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曰:“官清民自安,官劣国必衰”。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可见,谋划兴国安邦大业,靠官吏;制定济世安民良策,靠官吏;践行政治路线,也靠官吏。“良官”善治,为万民之福;“劣官”恶政,是天下之殇。因此,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从严还须“得法”。 从古至今,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民主专政,吏治腐败都是政权和社会的“肿瘤”,若及时“治疗”,尚可“治愈”,实现海晏河清;若放之任之、不予遏制,势必“细胞”转化,变成“癌症”,最终万劫不复。于是,监督约束、管理教育官员,成为一道吏治难题。无论是“家天下”时代的明君,还是“民主专政”的伟人,都在上下求索,试图觅得“良方”、破解难题。 窥探历史,犹如昨日。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以《大明律》为准绳,雷厉风行、严刑酷罚,重惩贪吏、特别“敢杀”。虽得一时杀减贪风、改良吏治,但及于后世,则官场又贪风复萌,甚至愈演愈烈。诚可鉴,仅“用重典治吏”之策乃权宜之计。然而,大清皇帝雍正“执柄”后,改祖宗之法、从严吏治。对贪“零容忍”,对“懒”不纵容,同时奖掖勤能、树立榜样,责罚庸懒、警示示范。用“胡萝卜加大棒”促使官员既清正、又勤政,可称治吏之典范。 以古为镜、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封建王朝的殷鉴不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今天,从严治吏还应在“激浊”上用“重典”,在“扬清”上出“妙招”,下好“激浊”与“扬清”“两步棋”。 “激浊”即“去污”,千淘万漉、用重典,祛除“病树、烂树、歪树”。一日难冻三尺冰,官场的歪风邪气、贪腐之风,官员中的尸位素餐、庸政懒政,也非一日之功。究其原因,不外乎信念动摇、思想滑坡、心中无畏、制度漏洞、执行乏力、监督缺失、惩戒缺位。因此,“去污”是一项综合工程,更需要系统“配套”、打“组合拳”。在理想信念上,正心。欲修其身、先正其心,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恶补”精神之“钙”,蓄积信念之源,进而得以身修心正。在缺乏敬畏上,警示。实例是最好的老师,警示是最好的教育,促使警示教育常态化,把廉政警示作为“预防针、警世钟”,时常给官员打一打、敲一敲,使其知道敬畏、行有所止。在制度设计上,优化。制度是从严治吏的“利器”,管得远、谋的久、能规范。在制定制度时,与时俱进、因势而变,聚焦当下、远谋未来,立足顶层设计,既“高大上”有“严细实”,不断优化完善、堵死漏洞。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落实上要令出必信、令出必行、令出必恒,一以贯之、不打折扣、善做善成。在监督上,到位。监督也是“防腐剂”。官员应自觉接受群众、组织的监督,把自己置于阳光之下。职能部门应把纪律挺在法前,主动监督官员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时刻盯住、盯准,发现苗头、及时“发声”。在惩戒上,从严。乱世用重典,“吃亏”才“知疼”,“知疼”才“知止”。以党章、纪律处分条例为准绳,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纪法分开”,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触碰不得。一旦发现脚踩红线、突破底线的“病树、烂树、歪树”,一查到底、深挖深究、铁腕重拳、严惩不贷。唯此,可“激浊去污”、砥砺品质,使官场这池“深水”永泛清波。 “扬清”即“擢优”,万般呵护、树榜样,引导“廉政、勤政、善政”。“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贤人”是治国理政的“必需品”,也是“急需品”。招贤纳士则国家兴,任用贤良则事业成。聚集贤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拘一格、唯才举贤、选贤任能。“扬清、擢优”就是“举贤、爱贤、用贤、尊贤、奖贤”的过程,就是树榜样、立标杆、彰典范、作示范,使广大干部队伍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心有向往。在干部考核考察中,职能部门要有“火眼金睛”,勤于发掘先进人物,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用起来、“扬起来”,把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标杆立起来。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组织也要善于发现使用“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使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吃得开、有舞台。在普惠民生的实践中,要把“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先锋者”“供起来”,为他们成才“搭梯子、撑台子、挪位子”,为他们成事“开路子、出点子、给帽子”,使他们“有面子、有台子、有尊严”。通过“扬清”、“擢优”,对“清者”万般呵护,把“能吏”树为榜样,有力的引导广大干部“廉政、勤政、善政”。 “激浊扬清,荡去滓秽。”若此,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定能多些“良官善治”,在抵御“四种风险”的征途中也会少些“劣官恶政”,官场生态环境必定满目葱茏、碧波荡漾、山清水秀。 【“求是网评”栏目投稿邮箱为wp@qstheory.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共同构筑网上思想理论高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