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方剂名称的由来(8)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7-06-30

【转载】方剂名称的由来(8)

河车大造丸

出处:《活人心统》

本方由紫河车、龟版、黄柏、杜仲、牛膝、天冬、麦冬、人参、熟地黄、茯苓诸药组成。用于肝肾虚损所致之腰酸腿软,骨蒸潮热,梦遗滑精等症。有大补真元,滋阴降火之功。

紫河车,即胎盘,有补气养血,温肾益精作用。本方以其为主,偕诸药滋阴补阳,法备力宏。谢观云:「此方又能乌须黑发,聪耳明目,有夺天造化之功”。(《中国医学大辞典》)王晋三宗此方而加减变通,另制一方(即上方去龟版、麦、参、苓、加生地、当归、枸杞、肉础蓉、锁阳蜜丸),亦名河车大造丸,谓:「大造者,其功之大,有如再造,故名”。(《古方选注》)本方借后天以补先天,疗虚损功同大造,故称「河车大造丸”。

保元汤

出处:《博爱心鉴》

本方由黄耆、人参、甘草、肉桂、生姜(《景岳全书》有糯米而无生姜)诸药组成。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及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灌浆者。有补气温阳之功。

元气,即人身真元之气,本藏于肾,为脾胃水谷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化台而成。元气足则精充神旺,元气虚则精衰神疲。王晋三云:「元气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气也。不用升降固涩疏泄,但维持固护之,故曰保元”。(《古方选注》)柯韵伯云:「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乃魏桂岩从李东垣黄耆汤借治痘证发展而来。诸药同用,合奏保守真元之气的功效,故称「保元汤”。

保和丸

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诸药组成,蜜丸,麦芽汤送下。用于食积停滞,证见胸脱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脉滑者。有消食和胃之功。

本方为消食化积之轻剂,宜于食积不甚者。方中山楂善于消肉食之积;神曲尤长消酒食之积;莱菔子又能消面食之积。辅以行气化滞,健脾和中,清热散结之品,配伍恰当,功效平和,服之可使食滞得消,胃气得降,而能保脾胃安和无虞。正如张秉成云:「此为食积痰凝,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成方便读》)故名曰「保和丸”。

本方加白朮名「大安丸”,消食兼健脾益气,尤适于小儿食积脾虚者。

宣痹汤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诸药组成。用于湿热痹证,证见寒战热炽,骨节烦痛,面目萎黄,小便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有清利湿热,宣通经络之功。

湿热为痹,其邪循经入络,非一般袪风胜湿药可治;经络之邪,非宣散畅达不能出。故用连翘、杏仁等宣畅气机,滑石、蚕砂等清宣湿热,使湿热得宣而痹痛自止。正如《温病条辨》所示:「痹证总以宣气为主,郁则癖,宣则通也。”。本方功专宣通湿热之痹,故名「宣痹汤”。

宣白承气汤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括蒌皮四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阳明温病,腑气不通,肺气不降,便秘,痰涎壅滞,脉左寸实大者。有宣降肺气、清化痰热之效。

肺其色应白,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肃降,腑气则赖肺气的肃降得以畅通。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则变证丛生。本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蒌皮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痰热得清,咳喘可止。「宣白”,指宣通肺气;「承气”,谓承顺腑气,故名「宣自承气汤”。

飞龙夺命丹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轻粉、冰片、麝香、血竭、胆矾、寒水石、干蟾酥、乳香、没药、朱砂、铜绿、雄黄、蜗牛、蜈蚣诸药组成。用于脑疽,疔疮,发背,痘癞疔毒,乳痈疽,附骨疽,一切无名肿毒,恶疮;或麻木呕吐,或昏愦咬牙者。有清热解毒,消疔散痈之功。

「飞龙”,蜈蚣别名,亦称飞天蜈蚣。「夺命”,即夺回生命。本方为治疔疽恶疮的有效方剂,方中多用有毒攻邪之药,用量应慎审。原方注明,服时须用葱白嚼烂包药丸,黄酒送服。服后宜避风盖被微汗,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由于方中以蜈蚣等药以毒攻毒,服后可从病魔恶掌中夺回患者性命,故称「飞龙夺命丹”。

风引汤

出处:《金匮要略》

本方又名「紫石汤”。由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十二味药物组成,共为粗末,取三指撮,以井花水煎服。用于大人风痫掣引,小儿惊痫瘈瘲,日数十发者。有清热熄风,镇痉潜阳之效。

「风引”,是风痫掣引之简称。风痫,是痫证之一,发作时项强直视,不省人事,甚至牙关紧闭,多因肝经积热所致。「掣引”是风痫的一种症状,类似抽搐,手足掣动。因本方能治疗风痫,制止抽搐,故以此而命名。

活络丹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六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酒面糊丸,空心日午冷酒送服。用于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流注手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等证。有温经通络,搜风除湿,袪痰逐瘀之功。

张秉成云:「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津液气血浑合不分,由是卫气失于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液,则结而为痰。……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剂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为丸以搜逐之”。(《成方便读》)方中诸药合用,可使风寒湿邪、痰浊、瘀血尽袪,有活血通络之效,故名「活络丹”,亦名小活络丹。而「大活络丹”为《兰台轨范》方,由五十味药组成,有扶正袪风,活络止痛之功。

建瓴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山药、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生杭芍、柏子仁诸药组成。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梦多失眠,脉弦硬而长等症。有镇肝熄风之功。

「建”,音蹇,通湕,倒水、泼水之意;「瓴”,一指盛水之瓶,一指瓦沟。「建瓴”为「高屋建瓴”成语的省句。本方中重用滋养阴液,柔肝熄风之品,辅以重镇潜阳,养血安神之药,既能平肝潜阳,又能宁心安神,使肝阳得平,内风熄除,心神安守,诸证自解。比喻服用本方后,其镇肝熄风之效,好象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言其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势。张锡纯认为「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故名「建瓴汤”。

泰山盘石散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人参、黄耆、当归身、川续断、黄芩、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白朮、砂仁、炙甘草、糯米诸药组成。用于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有坠胎先兆者。有补气,养血,安胎之功。

「泰山”,四大名山之一,即东岳泰山;「盘石”,《易.渐》:「鸿渐于盘”。王粥注:「罄,山石之安者”。比喻厚重而坚固不动之石。本方为八珍汤化裁而来。方中除用补气养血之品外,再加补肝肾安胎类药,服之可使妊妇气血足而胎元固,肝肾补而胞宫安。其保胎元之功效犹如泰山之固,盘石之坚也。故称本方为「泰山罄石散”。

秦艽扶羸汤

出处:《杨氏家藏方》

本方由柴胡、人参、鳖甲、秦艽、地骨皮、半夏、紫苑、炙甘草、当归九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加生姜、乌梅、大枣为引,水煎食后服。用于治疗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嘎羸瘦,自汗,四肢怠惰,饮食不香等症。有滋阴清热之功。

「羸”者,瘦弱也。《礼记.问丧》云:「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本方以秦艽为君,清虚热,退骨蒸,合诸药共奏育阴清热,除痨止嗽之效,可扶助因肺痿劳嗽而瘦弱不起之患者,使之较快地恢复健康,故名曰「秦艽扶羸汤”。

真武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朮、附子五种药物组成。用于脾肾阳虚,水邪为患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者;以及太阳病,发汗而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 目闰 ] 动,振振欲擗地者。有温阳利水之功。

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称,因其虚危两宿形似龟(玄)、蛇(武),故称玄武。《医宗金鉴》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汉方精义》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本方温肾行水之功,犹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龙治水,威慑水患,故名「真武汤”。

真人养脏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白芍药、当归、人参、肉桂、白朮、肉豆蔻、炙甘草、木香、诃子、炙罂粟壳诸药组成。用于泻痢日久,脾肾虚寒所致之大便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象沉迟等症。有温中补虚,涩肠止泻之功。

「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之得道者。即《内经》所谓「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修真得道之人。「养脏”,指温养脏腑。本方为治疗虚寒泻痢的效方,有温养脾肾,涩肠固脱作用。服之可使已伤之脏气得以补养,虚寒之泻痢,滑脱不禁诸症自愈,故名「针人养脏汤”。或云为昔「纯阳真人”所制,故又名「纯阳真人养脏汤”。均系托名而已。

振颓丸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人参、炒白朮、当归、制马钱子、乳香、没药、穿山甲、蜈虹诸药组成,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 6 克,无灰酒送下。用于治疗肢体痿废,以及偏枯、麻木等症。有益气活血、舒筋通络之效。

肢体痿废,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方中人参、白朮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乳香、没药行气活络;制马钱子舒筋止痛;穿山甲活血通经;蜈蚣袪风止痉。诸药配伍,对痿废之证自当有效。「振”,有振起之意;「颓”,乃衰败之谓。言服本方后,可使痊废之肢体重新振起,以至恢复正常,故名「振颓丸”。

桃花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药物组成。用于久痢不愈之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等症。有涩肠止泻之功。

「桃花”,是说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本方以重涩之赤石脂为主药,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以上二药而健脾和胃。为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所致下痢证之特效方,有温中涩肠作用。

梅花点舌丹

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本方由熊胆、冰片、雄黄、硼砂、血竭、葶历子、沉香、乳香、没药、珍珠、牛黄、麝香、蟾酥、朱砂诸药组成,金箔为衣。用于治疗疔毒恶疮,无名肿毒,红肿痈疖,咽喉肿痛等症。有清热解毒,消疔散痈疖之功。

冰片中之上品,又名「梅花冰片”。服药时将丸药放在舌尖之上,以麻为度,俗称「点舌”;或以葱白打碎包住药丸,用陈酒冲服,亦可用醋化开涂敷患处。为了强调主药及服用方法,故称「梅花点舌丹”。

桂枝新加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六味药物组成,芍药、生姜份量加重,又称「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于气血营卫不足所致之身痛、感冒等症。有益气养营,袪邪止痛之功。

名「新加汤”者,是张仲景说明此方系在前人所创桂枝汤的基础上,调整用量并增加药味化裁而成。这正是张仲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高尚医德的体现。刘渡舟教授曾由此而推出:「《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绝大多数是张仲景博采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创”之语。

咯血方

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物组成。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有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栀泻肝凉血;瓜蒌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诃子敛肺止咳。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凉血,清肺热以止咳,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痰饮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消风散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炒苍朮、蝉蜕、胡麻仁、炒牛旁子、知母、[ 火段 ] 石膏、生甘草、木通诸药组成。用于湿疹、风疹,证见皮肤疹出色红、搔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有方。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

本方所治之证,是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之瘾疹。由于本方能上疏下渗,内清外解,使风毒消,湿热清,搔痒止,瘾疹平,故名「消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由羌活、防风、川芎、人参、茯苓、炙甘草、殭蚕、蝉蜕、藿香叶、厚朴、荆芥穗、陈皮组成,有消散风热作用。

消瘰丸

出处:《医学心悟》

本方由玄参、牡蛎、贝母三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瘰疬、痰核,证见咽干,舌红,脉弦滑者。有清热化痰、散结软坚之功。

瘰疬一证,多因肝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核于颈、项、腋、胯之间。重则溃烂流水,日久不敛。方中玄参苦咸寒,滋阴降火,能散瘰疬,痰核、瘿瘤;牡蛎咸平微寒,化痰、软坚、散结;贝母苦寒,清热、化痰、散结,三药均属寒凉之品,既可清热消痰,软坚散结,又兼顾肝肾之阴,清降虚火,从而能使热清痰化,瘰疬自消。故名「消凛丸”。

海藻玉壶汤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诸药组成。用于治疗瘿瘤初起,或肿或硬而未破者。有清热消瘿,软坚散结之功。

「玉壶”,即玉制之壶。唐王昌龄有诗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文渐》)南宋鲍明远诗云:「宜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在此喻其高洁。本方以海藻为主药,配合诸药可使瘿瘤得消,功效之高,犹如玉制之壶可贵,故名「海藻玉壶汤”。

《证治准绳》又出一方,名「玉壶散”,由海藻、海带、昆布、雷丸、青盐、莪朮诸药组成,陈皮饮或炼蜜为丸,如榛子大,噙化。亦治瘿瘤,录之以供参阅。

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朮、柴胡、炙甘草组成为散,煨姜、薄荷水煎冲服。用于肝郁血虚所致之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见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

「逍遥”,亦作「消摇”,优游自得貌。《诗经》有「河上乎逍遥”句;《庄子》有「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之说。王晋三曰:《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于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古方选注》)本方从四逆散衍化而来,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服后可使肝气畅达,郁结消解,气血冲和,神情悦怡,故名之。

本方加丹皮、山栀名「丹栀逍遥散”或「八味逍遥散”,适于肝郁化火之证;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遥散”,适于肝脾血虚之证。

益气聪明汤

出处:《脾胃论》

本方由黄耆、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头痛眩晕;或目生障翳,视物不清;或耳鸣耳聋,齿痛等症。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

「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能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

透脓散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生黄耆、当归、穿山甲、皂角刺诸药组成,加酒煎服。用于治疗痈疡肿毒,内已成溃而无力外溃者。有补气益血,托毒溃脓之功。

疮痈肿毒虽内已成脓,而无力外溃,多由气血不足所致。本方中主用「疮家圣药”黄耆以益气托毒排脓;辅以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软坚溃脓;酌加黄酒通经行瘀。服之可使体虚者气血得补,从而促其透脓速溃。凡痈疽疮疡,因气血不足,脓成不溃者,均可运用本方以托毒溃脓外出,故名「透脓散”。

通关散

出处:《丹溪心法附余》

本方由猪牙皂、细辛二味药物组成,研极细末,和匀,吹少许入鼻中取嚏。用于中恶客杵或痰厥所致之猝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面色苍白,牙关紧闭,痰涎壅盛,而属于闭、实证者。有通关开窍之功。

本方所治之昏厥,是由于气机运行突然逆乱,或挟痰上壅,阻塞上窍所致。「关”者,为出入之要道。此处指肺主一身之气,肺窍为气机出入之要道。方中皂角辛温袪痰开窍,细辛辛温宣散开窍,合为通关开窍之剂。凡卒倒昏迷,牙关紧闭的实证,均可用本法使肺气宣通,气机畅利、神志复苏,得嚏而解。故名「通关散”。

通幽汤

出处:《兰室秘藏》

本方由炙甘草、红花、生地黄、熟地黄、升麻、桃仁、当归、槟榔诸药组成。用于治疗噎膈,大便燥结,饮食不下,梗塞不顺;或食入反出者。功能通调气机,润肠通便。

本方为治疗胃中燥热,浊气不降之噎隔、便秘的有效方剂。「幽”,指深暗隐微之处。这里指幽门,即胃之下口,宜通小肠,如曲径通幽之处,故称。本方用滋补阴血,活血升阳、生津润肠之品,入药相伍、滋阴养胃,升清降浊,从而使脾阳发越,胃气和调,幽门通畅,噎塞得平,便秘可愈。故名「通幽汤”。

理中丸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朮四味药物组成蜜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之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以及霍乱;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等证。有温中袪寒,补益脾胃之功。

「理”者,调也,治也;「中”者,指中焦脾胃也。脾胃职司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纳化和调,脾胃阳虚则运化无权,升降失常,吐利腹痛诸证蜂起。程应旌云:「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瞻,故名曰理中,实以双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功能温中袪寒,治理中焦脾胃,故称「理中丸”。亦作汤剂服,名「理中汤”。

救急稀涎散

出处:《传家秘宝》

本方由猪牙皂角、白矾二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温水调服。用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人事不省,或口角歪斜,微有涎出,脉滑实有方者。有开关涌吐之功。

本方属于劫剂,为救急暂用之品,只宜于实证。吴琨云:「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发病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医方考》)由于本方为救急之用,有稀化痰涎之效,故名「救急稀涎散”。

混元膏

出处:《医宗金鉴.正骨》

本方由羚羊血、没药、白芨、雄黄、漏芦、红花、麝香、白蔹、升麻、栀子、大黄、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跌打损伤,骨碎筋翻,瘀血凝聚,青紫肿痛之症。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功效。

「混元”,谓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这里则形象地指头部。由于本方在使用时,其方法是将药膏敷于头顶之上。古称「头为天”,主一身之阳气。药宜接用于此部位,能使全身气血阴阳调和畅通,诸恙从此得以消除。故称为「混元膏”。

清空膏

出处:《兰室秘藏》

本方由川芎、柴胡、黄芩、黄连、防风、羌活、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风湿热邪上壅头目所致之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有清泻肝火,袪风止痛之功。

本方为治头风之常用方,尤适于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者。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者。方隅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医林绳墨》)「清空”,这里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专治头风。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许药末,茶水调为膏状,抹在口中,再用白开水冲下,故称「清空膏”。

清骨散

出处:《证治准绳》

本方由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醋炙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虚劳骨蒸,或低热日久不退,症见唇红额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两脉细数。有清阴分内热,退虚劳骨蒸之功。

本方为治疗劳热骨蒸的常用方。朮对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之骨蒸潮热有效。肾藏精而主骨,精乃阴之属,精不足则阴虚,阴虚则生内热,故发潮热骨蒸;阴虚不能制阳,故虚火上炎。方中银柴胡清虚热,退骨蒸;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内清阴分之热;青蒿、秦艽除肝胆之热;鳖甲滋阴清热,退骨蒸;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而滋阴液,使骨蒸潮热得以清退,故名「清骨散”。

清海丸

出处:《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黄、白朮、白芍药、干桑叶、玄参、山药、山萸肉、牡丹皮、麦门冬、地骨皮、沙参、石斛、五味子、龙骨诸药组成。用于血热所致之崩漏,月经过多等症。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之功。

「海”,指血海,即冲脉。「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枢.海论》)因冲脉是十二经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来潮关系密切,故有「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之说。傅青主云:「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血海自固”。本方为治阴虚血热崩漏之剂,有清凉血海之意,故称「清海丸”。

清络饮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鲜荷叶遏、鲜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鲜竹叶心、鲜扁豆花诸药组成。用于暑热耗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证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有解暑清肺之功。

「络”,即络脉,这里是指细小而浅表的脉络。本方为治暑热耗伤气津,余邪未清诸证而设,邪浅病轻,故用诸辛凉轻清之鲜品,以清解其邪。《温病条辨》云:「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本方善清肺络中无形之热邪,故名「清络饮”。

清震汤

出处:《审视瑶函》

本方由升麻、赤芍药、甘草、荆芥穗、葛根、薄荷、黄芩、荷叶、苍朮诸药组成。用于治疗雷头风。有清宣升散之功。

雷头风、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症见头面起核块肿痛,或憎寒壮热,或头痛,头中如雷鸣。根据病势缓急,有大、小之分。「震”,八卦之一,卦形为「震仰盂”,位在东方,象征雷震。本方用清散风热,宣通升散之类药物于一方,既能疏散外风,又能清解内风,且有除热止痛之效,作用于头部,主治雷头风,可肃清头中如雷震之鸣声,故取名为「清震汤”。

清魂散

出处:《济生方》

本方由泽兰叶、人参、川芎、荆芥穗、甘草五种药物组成,温酒调服。用于治疗产后恶露已净,气血虚弱,又感风邪,昏晕不省人事者。有益气袪风,养肝补血作用。

产后恶露尽而昏晕之证,多由气血俱虚所致。「血气者,人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本方用人参大补元气;泽兰叶活血通经;川芎和血行气;荆芥穗袪风清上;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理血,疏散风邪之效。气血受益,外邪解散,自然神宁魂清,所以名曰「清魂散”。

清气化痰九

出处:《医方考》

本方由栝蒌仁、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诸药组成,姜汁为丸。用于痰热内结之咳嗽痰黄,粘稠难咯,甚则气急呕恶,胸隔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有清热化痰,下气止咳之功。

古人云: 「见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气”。(《丹溪心法》)「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证治准绳》)本方诸药相合,司使气顺而火自降,热清而痰亦消,痰消而火无所附,则诸证可除矣。《医方集解》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须顺其气也”。可见火、气二者实为致痰之因。吴琨立此力时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本方有清顺气机、化痰除热之功,故名之。

清燥救肺汤

出处:《医门法律》

本方由桑叶、石膏、人参、甘草、炒胡麻仁、阿胶、麦门冬、蜜炙枇杷叶、杏仁诸药组成。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症。有清燥润肺之功。

「燥”,有外燥、内燥之分。伤于天之燥气,当用清法,内伤血燥,则宜润法。秋伤于燥,上逆为咳,肺为嫩脏,不容缓图,故曰「救”。本方用大队甘凉滋润之品,「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喻昌),使肺金燥热得以清润,肺气之 [ 月贲 ] 郁得以肃降。柯韵伯云:「此名之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古今名医方论》故名「清燥救肺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