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教是亡国之道

 一尘归零 2017-06-28
   我说不要背“四书五经”引来儒家弟子的攻击,说我不什么学问。别急,我上一篇只是说了对孔子不敬的话,说他一事无成,不配讲做人的道理。现在我要讲一点学问和历史,儒教是亡国之道,你们更不愿意听,但事实是抹不掉的。
   山东是儒家发源地,但是你想过没有,山东素称齐鲁之邦,为什么不是鲁齐之邦。这是对孔圣人最大不敬。但孔圣人也无话可说,因为鲁国就灭亡在儒家手中。
  有人说,孔子儒家是治国治世的良剂,对稳定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到底如何,可否让我们对先秦时期的齐国和鲁国进行一个比较,让事实来证明了。
   鲁国都城山东曲阜,邻近周朝(河南),地处中原边缘,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社会开化文明。《尚书·禹贡》记载:“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合同。桑上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圣,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靡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鲁国一带曾是殷民的大本营,属经济发达地区;鲁国“得殷民六族”,(《左传·定公四年》)与殷民同居,文化水准亦较高。
   鲁国受封人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是周王朝王室贵族,受封鲁国是最重的奖赏,在分封候中离周王朝最近,最为丰厚。受封后,周公旦即摄政周成王。周代奉行“厚同姓,薄异姓”,所以,鲁国原来的政治地位较齐国为高。因为鲁国是同姓封国,所以在政治上享有很多特权。如周天子对其赐有宝器、典籍;(《左传·定公四年》)在祭祖时,还享有奏天子礼乐的特权。
   伯禽坚持以周礼治国,在位46年,鲁国的政治经济都出现了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但是,此后鲁国逐步衰退,封地不断被侵蚀,最后困守曲阜一带。
   鲁国居平原,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鲁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传统,相比之下,工商业则不甚发达。遍查史料,都没有发现鲁国重视发展工商业的记录,而提倡择瘠处贫,自给自足的记载却随处可见。“择瘠土而处之”,“沃土之民不财,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国语·鲁语》)“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好农而重民。”(《史记·货殖列传》)《国语·鲁语下》记载:鲁国的贵族公父文伯之母,在教子时,标榜自给自足,不但不提倡追逐财利,反而主张到贫瘠的地方去培养“善心”。重农思想在鲁国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结果。战国时,连不大的莒国还铸有刀币,而在鲁国因为不注重工商业,所以其货币需求量不大,至今还未发现铸造的铜币。
   鲁国是周族谪亲,自然要维护西周政权的统治,孔子的儒家就是鲁国复辟思潮的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要人们回到过去,不要变革创新。正是这种儒家之道导致鲁国由强变弱,很快灭亡。
  写春秋历史的《国语》,“周语”之后就是“鲁语”,排在第二位。可见鲁国最初的重要地位。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战国策》中秦列第一,鲁没有了。
   鲁国的历史大体如下:春秋初诸候分封时,鲁国最强,更强于齐国。但其后逐步衰落。春秋时还算大国,战国时已经消亡。伯禽下传九代到武公九年时,鲁国发生变故,直到后来周宣王立鲁孝公为止。孝公下传两代到隐公、桓公时,鲁国再次发生政变。桓公之后到鲁庄公时期,鲁国多次与齐国发生战争。庄公儿子愍公、厘公时期,鲁发生庆父之乱。厘公下传两代到宣公时,襄仲杀嫡立庶,从此三桓强盛。宣公下传三代到昭公时期,三桓发兵攻击鲁君,鲁国公室从此名存实亡。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国外流亡死去的。鲁悼公以后鲁国渐渐衰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鲁国被楚国灭亡。
   和鲁国相比,齐国是不毛之地,当时称东夷,属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时常发生战乱,就派姜太公讨伐,连疆域都没有给他划,能占到的地方都是他的。姜太公到达临淄的当天晚上,就有人来侵袭,打了一战。齐国的地理条件很差,属于不长庄稼的盐碱地。但是经过管仲的治理,齐国成为春秋首霸,“一匡天下,九合诸候”,如果不是管仲也是周朝贵族后裔,还有对周朝的一点怜悯之心,齐国可能就统一中国了。一直到战国,齐国都是与秦国抗衡的大国,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一个。
   齐国的强盛就是因为管仲及其后人的变法改革。秦始皇统一也是得益于管仲后代弟子李斯和韩非子的帮助。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次最发达时期,也都是使用管仲治国方略的结果。
   最早意识到鲁国守旧要灭亡的就是周公。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 ,三年而报政周公 。周公 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伯禽是要按照周朝的礼数治国,改变当地的民俗。在用人方面,《汉书·地理志》载:“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太公曰:‘后世浸弱矣。’”鲁国严格执行“周礼”的“尊尊而亲亲”的任人原则。形成了姬姓贵族世代掌权,异姓遭排斥的局面。
 《史记·鲁周公世家》:“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太公)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太公)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齐国因俗简礼,让周公看出齐盛鲁衰的趋势。齐国在用人原则上,走了一条和鲁国不同的道路,周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汉书·地理志》)“举贤”、“尚功”成为齐国任人的主旨。所以,与齐君异姓的管仲、鲍叔牙、晏婴和田氏等不但被任为卿、大夫,而且都执掌过齐国的军政大权。 
  关于齐、鲁文化的不同,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对齐、鲁两国不同文化特征的描述,齐文化属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属仁者型文化。所以孔子又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朱熹注释对孔子这两段话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道则先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
   孔子和朱熹都不敢面对齐盛鲁衰的历史实事,更没有勇气承认这种盛衰的根源,就是以孔子儒学和管子齐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管子开创的开放的齐文化,促成了齐国的由弱到强,强盛先秦,而孔子墨守成规的儒文化,导致了鲁国的无所作为,由强变弱,并早早地被吞并消亡。鲁国的短命,说明它没有像孔子所言“仁者寿”,也不是像朱熹所言“有常故寿”,不得感叹:“人亡政息”。
   儒教是亡国之道,孔子儒教就导致了鲁国的灭亡。这是历代儒家子弟都不敢面对的历史和事实。
   呜呼哀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