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谭(23)

 山佳国学谭 2017-06-28

221在兼爱的基础上不同时期有所偏爱——《孟子》谭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应该是:人有兼爱和偏爱。在兼爱的基础上,不同时期有所偏爱。

222君子是容易被欺骗——《孟子》谭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孟子是说君子容易被欺骗是因为:一是骗子都说的有些道理,但骗子早晚会路出马脚的;二是君子一般不把人和事往坏处想,但终究会认识到的。

223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孟子》谭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 ,是周无遗民也。孟子说: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孟子真是知音呀!在下高攀了!对此太有体会了!同时读《孟子》同样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孟子的思想本意。

224儒家思想的王权天授——《孟子》谭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儒家思想的王权天授。

225百姓接受就是天意!就是天的选择!!——《孟子》谭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回事?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孟子在此处是说:百姓接受就是天意!就是天的选择!!这也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

226民意就是天意!王权天授实为民授!!——《孟子》谭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 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 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接着说: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 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称这是天意。《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孟子在此处是说:民意就是天意!王权天授实为民受!!

227圣人伯夷真是一尘不染——《孟子》谭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孟子评价的圣人伯夷真是一尘不染、过于清高,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只好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228伊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元圣”——《孟子》谭 

  伊尹曰:……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接着评价: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孟子评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伊尹是至圣孔子崇拜的“元圣”、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华“厨祖”、 是发明中医汤液的医圣等。

229柳下惠是我行我素随遇而安“和圣”——《孟子》谭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孟子接着评价: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自在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听到过柳下惠风范的人,心胸狭窄的会变得宽阔起来,刻薄的会变得厚道起来。孟子评价的柳下惠是我行我素、与世无争、无尤无怨、随遇而安、坐怀不乱的“和圣”。

230孔子是因地制宜以礼而行的至圣——《孟子》谭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接着说: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孔子是因地制宜以礼而行的至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