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雪窗:东坡古风如何发端

 青木森森 2017-06-28



精品优课

雪窗先生:南宋婉约词精讲



东坡古风如何发端

 

文丨杨雪窗


01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东坡的诗。虽则他的诗集草草过了一遍,但说不上很了解,故而这里只是讲一些粗浅的看法,望大家见谅。


东坡是天赋奇才,故而在文艺创作上有惊人的开拓力。后人喜欢强调他在词方面的开拓,然而东坡作为一代文宗,在当时是文坛的领袖,则是以诗文为时人所重。东坡之诗,古风要优于近体。


他写诗,思路极其开阔、跳脱,而这一点在古风上表现至为明显。


对于东坡古风的开端,我比较深的印象有这么几点。


第一,他的古风起得很远。但他笔下有千钧的力量,运笔风驰电掣,能很快从极远的地方拉回来,扣回主题。写诗很拘束的人,从一开端就很拘谨。


东坡诗思开阔,故能从迂远处起笔,而且他笔力雄健,在关键处一笔就转过来了。若庸手写诗,不见得能想到从远处起笔,便是能想到,也未必有笔力勾转。


古风关键就在“转”。庸手纵然知道“转”,然而在该转之处,笔力不到,转不动,便只得平铺一笔;在后面再该转处,又转不动,又平铺一笔。


一路平铺,便成冗长无味之诗。东坡才力大,转处似毫不费力,且能千回百转,奇恣百变,故读东坡古风,不觉枯燥,有波澜迭起之妙。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


东坡有个朋友石苍舒,有间书房叫醉墨堂。他就给朋友写了一首七古,叫《石苍舒醉墨堂》。这首七古写得真是奇特,开端总是从你想不到的地方入手。


若以我们的思路,当如何着笔,是不是要大谈对草书的看法,以及夸赞朋友草书如何好如何好。真要如此写,便在读者意中,虽极力形容,亦不见奇。你看苏轼怎么起笔: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他一上来说:“人生识字忧患始。”人一生的忧愁患难是从识字开始的,这是作者几十年深刻的人生体会,也是跟我们常见的思路唱反调。


我们都说读书大有益处,他偏偏说读书识字没用,而且还会带来忧患。东坡说这话,其实是他对残酷现实、坎壈人生的深刻感悟,所以一开端就下得有深度。


可是你的题目是《石苍舒醉墨堂》,是要写朋友的草书,写朋友的醉墨堂,你偏偏从反话说,认为识字无用。因而你看他的开端,拉扯得很远。


可是,他有大才力,能够拉回来。我们写诗,也可以这么开端,从反面说,但是你能不能拉回到主题,扣到正面来,那就很难说了。


东坡接下来说:“姓名粗记可以休。”既然识字会带来忧患,那么何必多识字,只需粗记姓名即可。接下来:“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既然识字无用,粗记姓名即可,那么就更不用花大精力去学草书,夸耀自己书法的神速了。你看你那满纸的淋漓醉墨,让人一打开就迷离惝恍,让人生愁。


02


这前四句,全是在从反面说,识字无用,草书更不必了。这种开端,闻所未闻。


你既然写道:“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认为草书无用,而且令人生愁。你后面怎么扣回到主题,转到正面,这其实是很难的。


不但思路要转得快,笔力也要跟得上。你看他后面怎么说?“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他先从自己写起。


东坡说,我曾经爱好草书,暗笑自己是个书痴,明明无用,还要苦学,没想到你也有这种“毛病”。


可是一旦犯了这个“痴病”,也不知道哪一年才能痊愈。你看他,一下子勾回来了,说我们两人都是“痴人”,有这个毛病,改不了。


后面,他又紧跟着递进一层,写朋友石苍舒领悟草书的境界。“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石苍舒说,自己喜欢草书是因为他沉浸在草书里,能享受到至乐的境界,那种快意的感觉无异于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


这样一下子就跳出了之前的反面观点。众人以为无用,以为令人生愁的东西,对于沉浸在其中,有独特心得的高人来说,却是无上的享受。



你看,就这八句,开端扯得很远,一笔勾回之后,接连推进,最后乃至于得出“适意无异逍遥游”的境界,你就发现东坡写诗,如何能在作品中写得波澜起伏、奇恣百变了。


还有那首著名的七古《游金山寺》。我们看开端六句: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他的起笔是不是很迂远?诗人身在金山寺,先从家乡蜀中写起。但又有一线联系,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这是以眼前的江水,想到发源地的家乡。


“宦游直送江入海”,再把自己的宦游与江水联系起来,江水自蜀中入海,而自己宦游,也是从蜀中被引到江水入海的地方。


这一句三处俱到,一是江水入海,二是宦游至此,三是笔触转到金山。接下来四句“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就极力写金山一带的江水。


精品优课

雪窗先生:南宋婉约词精讲


03


首句起笔远,第二句一笔转来,后四句极力渲染,接下来两句再转回,写到思乡:“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种笔势就极为精彩。


而且这首诗,颇可见出首尾圆满,起笔以“我家江水”始,最后以“有田不归如江水”结,纪昀评点说是“首尾谨严,笔笔矫健”。


第二,他的古风开端,发兴很高。韩愈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也有“诗穷而后工”的观点。


这些观点本身是极好的,但诗词发展到当下,今人受诗论影响,总以为愁苦、悲伤之诗方是好诗,故而诗词中造穷、造苦、造悲,极为盛行。刻意造愁苦之境,而写得悲戚、颓靡、荒冷、苍老,我感觉这样写也有问题。


即以“沉郁”而论,写诗之人皆晓“沉郁”之诗为好诗。而不知今人写诗,多有貌为“沉郁”之作,却不能真“沉郁”。


东坡古风极少有“沉郁”、“穷苦”之作,却不失为第一等的佳作。东坡的古风,强烈感染我的,往往就在这“发兴高”的一面。


一上来就兴致极高,而诗中的意象,展现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以雄健之笔运行,而意象鲜活、充沛,意境开阔、深远,最终读下来,觉得通篇元气淋漓、精力弥满。


我们的诗词离不开自然,自然万物的生命本来就是蓬蓬勃勃,纷繁万状,诗当然也要写得精力弥满,展现出这种蓬勃的生命。



比如他的《大风留金山两日》,开端六句: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


诗人赴任,经过金山,为大风所阻,本是懊恼之事。但苏轼却半分也不懊恼,反而写得兴致勃然,有声有色。


他的开头构思是很奇特的。“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先写前一晚檐铃自语,向诗人报告明日将有颠风,不能渡江而去。


这里“一铃独自语”,固然是化用《晋书》典故:“勒死之年,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


然而前两句结合起来看,在诗人笔下,铃能独语,且能报告颠风,这就把意象写得很鲜活。紧接着写第二日大风横江的情景:“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


笔笔有力,写得生龙活虎,可以见出东坡雄健之笔力。而且从这里确实可以看出,东坡古风发兴很高,写得蓬蓬勃勃。


04


我们还可以看一首《越州张中舍寿乐堂》,开头六句: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


他写青山,一开头就让人觉得这青山活灵活现,神形情态无一不生动。前两句写青山的兀傲,它像高人一样,是有脾气的,寻常之人招也招不来。


后两句又反过来着笔,这青山也是有性情的,倘若遇到真正的高人,彼此心有默契,不用招邀,便能把满山的苍翠送入庭户。


形容山之庞大,他用“卧龙蟠屈半东州”形容,形容人烟聚集,他用“万室鳞鳞枕其股”形容,不但准确,而且气象峥嵘,神采飞动。


还有他的《百步洪》第二首,开头几句: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水势迅疾,舟行飞快,水师狂叫,凫雁高飞,以及水石相激,接下来以七个比喻摹写舟行之况。


他总是写得兴致勃勃,以一种极高昂的兴致欣赏万物,展现出满眼生机。


而且他的行笔,一笔紧跟一笔,舟行极快,万物一瞥眼间而已,他的笔下能迅速捕捉,风驰电掣而来,让你读起来有一种应接不暇的美。


用诗精准捕捉外物,写得神采奕奕,这是极难的,宋代东坡和诚斋,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而诚斋之诗,时时过于用巧,且失于浅,东坡笔力劲健,如兔起鹘落,准而快,令人叹服。



第三,东坡古风能在开端即富于奇妙的想象,写得形象,一上来就很吸引人。古风篇幅较之近体律绝要长,要出彩,不可有冗笔。


开端若能引人入胜,写出波澜,这就更见手段了。我们看这一首《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开头四句: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月夜花下饮酒,这是很常见的情景。


你要跟别人写得不一样,跳出那种庸俗的套路,恐怕也不容易。而东坡下笔,似乎是很轻易地跳出了俗套,让人眼前一亮。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杏花飞扑着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意,当此之际,作者解衣欲眠,而明月入户,殷勤地寻找我这位“幽人”。


“明月入户”本是常见,而“寻幽人”就很有味道了,把明月写得很鲜活,有意趣,有深情。其实,我们多看东坡古风就能发现。


东坡之所以能写得生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很突出。这还不是一般的“拟人”,而是很活泼的“拟人”。比如前面提到的“檐铃自语”、“青山偃蹇”,都是典型。


后面说:“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作者褰衣在月下闲步,踏着摇曳的花影,竟感觉如同行于水上一般。


月光炯炯如同流水,花影参差如同水中的青萍,这句子写得很空灵,而且妙趣横生。诗,这样写,才显得不呆。


精品优课

雪窗先生:南宋婉约词精讲


05


东坡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所以他笔下的事物都是充满情趣的。


再比如那首著名的《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吴山多故态,转侧为君容。


早晨见山,蜿蜒起伏,所以说“横”;晚上见山,只看到耸立的轮廓,所以说“纵”。这一横一纵,姿态迥异,作者便把吴山想象成美人,装扮好后,能转换角度,让你欣赏。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前两句是从两种相反的角度分别着手;“吴山多故态,转侧为君容”,接下来又进步一延伸,把山写得妩媚多姿,宛转动人。


诗,就要把物写活,而东坡的古风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第四,东坡古风开端,善于高屋建瓴,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象,识见不凡。陈曾寿先生说:“读苏诗有悟以极边际之语,达极圆满之理乃妙。”


苏诗之所以有“极边际之语”,便是因为他有这样一种高瞻远瞩的气象,而最终“达极圆满之理”,乃是因为他胸中有这样一种圆融的境界。我这里只讲开端高瞻远瞩的方面。


他有一首古风,题目较长,叫《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看前四句: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东坡曾任杭州知州,疏浚杭州西湖;后来调任颍州,与赵德麟一起疏浚颍州西湖,次年,工程未毕,诗人改知扬州,赵寄来诗歌告知诗人工程已毕,苏轼便以欢欣的心情写此诗作答。



他先以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来看待事物,认为太山、秋毫皆是无穷,万物巨细只是相对而言。天地万物不过起灭于一尘之中,无论杭州西湖还是颍州西湖,在大千世界中都是微乎其微的东西。


所以,倘若我们以冥冥中的造物之眼来看杭州、颍州西湖,也不觉得谁雌谁雄,孰优孰劣。


须知世人往往重杭州西湖,而轻颍州西湖,作者这里要强调颍州西湖,故而以此论将两湖作平等观,而且写得有凭有据。


语言沉雄有力,读之令人击节。这种开端便是“高屋建瓴”,起笔太山秋毫云云,似与主题颍州西湖毫不相涉,而当写到“大千起灭一尘里”时,突然一笔转到主题“未觉杭颍谁雌雄”。


这种腾挪的笔力确实厉害。后面再分别围绕杭、颍西湖来写,章法多变,而有条不紊。


06


再比如一首七古《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作诗一笑君应闻。


作者为李白画像题诗,真能脱出俗路,起笔不凡。古来多少被惊为“天人”的才俊之士,最终不过湮没而已,而太白则能千古不朽,声名永垂。


贺知章称太白为“谪仙人”,东坡这里用“翻案法”,认为太白并非天上贬下的仙人,只不过偶尔游历人寰而已。


将被动的“谪”,变为主动的“游”,写尽太白的潇洒风度。后面说他遨游八极,以九州为小,写出太白睥睨一世的豪气。


先以“天人”作反衬,再用翻案法写“谪仙非谪”,而后写到“以九州为隘”,东坡此诗开端处处显出超卓的眼光,起笔高,识见也高。


贺裳评论说:“文人有一言,使人升九天,堕九渊者,此类是也,亦公自写其傲岸之趣,却令太白生面重开。”


还有他那首《真兴寺阁》,开端也是高屋建瓴,气概不凡: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关于此诗开端,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评论说:“少陵《登慈恩寺塔》云:'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以十字写塔之高,而气象万千。东坡《真兴寺阁》云:'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以二十字写阁之高,尚不如少陵之包举,此炼不炼之异也。”认为杜甫以“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十字写塔,锤炼甚精;而东坡以开端二十字写阁高,气象不如杜甫,而锤炼亦不精。


这个观点,我不大赞同。赵翼是以“高”字为着眼点,认为东坡不如少陵凝练。而东坡之所以耗费二十字的笔墨,难道仅仅是在告诉我们“阁高”吗?


少陵十字有十字涵容的内容,而东坡二十字有二十字涵容的内容,怎么可能只是写了一个“高”字?


再则写诗之法,有概括,有展开,少陵以十字概括,倍见精警;东坡以二十字展开,则形象备至。


事实上,东坡这二十字传达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它写出了一种极为奇特的感觉。当人们登高俯视,自然界的山川峥嵘奇崛,而人世间的城郭楼阁,也是峥嵘奇崛,冥冥漠漠,混如一气。


丛林间鸦鹊之声,与市集的人声,同样纷繁嘈杂,于高处听之,感觉浩浩茫茫,恍惚难辨。


精品优课

雪窗先生:南宋婉约词精讲


07


其实,我们寄居在城市里,难道不感觉那突兀的楼阁、纵横的街道,就像山川一样吗?而那一朝一夕,聒噪的市声不就像林间早出晚归的鸦鹊嘈杂纷乱吗?我自己是经常会有这种奇妙的感受,故而读东坡诗极有共鸣。


论大气包举,东坡这二十字固不如少陵;若论形象可感,则少陵这十字亦不如东坡。少陵只写到视觉,“俯视但一气”;而东坡从视觉的“漠漠同一形”到听觉的“浩浩同一声”,都展开得更具体,更全面。


而他这种开端,气象开阔,俯视一切,苍茫万物奔凑笔底,都见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意象。诚如古人所说:“苍苍莽莽,笔到意随。”


最后再讲一点,东坡古风开端还善于点染妙趣,故而活泼可爱。譬如《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开头四句: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


写春山鸟鸣,突然把自己厕身其中;再写道路漫长,不可不与朋友共语。


自然而然引起思友,于是后面写“金鲫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既不见君,便一路追奔而来。



不但把思友之情写得深挚可感,而且这诗句自始至终展现出作者高昂的兴致,富于妙趣。


其实通过以上几例,我们还可以看出东坡的古风,角度转换极多、极快。


我们以为写诗有一种两种思维、角度,在东坡那里可能有百种千种思维、角度。我们的思路往往是局限在里面的,而他的思路是跳出来的。


赵翼评论东坡诗:“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


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东坡诗触处生春,一方面是诗思开阔,能跳出来;另一方面是笔力雄健,能写出来。

 

——完——


【说明】本文由杨强老师讲课稿整理而成。


 

钜惠活动

加入会员          两月学诗

南宋诗词          掌纹诊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