阻络,血行失常

血证的病位:吐血─胃  呕血─肝   咯血─心、肾   咳血─肺  唾血─脾

通治血证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止血代表方:泻心汤 消瘀代表方:**石散(**石为祛瘀妙药)

血证用药宜忌:1.忌汗 2.禁吐 3.主下 4.宜和

问答:

1.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刘河间:“心火暴甚,而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缪希雍:“内虚暗风”

李东垣:“本气自虚” 张介宾:阴虚 “中风为病……必由乎阴也”

朱丹溪:“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叶天士:“阳化内风”

王清任:“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

2.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

热邪气(阴火),内燔上冲,以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

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

病证。

  ⑴病因 ①饮食失节 ②劳役过度 ③七情所伤

 ⑵病机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③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⑤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⑶症状 ①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

     ②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

           三焦九窍积热等

 ⑷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 

 ⑸治疗  ①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

             升发阳气-升麻、柴胡

             桔皮-导气

             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

3.试述朱震亨相火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

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身,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因

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

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

相火之常,朱震亨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

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

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为

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五性厥阳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房劳、大

努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煎熬真阴,

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治法方药

4.叶天士的脾胃分论和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

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见阳盛之体,

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用甘

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治疗:①治脾宜升:甘温扶脾,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补中益气类

②治胃宜降:甘平或甘凉濡润法,沙参、麦冬、扁豆、竹叶──麦门冬汤类

5.吴有性瘟疫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致病,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为“戾气”(或疠气)。

二、戾气的五大特性──①物质性 ②致病性 ③偏中性 ④专发性 ⑤传染性

三、戾气的传入途径──“邪从口鼻而入”

四、感染部位──邪在膜原

五、治疗方法与方药:疏利膜原,创制达原饮、三消饮,主要用草果、槟榔、厚朴等。

6.张景岳是如何论述阴阳的常与变?

指出阴阳之常为人体之生理,阴阳之变为病理现象。病理情况下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治疗上又有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

一、生理为常,常为精气;病理为变,变为寒热。

“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与寒”

二、治病目的是使阴阳由变返常:阳虚恶寒──“扶阳抑阴” 阴虚发热──“补阴抑阳”

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常:“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变:“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四、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为治法之常;“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为治法之变

7.试述治吐血三要法。

①“宜行血不宜止血”──吐血的原因是血不循经,行血则血亦自循经络,而无溢出之患。假

如见血止血,则可能引起血瘀,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而复出。

②“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

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③“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

上窍之患,若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脾胃,脾不统血则血越不

能归经矣。故以降气之品,导火下行,既稳妥,又防患未然。

意义──(1)用和血行血法以防止络脉瘀阻

(2)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而变生他证。

(3)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

(4)苦寒降火,最易伤中,降气之法可免致脾胃损伤,体现缪氏重视脾胃的观点。

8.试述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9.试述喻昌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创见?

答: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专列“秋燥论”。在学说渊源上主要受刘河间的影响,因而能发挥病机未尽之义,补充《内经》病机之疏阙。理由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冬伤于寒,皆是伤主时之气,而秋主燥,却伤于湿,与理不合,只有六气配四时,才与五运不相背戾。他还从病理上论证“燥胜则干”,病在外皮肤皴揭,在内精血、津液枯涸。若燥气伤肺,遂成膹郁咳喘等症;对于燥病的治疗,他提出要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反对单纯以润滋燥,并制清燥救肺汤,对燥病的临床诊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0试述叶桂络病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所以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即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

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认为以部位而言,“邪非在表”,所以“散之不解”;邪非着里,所以“攻之不驱”,“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为此他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临床上每多应用,称之为虫蚁搜剔法。

11.请简述叶天士理虚大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笔记整理

总论:

一、伤寒学派 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 (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 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 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 刘完素 寒凉派 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七、攻邪学派 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 养阴

九、温补学派

《局方》 温燥

朱丹溪 寒凉降火———苦寒

温补

寒凉

十、温病学派 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 东汉末医家 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 茉莉花根 当归 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 桑葚何首乌 茅山术

《华佗神方》 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 草乌 胡茄子 羊踯躅 麻黄 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 草乌尖 生南星 生半夏 胡椒 蟾酥 荜茇 细辛 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

解麻药神方:人参 生甘草 陈皮 半夏 白薇 菖蒲 茯苓

神膏:乳香 没药 血竭 儿茶 三七 冰片 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 药王 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 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 “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 风寒湿痹 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 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 风邪入中

类中风 内风,内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 内外两方面

1.对外风治疗:大小续命汤(兼痰热) 驱散风邪为主治疗真中风的代表方剂

治疗中风莫忘:小续命汤 经络 宣通气络血络

脑血栓:小续命汤合牵正散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活动不利,舌软色暗,脉小紧)

2.**匮乏,痰火肆虐,内风多见热证

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初发病时以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宜竹沥汤,又宜服羚羊角,石膏等

3.血证 苇茎汤?

钱乙

重望诊 目内证 面上证

重剂型 丸散膏圆

《小儿药证直诀》

一、“脏腑柔弱,血气未实”——小儿生理特点,外易为六**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理特点,以妄攻误下为警戒(若误,先救药误,后治本病)

益黄散(补脾散):陈皮 丁香 诃子 青皮 炙甘草 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六种常见脉象:“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三、确立儿科五脏辩证纲领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心气热:导赤散 心实热:泻心汤 心虚热:生犀散 心虚肝热:安神丸

肝实热:泻青丸 肝肾俱虚:地黄丸

脾实热:泻黄散 邪热伤脾:玉露散 脾虚:益黄散

肺实证:甘桔汤或泻白散 肺虚证:阿胶散 肺有痰热:葶苈丸

肾虚证:地黄丸

四、论治惊风的经验

急惊风:心肝“热盛则风生”,(痰热客于心胃,阳盛而阴虚;无阴;受大惊,高热)

慢惊风:脾虚损,脾虚无阳,吐泻等病后。

刘完素

一、1.火热论 2.脏腑六气病机说 3.玄府气液说 4.亢害承制说

《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内经宣明论方》

二、学术理论

1.脏腑六气病机说(主要说明每一脏腑各有其特性)

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盖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治脾土之病,应以“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为原则。

“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

“热在心则实,在肾则虚;寒在心则虚,在肾则实”

2.玄府气液说

玄府:气液运行的通道。 《内经》:汗空

“无物不有”“乃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也”“气海之隧道纹理”

“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

玄府郁结则“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

玄府闭塞原因:主要为热气怫郁。“热盛则腠理密闭”

旨在研究与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运行的情况。

3.亢害承制

生化和制约。“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中本质与现象的内在联系。

物太过则有制约。 “比物立象” 天气的承制——人体脏腑的变化

五运六气偏亢过极,破坏了它们之间的正常承制关系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之亢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三、治疗经验

治热病善用寒凉,自制双解、通圣寒凉之剂。(防风通圣,黄连解毒)

消渴病:消渴,消中,肾消。病机:燥热。 猪肚丸,葛根丸,人参白术散

中风:地黄饮子 肾虚阳伤,痰浊上蒙

主**发郁结,宣通气液。

木香黄连丸: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治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

刘氏治病强调一个“通”字。

增加了“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