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宴席中歌曲缠绵婉转,正是王维的《相思》。唱曲之人运腔绝妙,相思二字直撼人心,坐上诸人,却无不暗自垂泪。 其时正值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蜀,众人惶惶不知所归。此曲本是梨园旧曲,如今却在这潭州城内听闻,诸人皆有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之感。 唱曲之人见满座垂泣,也是神魂恍然,不由想见开元全盛之时,贵妃请舞,霓裳声中,羽衣随风而动,步随拍转,似长空飞月,洛浦凌波,令人心驰神移,如坐钧天广乐……玄宗善解音律,曾选乐工三百亲自教于梨园,时人称“皇帝梨园弟子”,又有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而唱曲之人,正是这梨园弟子之一,身列其中,何等荣耀。却未料胜景不常,渔阳鞞鼓动地而来,玄宗仓皇西逃。长安陷落,梨园弟子四散,有的被杀,有的投降。叛臣安禄山于凝碧池设宴,同为梨园弟子的雷海青怒摔琵琶,大骂逆贼,西向恸哭,惨死敌手,何等壮烈。而他,却只在这流落生涯中,唱着开元旧曲,说着开元遗事,默然追悼。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他眼前又仿佛见到了曲中的红豆树,而今枝叶萧散,故枝红豆不知余几,相思之情不知何托。思及此,李龟年不由一阵气窒,倒了下去。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在江南也见到了李龟年,同处无常之世,同是盛衰之感,只以淡语写来,倒愈发令人心伤。 无奈世运翻覆,红豆之感,又岂止一朝。少陵作秋兴八首,有“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红豆”二字一本作“香稻”,钱谦益(牧斋)笺杜诗,以为此句暗含李龟年事,当以红豆为正。句写江山倾覆,红豆残存,凤凰栖梧,身死不去,大抵诗人以此明志。牧斋作后秋兴,写道“一别正思红豆子,双栖终向碧梧枝”,思来极是沉痛。但他降清失节素为世人诟病,却又与柳如是暗中支持反清运动,心迹难知。钱柳所居白茆别业,有植于嘉靖年间的红豆一株,号为红豆山庄。牧斋八十岁时,这株二十年未曾开花的红豆树,突然花发数枝,复又结子一颗,事奇如此。“春深红豆数花开,结子经秋只一枚。”他写诗以纪,只不知这劫余的红豆,在当时众人心里究竟是何滋味。明不能以国士待国士,而最终士人们的骨头竟多远不及优伶歌伎,却又怪谁。 近代,陈寅恪先生遭逢国变,曾以重金购得白茆旧园红豆,而起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钩沉索引,以诗证史,其自言“然脂瞑写费搜寻,楚些吴歈感恨深”,历二十年而成《柳如是别传》。红豆因缘,至此未绝。 在江苏,与白茆红豆齐名的是江阴顾山红豆。顾山红豆相传为昭明太子手植,民间有他与慧如的爱情传说。三年前我与父母同游顾山,借道寻访,购得红豆一双,藏于发小雅竹所赠星星储物罐内。我与竹自幼儿园同班至大学邻校,缘分之深无过于此,而后辗转各地,鱼雁杳茫,渐失消息,去年匆匆返湘,亦未得联络,平生无所念,惟愿故人各自安好而已。人事浮沉难问,世路兴衰反掌,昭明太子也好,李龟年也好,杜少陵也好,钱牧斋也好,陈寅恪也好,留给而今的,不过是掌心红豆那一抹锥心的红罢。 浣溪纱 访顾山红豆(旧作一篇附上) 流落江南百事非。檀牙歌断落花时。虬枝扰扰碧云低。 金井梧桐秋易老,夕阳巷陌燕归迟。天涯何处问相思。 我不是AI:我知道你们就看着红豆,却没几个人能弄清这红豆与红豆间的区别。没错,植物的俗名就是如此的混乱呀。(捂脸,所以我也不想去辨认诗中到底是什么红豆) 这么多字大家读完也不容易,就给个赞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