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正兴滥觞(三)

 在天涯377 2017-06-29

周彤

清末民初时的中国,几乎是满目疮痍,但上海却是一个例外,这座开埠只有60多年的城市,几乎躲过了道光年间以来中国所有的重大政治、军事和经济灾难,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一个相对宁静的避风港。

那会儿上海的商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华洋分工,中国商店经营南北货、上海货和内陆土特产,以及棉布、鸦片等大宗洋货;而外国洋行附设的零售店则经营香水、钟表等西方高档货品。

总之,当年“同治老正兴”和“正源老正兴”杀得天昏地暗的这片商业沙场,其实在当时正处于极富人气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中间。

虽然人气越来越旺,地租也越来越贵,但这里的店家们谁也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他们知道,与九江路平行且只隔几十米远的花园弄(今天南京东路),很快就要改造成一条更热闹的商业街了,再咬牙也得在这里熬下去。

无锡人夏连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当两家“老正兴”在紧邻两条小马路的空间内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与合伙人在“同治老正兴”的附近开了个小饭摊,供应经济实惠的大众饭菜。这种只有一开间门面的小饭铺子,当时可能还够不上什么资格与“同治老正兴”这样的大块头谈竞争。

当最大也是最老的两家“正兴馆”明争暗斗时,上海其实已经有很多以假乱真的“正兴馆”了。随着祝正本、蔡仁兴的“同治老正兴”与范炳顺、曹金泉的“源记老正兴”一场广告战打完,夏连发深受启发,于是“识相”的他也挂出了一块新招牌“正源馆”。同时,他把两家“老正兴”的菜单拿过来一抄,也开始供应各种精致炒菜,反正这些本地菜和锡帮菜“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至于名头嘛,反正现在全都乱了,不如懵一个算一个。

但这个光并没有沾多久,南京路改造就开始了,大老板们才不管这一套小伎俩,整个原址都要翻建改造,夏连发只能换个地方混。

可是离开了“同治老正兴”和“源记老正兴”,“正源馆”的“扮猪吃老虎”这一招就不灵了,夏连发的经营开始亏本。

他咬咬牙,再杀回原址附近的山东路330号,租下一个更大的门面经营,这里靠近南京路,与原址同属一个商圈,这回他一不做二不休地将店名改为“老正兴馆”。而当时正值“同治老正兴”也因店址翻建改造而暂时停业,这下顾客们还真的分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这真是应了曹雪芹那句话“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不过,与范五宝命运不同的是,夏连发毕竟没有像曹金泉这样的大厨师在后面撑着,混水摸鱼毕竟也只能糊弄一时,他的生意还是没有什么起色。

1934年,夏连发去世了,留给他儿子夏顺庆一堆负债。

这个夏顺庆可不是什么娇生惯养的富二代,而是个与当年的范五宝(后来的范炳顺)极其相似的人物。他的务实之处在于,不像父亲那样把心思放在钻营取巧上,而是花在经营餐馆的正道上。

夏顺庆掌管店务以后,一面增资还债,一面加强经营管理,扩大营业,大力提高菜肴质量,并亲自上菜场选购原料,重金请来名厨掌勺。

无巧不成书的是,正当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老正兴馆”生意开始好转起来时,1937年日本侵略者打进来了,上海沦陷了。

这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个巨大灾难的变故,对于夏连顺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上海的租界此后成了“孤岛”,经济反而得到了畸形的发展,蜂拥而至挤进租界里的人当然是要吃饭的,这样夏顺庆的生意反而比战前更好了。

夏顺庆只是个小生意人而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的眼光没那么远大。抗战期间,他在静安寺路1235号沧州饭店(今南京西路锦沧文华大酒店)底层,开设了一家“雪园老正兴”作为分店,两家店东西相望,而山东路的那一家总店改称为“东号老正兴”,分店则又被称为“西号老正兴”。由于“西号”的露天餐厅地处饭店花园内,环境显然要比热闹嘈杂的山东路幽雅清静得多,而就餐环境的这种所谓的“腔调”是上海人非常欣赏的一种生活情趣,于是不少文艺界人士纷至沓来,西号的生意反而比东号更好。

夏顺庆心里很清楚,他父亲创办的这个“老正兴馆”,血统并不那么纯正,这种投机取巧的市井手段总归不够光彩。但此时木已成舟,他又不能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再把“老正兴馆”这块牌子换了。

于是他只能将错就错,不管“老正兴”有多少家,在人们的印象里,它首先得是一个带有本地风味特征的无锡菜馆,至于大家都争来争去的所谓正宗,其实在顾客看来,就是味道是不是更好,只是从浅层次上来看,大家往往都认为最“老”的那一家才是最“正宗”的,但如果将菜肴质量真正做到了货真价实的第一,大家就自然而然会将你看成是“最正宗”的。

这样或许可以给自己的身份和血统洗得“白”一点。

夏顺庆真的这么做了。

“同治老正兴”为锡帮入沪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源记老正兴”开始主动探索用本地风格改造无锡传统菜,而夏顺庆的两家“老正兴菜馆”则开始系统而仔细地将无锡菜本帮化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和总结。

这三家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老正兴”,虽然菜品都差不多,看上去像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但三家的经营方式暗地里却有许多细微的差别。

“同治老正兴”吃老底,虽然在外行看来,他们的菜品也不算差;“源记老正兴”只靠一个曹金泉,研发力度有限,虽然他们比“同治老正兴”多走了几步,但后劲不大;真正厉害的是第三家“老正兴菜馆”,一开始就憋足了劲要想集大成,而且他们没有所谓的厨房老大,认理不认人,完全凭菜肴质量来决定厨师地位。

若干年后,经历了上海解放、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诸多风风雨雨之后,当年的120多家“老正兴”都因各种原因歇业或者合并了,唯一留下来的“老正兴”,恰恰正是当年这个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后起之秀。

精明其实并不是偷奸耍滑的小聪明,尽管它们看上去往往差不多,但这两者之间精妙微纤的内在区别,在于是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才是上海文化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地方。

这就是上海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