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A股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情况

 lnln369 2017-06-29

按照Wind行业分类,截止2016年3月3日,A股共有主营生物科技非ST上市公司25家,总市值3716.75元,占A股总市值不足1%,市盈率中位数为51倍,低于A股市盈率中位数62.77倍,考虑到生物医药公司基本为中小创上市公司,中小板市盈率中位数为66.55倍,创业板市盈率中位数为85.16倍。生物医药企业代表新经济的发展方向,龙头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市盈率较高。但,从市盈率中位数上看,生物科技公司估值仍有提升空间。且其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重很低,说明资本市场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能力仍待挖掘。

1)各子行业相关上市公司财务情况

8.png

以wind行业分类中,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共25家。

2)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地域分布

9.png

北京5家,上海2家,广东2家,内蒙古2家,其他为一家。

3)子行业分类个数

10.png

血液制品4家,诊断试剂4家,基因工程及制品5家,生物制剂12家。

4)按照市值来看,各个子行业的龙头公司情况

11.png

各子行业龙头市盈率均较高,也就是说市值表现好的企业,多数为成长性好,市场认同度高,这也符合生物医药作为高新产业新方向的逻辑。

5)按照年初至今涨幅来看,各个子行业表现最好的公司情况

12.png

从各个子行业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来看,除了次新股花园生物外,其他三家公司市盈率均较低,且市值较高。四家公司中,两家为次新股,尚处于快速发展期。

4.3、非上市公司代表——海特生物

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武汉三江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股东单位于2000年11月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家以创建全国最优生物创新药企业为目标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公司性质为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为7751.628万元,注册地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特科技园,生产范围为生物制品(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冻干粉针剂、注射用抗乙肝转移因子冻干粉针剂)、冻干粉针剂。

公司拥有独特的产品优势。主导产品“金路捷”—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属国家一类新生物制品,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政府批准上市的神经神经损伤类疾病用药。该项目源自198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果,公司将其近50年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并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创新基金计划的重点扶持。公司还拥有乙肝治疗药品奥肝肽、属国家基本用药的局部快速止血剂凝血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的药品降纤酶等二十余个品种。

神经损伤修复类药物是我国特有的大品类药物,预计潜在市场规模在400 亿元以上。鼠神经生长因子目前市场规模20 亿元左右,但由于其确切的疗效、透彻的研究和温和的竞争环境,成长潜力巨大。在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降价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公司2014年营收超过5亿元,净利润超过1.3亿元,2012-2014年年均增长50%以上。按照可比上市公司舒泰神的规模12亿营收和2.1亿净利润来看,海特生物净利率更高,增速更快,再加上品牌效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海特生物整体的估值将迈向百亿级。

4.4、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路径与融资需求

以研发和制造为主的生物医药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成长路径比较清晰,但无论是生产仿制药、改剂型药还是新药,从开始研发至最后成为产品,都要经过繁琐的步骤,一般需要5~10年时间,导致生物医药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然而,一旦技术突破、市场开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生物医药企业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路径决定了其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前期,即在药品研发成功前和市场开发时。且由于生物医药企业前期并没有多少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比重也不高,债务融资显然难以作为主要融资来源。因此,生物医药企业在创立初期最需要风险投资,其业绩能够出现爆发式增长的特性也与风险投资的投资诉求契合。

药品研发基本成型后,就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提早介入,降低其股权融资成本。在药品达到上市条件前,仍存在诸多变数,任何一个细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风险较大,大部分企业的融资仍应该集中在场外市场,但部分研发团队能力强、产品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已具备进入场内市场融资的条件。这部分企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中的初创型企业一样,需要特定的板块来满足其融资需求,并向投资者充分提示风险。而当药品研发成功,进入市场开发阶段的企业,则更加满足进入场内市场融资的条件。

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支持局限在产品开发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已经获得一定盈利的企业,这显然无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的能力。境内优秀的生物医药公司大量流失海外,在香港、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境外交易所上市并以股权融资的境内生物医药公司市值已达2119亿美元。

五、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风险

生物医药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吸引力。作为技术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行业,对相关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且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影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政策风险、研发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5.1、政策风险

就目前的行业发展阶段和行业特征而言,生物医药行业要想更好的推动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政策的带动。因此,政策风险对生物医药行业投资的影响不容忽视。具体来说,生物医药行业投资可能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二是行业标准。

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医药行业,它的不断壮大是和我们国家实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对生物医药采取鼓励扶持的态度,不管是国家长远性规划或国家级大型基金,都将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列为优先考虑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医药行业内的所有细分行业都能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照顾,部分技术含量低、产能过剩的细分行业,特别是仿制药制造业,随时可能失去原有的政策优惠。

此外,由于药品的生产、销售与使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福利,因此政府的督促和有关法律的颁布是不可以缺少的。在我国,药品的制造、出售和使用等环节都颁布了很多的法律法规和准则,以此来对医药企业进行约束。当前,中国实施药品生产和运营的许可体制,制药公司要通过《药品生产许可证》和GMP,才可以进行生产和运营。同时,作为原材料出口的医药公司需获得质量规范的认证和出口国的药品监督部门刊发的注册认证,方可出口。严厉的政策提升了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因此,即使生物药品开发成功,也将面临是否能获取生产批文的风险。

5.2、研发风险

在生物医药行业中,最大的投入当属研发、厂房和设备方面的支出。全球十大药厂的研发费用约占各自营业额的百分之八到十五。单个药品的研发费用现在也已高的惊人,例如基因项目的新品研究费用大多在1~3亿美金,随着新药品研制的复杂程度提高,费用也相应提升,个别基因项目的新品研究费用已超过6亿美金。高技术的时效性又决定了投资需求的连续性,必须筹措足够的资金,否则,极有可能半途夭折。因此,投资于生物医药行业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资金紧张而导致产业化过程失败的可能性。

从开始研发至最后成为产品,生物药品要经过六个繁琐的步骤:实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和严格监督。每个环节都需通过药政审批程序,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 10~12年的时间。如此长的周期,加上实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将使投资面临不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

生物医药行业还面临和其他行业一样的知识产权保护风险。专利药能给医药企业带来可观的巨额利润,所以药品专利与医药企业的自身利益关系密切。发达国家的专利保护会强烈影响到生物医药公司的投资和决策。我国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开发的药品中的绝大部分是仿制品。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仿制一种新药的费用只需几百万人民币,花费3~5年,外国在该研究领域的费用预算一般是3~5亿元美金,研发时间大多需要7~10年。不过我国类似“免费午餐”似的开发模式可持续性较差,并且其他公司也会选择雷同的研发目标,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仿制药利润微薄。

5.3、技术风险

生物医药遵循制药行业的特定程序,需要经历科研、中试和临床三个阶段才能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其中任一阶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被否决。一个新类型的药品从研制到投入生产使用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即临床研究、制剂处方和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以及放大实验直到用于人体的四期临床试验等过程。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很低,例如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这是因为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可见生物医药研发的技术环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5.4、市场风险

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市场需求状况密切相关,虽然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飞速发展,但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部分仿制药在竞争压力下难以达成预期销售目标,甚至导致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

国内同类病症的药品往往有几种甚至几十种,质量良莠不齐,无论在科技实力、生产定位、外观包装等方面,我国的药品和西方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加入了WTO后,开放流通的经济环境受到了国际产品的竞争影响,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此外,从科技层面而言,新研发药物的科技含金量高于普通营养品,但从经营角度判断,新研发药品的经济效益未必能高于保健营养品。对于新技术的药品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和竞争情况,高科技含量不一定能带来高收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