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好转型期名校建设攻坚战

 老刘tdrhg 2017-06-28

    在今天的核心素养时代,如何才能抓住转型期的机遇,在“名校建设攻坚战”中赢得先机,将自己学校变身名校呢?

    在教育演进中多样发展

    所谓名校,通常是指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并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学校。由于名校往往拥有丰富的资源、优秀的校长和师资队伍、一流的生源,故而常常成为区域教育的典范。历经多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些学校在时空交汇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

    一是传统型。这类名校以各省、市、县的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第一高中(或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等为突出代表。由于拥有丰富的人、财、物资源,且常常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良好的硬件设施、一流生源和优秀师资,因而这类学校往往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地群众中有良好的口碑。

    二是“传统+改革”型。伴随教育管理权力下移,改革创新成为学校发展的主题。在经济发达或中等发达地区,一些原本处在中上游的学校,由于注重学校改革,向外挖掘各种资源、大力拓展,向内追求内涵发展、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尤其是开发了大量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人文、艺术等实践活动,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颇有超越“传统型名校”之势。

    三是课改型(或高效课堂型)。2001年以来,国家开展新课程改革。一些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构建了适合自己的高效教学模式,重构了学校文化,不仅大面积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类学校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区域名校乃至全国名校。该类名校在我国中等发达地区相对较多,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少。

    四是课程整合型。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深刻认识到,要想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抓住学校的根本——课程设置,通过改革、完善现有课程,特别是进行学科课程的“单元整合”“一册整合”“多册整合”“多套整合”,以及教师“说课标”“说课”“说教材”等活动,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从而不仅改善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加深了对国家课程价值取向、逻辑体系、知识结构、内容布局等的深刻理解,提升了教师工作的自主性,而且也使教师深化了对课标、教材内容的认识,使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善,达到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基本目的。这类名校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较多,中等发达地区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少。

    五是“课程整合+走班+深度改革”型。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积极学习和借鉴欧美学校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深度整合,并大胆采用“走班式”,由此显著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这些学校看来,单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或课程整合,其关注点要么是学生,要么是教师,都显得不够全面。要想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统整上述两个方面,并采用新的形式,使学生、教师、教学资料有效、有机、灵活地统一起来。

    在持续探索中应对挑战

    从传统型名校的发展来看,该类学校一般缺乏内在的改革动力。多数学校基本上沿袭以往的办学思路和管理办法,长时间以来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步与发展。其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教育教学中“知识中心”“教师中心”依然存在,学校的“物质文化”越来越“高大上”,“制度文化”内容日益细化与繁琐,但却缺少先进的办学价值追求与管理愿景,“精神文化”引领明显不足。

    就“传统+改革”型名校的发展而言,虽然其关注各种资源利用、重视内涵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同传统型名校一样,由于对课堂教学改革重视不够,虽然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有一定进步,但整体来看,学校实质性的发展程度有限。

    而课改型学校,秉持坚定的改革信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辅之以“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使原本在各地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这些学校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了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建设仅关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现状。

    课程整合型学校的资源状况尽管不如“传统型”名校丰富,但在当地也属“上等”“中上等”学校,通过课程整合、提升学校文化品质,逐渐进入当地名校行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课堂教学关注不够,这类名校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等传统“授受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不够。

    无疑,“课程整合+走班+深度改革”型名校,由于重新制定了学校章程,明确了治理体系,实行了扁平化、分布式、分权制、制衡型的学校管理机制,突出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等均拥有切实可行的权力,多元权力主体又保障了决策的民主和效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不仅使学校的各种资源和管理制度都始终围绕“学生个性成长的核心”而合理配置和实施,而且师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提升,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优异,学校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从而使学校迅速崛起为地区名校中的后起之秀。

    在深入改革中顺势勇为

    伴随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管、办、评分离”的持续推进,上述各类名校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传统型名校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一直保持不错的业绩,因而在各地的影响依然存在,并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内在的改革动力,忽视周边学校的快速发展,所以这类名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么长期处于高原期,要么逐年下降,成为“逐渐衰落的名校”。对于这类学校而言,应迅速理清学校的办学思路、目标定位,狠抓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并以此为核心,加大学校制度建设的力度,实行分权制、制衡型的学校管理机制,避免被社会淘汰。

    “传统+改革”型名校由于注重学校改革,尽管暂时对课堂教学、课程整合重视不够,但伴随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关注到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整合的重要价值,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超越当地传统型名校的学校。当然,如果学校长期处于改革的高原期,仅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就不会再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或进步,可能逐步退出当地名校的行列。

    课改型名校基于这些年破釜沉舟式的改革得以崛起,它们如果继续推进课程整合,并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保障多元权力主体的参与、依法办学,就会使学校从单一的“仅重视课改”名校变身真正的名校。不过它们必须警惕,假如学校改革进入“传统不传统、创新不创新”、教师左右为难、“上不来下不去”的尴尬境地,将致使学校改革受限、发展停滞。

    课程整合型名校因为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且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故将会在原来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关注高效课堂、走班制教学方式,重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由此,不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且重构学校治理结构,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该类名校也称之为“持续进步的名校”。

    “课程整合+走班+深度改革型”名校,在当前一度被称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标杆学校”。这类名校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国际化发展趋势,不仅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程整合、采用“走班制”教学方式,而且构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制度,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配置学校资源,调动了师生的内在积极性。由此,不仅使整个学校的持续发展动力十足,而且也使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持续进步。

    影响名校未来发展的因素很多,且常常错综复杂。但无论如何,学校资源状况、课堂教学改革及课程整合、学校改革力度等,都是其中的关键原因,值得予以充分重视。(作者楚江亭,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