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受蕴和想蕴

 云游荷上 2017-06-29


关于受蕴和想蕴


  佛陀说:“诸比丘,应修习定,拥有定力的比丘,可以如实知见。”当他们培育起定力,他们将会知见什么呢?他们将会知道和见到苦、苦集(苦之因)、苦灭以及导至苦灭之道,也即是四圣谛。任何无法如实见到四圣谛的人,就好比是盲人。

  

  因此佛陀说,由于无明,这个世间是盲的,无明蒙蔽了真相。什么是无明?只是不知道这样,不知道那样,并不是无明。无明是不了知实相,假定错误的为正确的,正确的为错误的。换句话说,无明是不了知四圣谛。

  

  受蕴是负担:我们有时候说,我很快乐,我很伤心,或者我没有感觉,那是表达我们感受的方式。当我们快乐时,我们的感受是愉悦的、可喜的,那是乐受;当我们伤心时,我们的感受是不愉悦的、不可喜的,那是苦受;当我们感觉不苦不乐时,我们的感受是中性的,也就是舍受。有这三种受:乐受、苦受和舍受。

  

  谁在感受呢?并不是我们在感受,那是受蕴在感受。受蕴拥有体验一个所缘,在感情方面的素质或者滋味的作用。其实并无一刻没有感受,同意吗?当没有乐受或者没有苦受的时候,那就是舍受。我们都想要时时刻刻拥有乐受,这似乎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

  

  我们应当知道,那只是受蕴在感受所缘的滋味,并不是我们在感受。通常我们都会说,我感到快乐,或者我感到伤心,认为我在感受。那么,假如是你在感受的话,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心识已经灭去,只剩下一具尸体,那个人还有感受吗?没有了,尸体根本没有感受。为什么?因为心识已经灭去。

  

  有四种名蕴,受蕴是其中一种。只有当受蕴执行它的作用时,感受才会生起。因此并不是我们在感受,那是受蕴在感受。你们同意佛陀的话吗?我并不是说要你们同意乌·雷瓦德尊者的话,而是问你们同意佛陀所说的吗?是不是你在感受?其实是受蕴在感受,不是我们在感受。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受蕴的作用吗?

  

  想蕴是负担:想蕴执行它自己的任务。想蕴的任务是什么呢?想蕴,它察觉或者是辨认所缘,并且作标记,以便能够再次认得那个所缘。它为它所经验到的东西作标记,黑、白、好、坏、美、丑、对、错等等。想是记忆的因,想导致我们记起某一些东西。所以说,谁在记忆呢?不是我们在记忆,是想。

  

  这两句很重要:“想是记忆的因,它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经验。”我们记得如何用不同的东西,我们记得怎样用叉,怎样用刀,怎样用调羹来吃东西;我们记得怎样开水龙头,怎样写字;当我们走在街道上,我们知道怎样可以找到我们的路。

  

  大家能够记得你的寺院吗?是谁记得呢?不是我记得,不是你记得,那只是想的作用。我们当然会认为是我们记得这一切,我们应当知道那是想在记得。若我们记起好的事情,我们感到快乐,我们拥有乐受;若我们记起坏的事情,我们感到不开心,我们拥有苦受。

  

  这就是两种蕴的作用,想蕴和受蕴共同运作。由于它们的缘故,我们发出这些呐喊:他辱骂我;他对我不友善;他打败我;他偷我的东西;我帮了他,他不但没有感恩,还要骂我。当我们记起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谁在记得呢?那只是想蕴的作用而已。

  

  可是,因为记起这些不好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感到非常伤心、愤怒或者很不开心,有时候我们留下心酸的眼泪,有时候我们甚至想着要报复。所以佛陀说,想是苦。想是这些苦的因。我们拥有愉快的回忆和不愉快的回忆,那么哪一种回忆比较多,不愉快的还是愉快的?不愉快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愉快的想肯定多得多,它们没完没了地在折磨我们。我们拥于的不愉快的回忆越多,我们受的苦就越多。要拥有愉快的回忆,我们应当尽可能选择过简朴的生活。

  

  佛陀说:“Pāpasmi? ramati mano.”这是什么意思呢?“心喜于恶。”除了在做善行的时间以外,心一直倾向于不善思惟。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拥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由于心总是倾向于不善思惟,因而除了善行之外,随之发生的事常常在我们心中留下坏印象。

  

  我将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以说明想是如何运作的。有一次,当我在帕奥禅林自己的孤邸用午餐时,一位在家男众来拜访我。那天我用一种水杯喝水,那位男众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个水杯。当时我并没有察觉到,只是当他告诉我的时候,才知道。

  

  然后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尊者,看见那水杯,我记起在过去我用类似的水杯做过的事,我用它来喝酒。”现在你可以看见,想是如何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经验。当他看见类似自己曾经用过的水杯,他记起他用它做什么。

  

  通过回忆,那位在家男众因为过去的不善行而再次受苦。当我们在做善行,比如禅修,却回忆起过去的不善行,这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有些人在禅修报告时说:“尊者,在打坐的时候我一想起他,就起瞋心。”是谁在想呢?是谁在记忆过去呢?那只是想的作用。我们回忆越多,我们受苦越多。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说:“想是苦的因。想是记忆的因。”想导致我们生起记忆。假如我们认为是我们记得,我们将会为此而受苦。

  

  然而,假如我们不参与在想或者回忆中,理解到只是想导致我们生起记忆,那么我们将会感到释怀。就如我刚才所说过的,我们拥有愉快和不愉快的回忆,无论如何,不愉快的回忆多得多。由于不愉快的回忆,很多人常常失眠。有时候我们在晚上偷偷地在心中作出无声的报复,有时候我们愤怒地在自己心中吵架和争论,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和力气被浪费在重复不断地记起他人曾经恶待我们的事。有时候,我们甚至不能执行我们日常的责任,而那个人很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那件事。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想是苦。”我们拥有越多不愉快的回忆,我们受苦越多。所以这是负担吗?是,这就是负担,真正的负担!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诸有情众,同得此功德!

按二维码添加古道之友”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