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未来,不懂创新就无法立足,不懂设计则无法创新

 读书与思考001 2017-06-29



在刚刚出版的《设计思维创新导引》一书中,我在一开头就引用了林肯的话:“平静过去的教条与暴风雨般的现代是不相称的。时机被艰难地推得很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这是怎样的时代?在大学,老师们说:“上课就是相互折磨,只是在填充时间。”在企业,资深经理人发现:“我越来越看不懂变化,每天都不一样。”年轻人感叹:“我刚学会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

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懂创新的人在未来无法立足,而不懂设计则无法创新。乔布斯曾说:“设计实在太重要了,不能把它们留给设计师去考虑。”

那么,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思维?当我们谈论创新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设计的可能性无所不在

 

设计,曾经意味着“设计”某种视觉形式(床单或桌布图案,标志或海报),然后“设计”某种功能化的产品——一把椅子、一部手机、一辆汽车、一栋房子。而现在,我们用“设计”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例如:

  • 为了解决过河的问题,设计一座桥

  • 为了解决吃饭和愉快社交的问题,设计一个餐厅

  • 为了解决人们得到更好教育的问题,设计一所学校

 

话说回来,一座桥、一个餐厅或一个学校都不是必然的结果,他们完全可以是其他的形态,只要我们能够解决问题。路径有所不同,而答案成千上万。例如:桥可以变成船,餐厅可以变成花园,而学校可以虚拟无疆界。

 

在开放性的时代,设计思维围绕人的需求,结合科技手段、商业能力——用三者的合力去解决复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盯着“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的形态(一座桥、一个餐厅或一个学校)。对于教育,当知识过剩并易于获得,学校能提供什么价值?如何界定“更好的教育”?

所以,你看到了,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问题已经发生了转变:

5+5=

10=?+?

命题转换,答案无穷,设计万变,殊途同归。

一双鞋、一条路、一座商场、一个城市、一次体验、一段人生……设计无所不在,可能性也无所不在。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为什么叫做“设计思维”?背后的意图是在说:我们要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那么,设计师意味着什么?艺术家的表达是直觉化的,是表达的。而设计师呢?

设计师要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不仅要有灵感,还需要理性判断,设计师的工作是左脑与右脑,理性与感性的整合。

 

首先,设计思维的潜台词:世界上存在很多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也是问题。而且,所有复杂问题都能够被解决。

其次,人——用户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user matters。设计师要“压抑”自我的诉求,用同理心来观察并非冷漠的世界,做出理性的洞察,再给出感性的创意。设计师的工作是不断观察、不停构思、不断创作、不停测试,持续打磨——这是一条复杂而漫长的道路,而且一直延续,不断循环。

 

设计师的工作就是预测未来。准确地说,用创造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

例如,耐克的设计师Tinker Hatfield,他的团队经过十年研发将《回到未来》里的“自动系带鞋”变成了真的——2016年,耐克推出了Hyper Adapt,一双有自动收紧、放松鞋带功能的运动鞋。

因此,先有设计师想象的蓝图,再有创意、原型和测试,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在创建未来。

 


设计驱动开辟创新之路

 

为什么很多创新企业都是用设计思维?

简单一句话:设计思维带来快速、积极的变化,开启了机会之门。我们常见的情况:

  • 高级经理人经验丰富,但也越来越偏执,远离变化中的真实世界。

  • 收集很多过时的数据,这些数据无法揭示未来消费者的真正需求,高层正在凭着直觉投下高风险的赌注。

  • 新产品缺乏测试、打磨的过程,导致批量生产时付出更多失败成本。

 

转型企业呼唤实质性的改变,然而,改变并非发生在会议室。真正的机会来自于对用户的关注和研究,不断的发散和收敛,不断提问和测试。而这一过程就是设计思维:

  • 观察用户行为并提出问题,而不是对特定产品、服务进行选择性投票。

  • 产出尽量多的点子,将产品、服务作为迭代原型,进行快速测试,获得用户反馈。

  • 不断改进产品,调整定位,将新改进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向市场。

 

例如,宝洁公司对于“玉兰油”的改造、研发行动。

通过细致的用户观察,经理们意识到:产品之前主要定位于担心皱纹的50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关注美容问题的3040岁的女性群体。宝洁公司试验了多种护肤新构想,测试了不同的产品原型、价格及展示方式。宝洁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系列,并获得了顾客广泛好评。

 

因此,所谓“创新驱动型企业”,具体体现为“设计引领的企业战略”(design-led strategy),设计导致创新,而创新需要设计。




新一代的奢侈教育

 

在教育领域,自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成立设计思维学院(d School)以来、设计思维教育星火燎原,网络遍布世界。

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设计思维教育?为什么大学课堂都在积极引入设计思维?

先看看我们的现状。大学同行们告诉我:

学生们潮水一样涌进教室,占领后排座位

上课就是相互折磨,只是在填充时间。

学生们很迷茫,我也很迷茫。

 

知识爆炸,失效快,忘得快,让我们十分焦虑。

设计驱动的教育——设计思维的方法给出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提供传统教学不同的方法要素:

  • 以解决真实问题为驱动

  • 严格流程和时间控制

  • 多变的创意空间

  • 跨学科的学生团队

  • 老师成为教练


我在上课时强调设计思维是在“做中学”,我说:

所谓的在做中学有什么好处?我讲了一遍,你记住10%,你给别人讲一遍,你记住20%。你自己去探索,记得失败的痛苦,以及成功的快乐。那就是80%

以前我们生活在经验和知识的世界里,而在快速变化、边界消融的现在,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需要基于问题,自己去探索。

 

我们也把这套方法带给其他学校,有老师反馈:

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学生摸不着门道,但过一段时间,慢慢成果出来了,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提醒各位:在数字化进程中,设计思维是奢侈的:除了空间、小团队、生师比、跨学科等因素之外,应该强调,设计思维是既模糊又具体的。首先,它不从属于某个学科,因此模糊;其次,针对具体学生和具体问题,因此具体。想想看,模糊而具体,回到现场教学,了解人的情感世界,大量的探索和失败——所以奢侈。

 

 

 

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我在另外的文章里写过:比起知识,想象力更可贵。知识可以积累,而想象力一旦失去,很难恢复。

换句话说,比起教育,我更关心的,好奇心的恢复,以及创新自信力的建立。

学会创新之前,我们希望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设计思维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入口,让创造与创意就不再神秘。这一套的流程方法会对探索行动给予积极而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参与者的进一步投入。

五年来,我们也见证了很多变化。在设计思维流程与规则的引导下,来自不同专业的创新者,通过设计思维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创造潜质。

 

 

在中国,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教育的鸿沟也正在拉开。在城市里,这样的鸿沟并不完全建立在财富之上,更体现了教育方法、路径以及观念方面的分歧。事实上,运用设计思维,教育从业者不需要“培养”,而需要“释放”。鼓励参与者——无论小朋友还是成年人,打破“先入之见”,打破边界,质疑经验性结论,开始探索之旅——发现自我和世界。

 

德国波茨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乌尔里希·温伯格推荐《设计思维创新导引》时指出:如何将当下不断涌现的错综问题,转化成为新的突破性机遇?设计思维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综合把握科技、商业和人文需求,以“设计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我们都在建立和改变自己的未来。

 

---------------------

作者介绍

王可越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波士顿爱默生学院访问学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超过十年大型广告公司及媒体公司服务、管理经验。近五年来从事创新课程研发工作,为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策划、举办近百场设计思维工作坊,并致力于“情境化创新”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