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亦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血脂。高血脂为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它归属于中医的肥胖、痰湿、瘀证、心悸、胸痹、眩晕、消瘅、中风偏枯等范畴。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 (一).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二).体检发现: 可有肥胖、周围神经炎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体征。 三、临证分类 (一)、根据血生化的测定结果分为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TG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二)、根据病因分类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脂血症: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有些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青年角膜弓等。 (2)继发性高脂血症:多继发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有关。 四、病症危害 概括来讲,高脂血症的危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高脂血症最重要的也是直接的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总之,高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可引起心、脑、血管、肾疾病;高脂血症又可引起肝胆疾患,所以危害很大。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五、中医对高血脂的认识 中医古文献虽无“血脂”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脂者”、“油脂”、“脂膜”等记载。血脂为膏脂之属。脂膏来源于水谷精微,源于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具有濡润、补益、充养的功能。膏脂的生成和输布有赖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作用。血中脂膏生成、输布、代谢异常可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医学心悟》指出“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内湿从内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导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中,可使津血稠厚;而人体分清泌浊功能障碍所产生的塞滞之患,与现代高脂血症的概念非常相近。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饮食不节,过逸少劳;脾失健运;肾失温煦;肝失疏泄;痰浊内蕴;瘀血阻滞。本病与素体禀赋、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好逸少劳、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病证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于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标实主要是指痰浊和瘀血内阻。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浊,凝聚为痰,痰从浊化,成脂膏,或过食油腻,伤及脾胃,致使油脂过盛,聚成膏脂;若因气滞、气虚、痰浊引起瘀血,致使营血为“污秽之血”。因此,脂质留而为弊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痰浊、瘀阻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六、中医治疗方法: 治则:健脾益肾,燥湿化痰,活血通脉,降脂化浊。 降脂基本方: 组方:首乌30g、黄芪30g、山楂30g、决明子20g、泽泻20g、丹参20g、三七10g、赤芍10g、红花10g、陈皮10g、苍术10g、生普洱10g 、生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 其它各证型结合辩证用药---(略) 附:主要防治措施: 平时注重三个环节,以减少高血脂症发病: 1、合理的膳食结构:“四低一高”的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膳食。 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均衡营养。 3、加强体育锻炼。运动与降低体重除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外,还可使甘油三酯和高血压降低,增加HDL胆固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