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物】2017年6月师友赠书录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7-06-30



《御窑金砖》周震麟、金谨著,周晨设计:如约来到周晨先生的设计工作室,这里的雅静特别符合周先生的气质,尤其院落后方的宝塔,使得平面的别墅区陡然有了立体感。


在茶桌上我看到了两部书,最吸引我眼球者,就是这部《御窑金砖》。从书根上望过去,这部书呈现出四种不同的纸色,翻开来看,里面果真汇集了各种与金砖有关的史料与图片,尤其后面的绘图部分与前面的史料部分,用很厚的一块隔板将其分为了两个部分,而这块厚板的作用则是为了缕空出火的外形。


金砖因火而成,而这个缕空处的底色也恰好是不经意的红彤彤。设计如此之巧妙令我惊叹。而周晨告诉我,此后所附的29张“金砖生产过程图”因为早已失传,所以他请人根据文献将共绘制了出来,没想到这些图广受业界所喜爱,有不少人都试图将该“图”以传统的方式复制出来。更为巧妙者则是该书的封面。此封面完全可以撤出,打开来看,里面是一张面积不小的“御窑金砖制作天道人事图”,其在设计上之用心,真的难以用平凡的语言来予以形容。


庆幸的是,我有一部书稿的设计恰好也在周晨先生手中,而那部书倒并不是我请周先生操刀者,这样的巧合看来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见面时我本想跟他说:“您获了那么多的设计奖,轮到拙作时,也希望能得大奖。”但我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功利,于是就作绅士状,未曾张口。


我对金砖有着一种特别的偏好,在寻访的途中,我见到了不少的旧家大户都以此来做桌面,前几天我在苏州俞曲园故居的庭院中也看到一个古桌,该桌的桌面就是一块金砖,可见此物在苏州并不稀见。但金砖的历史我并不了解,翻看该书方明白“金砖”一词的来由与我以往的想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金砖制作工艺之繁复也远超我以往之认识。“隔行如隔山”,此书乃是我翻阅后的第一大感慨。



《陆康印象》顾建君撰、周晨设计:此书也是得自周晨的工作室。这部书从外观看过去,设计得颇为静雅,然翻看内页,顿然能够感到周先生在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这部书是使用了中国线装书的单面印筒子页,然而却制作成了包背装的模样,而里面还有一些单幅的拉页,大的照片插图则使用了传统装帧上的“蝴蝶镶”。将这么多的装帧形式集于一书,并且使其之间有着不露痕迹的和谐,这正是设计家的高妙之处吧。


其实从内容角度来看,本书的主体乃是一部陆康先生的印谱,只是在后面的部分附录了一些名人对陆康艺术水准的评价。如果从装帧角度而言,该书在设计上的绝妙之处乃是将一些印谱做成了开光的花窗,这些花窗有扇形,有桃花形,另外还有倭角形。


虽然说以现代的技术在纸上挖出一个别致的缕空并没有多难,而该书在制作上的难度乃是把印蜕用特殊工艺印刷在另外的纸上,而后将这张纸裱贴在缕空的后面。周晨告诉我,为了能够尽量地展现印章的绝妙之处,他特意用丝网印刷的方式把这些章复制了出来,而后再裱贴于缕空之后,这样用手摸上去,印章有立体感,这更加接近原钤印谱的质感。而我则觉得,他挖出的这些缕空方洞,应该是借鉴了苏州园林中花窗的形式。


惭愧的是,虽然我收藏印谱,然而我对制印却完全外行,以至于未曾听闻过陆康先生的大名。从本书的介绍中得知,陆康先生乃是文化部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会员、西泠印社会员,同时他还是澳门印社社长、澳门美术出版社社长等,有着许多的响亮头衔在。从陆康先生的“跋语”中让我得知,1965年在他18岁时,他的祖父带他到陈巨来的家中去拜师。由此可知,陆康先生乃是篆刻大家陈巨来的高徒。


我对陈巨来的篆刻有着特别的偏好,因为他的印风特别适合做藏书章。从一些评语中,我看到有些专家认为陆康的篆刻风格传承了陈巨来,恕我眼拙,以我的看法,陆康先生的篆刻作品只有少部分有着陈巨来的风格在,而大多数印蜕则有他自己的独特面目在,这只能以“出蓝胜蓝”来形容之。



《昆曲大观》杨守松著:一套七本的大作,乃是昆山的藏书大家沈岗先生赠送给我的。以我的观察,沈先生在经营实业之余有三大爱好。第一,当然是他的藏书,为此他建起了漂亮的藏书楼;第二,则是他对古木有着别样的痴情。我在昆山看到他种有一百多亩地的古树,而这些树是他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其收购过程之艰辛远超他人所想象。而沈先生的第三大爱好就是昆曲,为此他每年要举办学术性颇高的昆曲研究会议,同时还资助一些昆曲研究者。


然而沈岗却有着“但开风气不为先”的胸怀,他只是努力地在这方面提供支持,但并不会走到前台来成为这方面的研究者。而今这七大本的昆曲研究成果以我的想象,这里面也一定有着他的心血在。


我是一个兴趣乏味的人,虽然昆曲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统节目,但我却仅看过一次,那一次也是作为陪客的身份。虽然说昆曲的唱腔听起来的确很优美,但是演员站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半天,我觉得他的所唱用一句话一秒钟就能概括。我的这个说法肯定被深受昆曲的沈岗先生嗤之为焚琴煮鹤,然而我的愚见丝毫不能影响昆曲的伟大。


有意思的是,此前不久我刚刚完成《觅曲记》一书,该书中有多处谈到了昆曲的历史,而今得到杨守松的这部大作,使我从中又看到了更多未曾留意过的史料,而我对昆曲能够响彻大江南北也多了一份理性的理解。



《口述津沽》、《刘大同诗集》:这两本书均为王振良先生所主编。就我所认识的朋友中,对乡邦文献的整理出版,以王振良先生最下工夫,他所主编的系列之多、内容之繁复,在今日不为多见。


《刘大同诗集》的整理者乃是刘自力和曲振明,我在此前对刘大同其人完全不了解,从该书的整理序言中,使我对此人的生平有了梗概性的认识。虽然他的诗作我读不出高妙之处,但从中却能找到很多不为人知的文人交往故事,而这也正是我所需要者。


我对古代藏书家有着特别的偏好,然而有些藏书家的史料十分的稀少,这给撰写小文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而像《刘大同诗集》这样的著作,却能从其中找到许多线索,这也正是我偏好这类书的原因。


口述历史乃是近二十年来的热门,因为有很多老人在自己的行业内曾经有过特殊的贡献,还有的人虽然在生平作为方面没有特别之处,然而因为有着特殊的机缘在,使其能够听闻到许多重要的史实,如果这些史实不记录下来,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会消失在尘埃里,这也正是口述历史广泛地受到重视的地方。


而张建所著的《口述津沽》则收录了几十位天津西沽老人的叙述,而其书中不但附有照片,同时还有手绘的插图,能够看得出,这是一部精心之作。



《坊巷翰墨》卢为峰编著:卢先生的这部大作视角特别,因为该书内所收录的书法绘画作品全部是跟福州的“三坊七巷”有关者。本书内收录了近二百位这样的历史名人著作,可谓“三坊七巷”名家翰墨集大成。


福州乃是奇特之地,中国近代史有很多重要的事件都与此有着瓜葛,而“三坊七巷”乃是人文荟萃之地,而今这一片街区基本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已经改成了旅游步行街。我几次到福州都特意住在“三坊七巷”附近,这不仅是为了寻访古人遗迹的便利,更多者则是想混进人群中,徜徉在这古老的街区里,让自己暂时忘掉人间的烦恼。


爱屋及乌的原因,使我对藏书家墨迹有着特殊的偏好,但这类的墨迹并不好收集,而本书中却有不少与藏书有关的人物,比如梁章钜,比如陈宝琛,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颇为难得者。


林葆衡是中国词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我对他的了解源于黄裳先生。黄裳的藏书专题之一乃是清人的词集,而他的藏品中有不少都钤盖有林葆衡的藏书章,后来我以博古斋又看到过许多林所藏的词集,可见当年他在这方面的收藏颇巨规模,然而他的书法作品我却未曾得到,而今在卢为峰的这部大作中我看到了两幅,不知这是他的所藏,还是师友的珍爱,真希望哪天能够分得一鳞半爪。



《兰室长物——历代文房艺术》韩天衡、韩回之主编:此书乃是卢为峰先生所赠,看来正是他请韩天衡先生给我题写了上款儿。韩先生乃是当今的篆刻大家,因为我有着藏印谱之好,而韩先生所撰《篆刻年谱》乃是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


几年前,北京的泰和嘉诚拍卖公司出现了一部六十卷本的《十钟山房印举》,该书乃是从日本征集而来者,因为我觉得六十卷本不是全本,故轻意地将其放弃,后来才知道这种想法是一种愚见:因为《十钟山房印举》一书本来就有着不同的卷数,而这并非是残缺。拍卖后不久,我就听说这部书被上海的韩天衡先生委托人买去了。一入侯门,估计此谱再难见到。


而今得到了韩先生所编的这部大书,该书乃是大八开精装,这种印刷方式最容易展现藏品的细部,我在此书内看到了唐人写经,也看到了不少的名碑名帖,当然我更为关心者,则是韩先生所藏的印谱,果真此书内收录了《十钟山房印举》,然细看说明,该书却是二十八卷本,显然这不是当年泰和嘉诚拍出的那一部。这让我怀疑当年的传闻并非事实。


然而翻看本书内韩先生所写的前言,让我意外地得知这部《兰室长物》内所收的藏品,原来并非韩天衡所藏者,乃是他组织了一场展览,而后出了这本图册,然书中没有注明哪些藏品乃是他的自藏之物。看来,关于韩先生收藏的《十钟山房印举》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卢为峰去了解细节了。


虽然我不知道这些藏品的出处,但韩先生的这篇序言中有几句话最契我心:“若苏东坡之好砚,米襄阳之好石,项子京之好书画,毛子晋之好古籍,毛奇龄之好印石,丁日昌之好墨,陈介祺之好吉金,汪启淑之好印谱,张鲁庵之好印泥,秦康祥之好竹雕,陆心源之好瓦甓,……不胜枚举,堪称百代艺苑佳话。”



《上海市古籍保护十年》周德明、黄显功主编:该书乃是上海图书馆古籍文献部主任黄显功先生所赐。翻看该书,可知这是上海市古籍保护成果展的结集。因为书中所收书影并非是上海图书馆一家所藏者,而这也正是该图录的难得之处。


上海图书馆一向致力于本馆藏品的展示与出版,然而上海市的其他公共图书馆所藏珍品却不容易看到,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哪些馆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珍品。


有意思的是,书中所收录之书,有一些跟我的藏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度,比如有一部宋刻本的《后村居士集》,该书现藏上海博物馆,存九十一、九十二两卷,而我手中也恰好藏有另外两卷,不知是否跟上博所藏的为同一部书。此书原本是吴湖帆的旧藏,里面有他的大段题记,看来当年吴湖帆没有完缺之见,虽然是残本,也颇令他喜爱。


本图录内还收有复旦大学所藏的一部元刻本的《晦庵先生校正伊川易传》八卷,此书乃是民国间医学大家丁福保的旧藏。这位丁福保可谓真正的有钱人,当年二公子袁寒云手头紧时,都会把自己所藏的宋元版抵押到丁福保家中,向丁借钱周转,而丁所藏的该书不知是谁的抵押未赎之物,当然,有可能是他个人所购者。


本图录上未曾注明这部书是否为全本,然我却藏有此书中的一本零册。从补虫洞的手段等页面情况来看,我所藏的那一册似乎跟图录上的这部书,原本为同一部。真希望哪天能够看到原本,以解我心中之惑。



《LA CITE INTERDITE AU LOUVRE——empereurs de Chine et rois de France》:此书乃是法国藏书家ISABELLE DE CONIHOUT先生所赠。几个月前,法国书商齐正航先生在电话中跟我说:美国藏书家协会准备组织30多位藏书家来中国进行观书之旅,其中一站想到我的书房来参观。我当然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因为这不仅仅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多者是我想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的西方藏书理念。


而后这些藏书家一行30余人来到了我的书斋。以国籍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而他们每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专题在。经过一下午及晚餐的聊天,于我而言,堪称收获满满。彼此的交流都能吸收到对方的观念,而美国藏书家协会会长也正式邀请我到纽约等地举办讲座。我当然希望有这样的机会,以此能够更多地了解到美国藏书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图书上的着眼点,有可能是中国未来藏书家们所秉持的观念。


与这些藏书家们道别之后,我陆续收到通知,有不少位藏书家都给我寄来了一些书籍,可惜因为在外地的原因,我无法办理相应的手续,使得有些书被退了回去,而这一本却顺利地送达了我的手中。


翻看该书,从制作而言,的确精良,而尤其封面上玄烨的画像,乃被设计成可以抽动的形式,这使得玄烨如同徜徉在精美的园林之中,而书内所收的图案令我感兴趣者,乃是法国给清廷所制作的铜版战图。这类战图流传稀见,成套者我仅在拍卖会上见过一回,可惜力不济人,未曾到手。


该书乃是由法文写成,我对此两眼一摸黑,不能明白书中的研究成果,真希望懂法文的朋友能帮我将其翻译过来,以便让我知道外国人怎样看待当年的“康乾盛世”。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此书乃海豚出版社朱立利老师所赠。《泰坦尼克号》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杰克将其演绎成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然而随此船沉没者还有一位伟大的藏书家,这位藏书家至死都不放手自己心爱的一本书,他抱着这本书沉没在了冰冷的大洋底。


除此之外,随着泰坦尼克号沉没在大洋底者,还有一部伟大的书,这部书就是《鲁拜集》。据说该书原本的封面上镶嵌了1050颗宝石,也有的资料上说是1500颗钻石,不知哪种说法更接近正确。但一本书上能够嵌着这么多珍宝,也真的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可惜我在中国的书中从未见到有如此漂亮的装帧,这也许是中西方观念的差异吧。


这部书出现在索斯比拍卖行上,以405英磅的价格被一位美国买家拍到了手,而后他让人装船将此书运到美国,可惜他赶上了煤矿工人罢工,这使得当天的邮轮没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他的这本书也就没有运走,而后将其转到了泰坦尼克号上,没想到的是,这部书伴随着那艘伟大的船沉没到了大洋底。


当年为了制作这一部书,竟然花了多位工匠两年的时间,这样的遗憾肯定令许多藏书家为之痛心,于是就有了复制本,而海豚出版社所制作的该书,可以说是复制本的复制本,用哲学的概念来说,乃是影子的影子,但即便如此,此书也已堪称难得。海豚社在制作该书时,也按照底本的形式复制出图案,手工装裱到应有的位置上。更为难得者,是书后有多幅老照片,这些照片正是近百年前西方工匠制作图书的场景。看来,当年制作一本书的确不容易。


而中国的古书制作却少有下这么大工夫者,为什么中西方有这么大差异,这件事让我感到疑惑,不过这些图片给我以启迪,看来我也需要在出版的过程中制作出一些特殊装帧的书,虽然绝不可能达到《鲁拜集》原本那样的精美,但至少可以让爱书人多一些玩法。



《一瞥集:港澳文学杂谈》陈子善著:有人跟我说我近几年的出书速度太快了,其实他哪里知道我是有前些年的资料积累,才有了今日的展现,更何况出版速度我并不能控制,有的书稿三年后才见到成书,而有一些几个月就已经面世,故而想按照一定的节奏来均匀的出版,这种如意算盘只存在理论上,我真想跟这些朋友们说:“你看看子善先生的出书速度,他远在我之上,为啥就没人对此有非议呢?”当然了,子善老师乃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大家,我的学问跟他不能并提,也许这正是读者诟病我出版快的原因吧。


子善先生的这部《一瞥集》,其内容专谈他所写的港澳文学书话,他在序言中讲到了香港文学的丰富多彩,而这也正是我的盲区所在。翻阅此书,让我了解到了未曾涉猎过的港澳文学。



《不日记》三集,陈子善著:将日记反其道而行之者,一是陈子善先生,二则为胡洪侠。陈子善在“日记”之前加个“不”字,而胡洪侠则加个“非”字,如此地不拘囿于常规,真令人脑洞大开。而子善先生的《不日记》竟然一出就是三集,可见这种非常规形式也令爱书人喜闻乐见。


子善先生所赠者,乃是作者毛边本50册之一。虽然毛边本乃是好玩之物,但阅读起来并不方便,我还是将此书拆开一些页翻看内容。从序言中得知,前两集《不日记》乃是一年一集,而第三集则改为了两年。翻看内文,其实里面是一篇一篇的文章,完全不是日记体,不知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称。


我本想通过此书来读他的日记,虽然不是每日所记,但至少能够满足部分窥私癖,然而本书内所收录者却是一篇篇的文章,更像是一本书话集,这突然让我意识到——我对《不日记》的“不”字理解错了,我本以为《不日记》的意思乃非每天所记,看来这三个字更准确的理解应当解读为“不是日记”。



《晚明商业出版》郭孟良著:受郑州松社书店邀请,我在本月6号前往该书店办新书分享会,在那里我见到了儒雅的郭孟良先生,松社的经理张长征先生告诉我说:郭先生乃是当地的著名文人,现为中原大地传媒股份公司出版业务部主任,对传统典籍有着深厚的功底,而今天就是请郭先生跟我进行对谈。


能够遇到这样的专家,当然是很愉快的一件事,这样的谈话显然能够体现出专业水准,但是对于社会听众而言,更多者则需要照顾大多数,虽然听众中不乏腹笥深厚的专业人士,但更多者则应当称之为文史爱好者,所以我建议郭先生尽量地少谈论专业性问题,以便能够照顾现场的大多数。


跟郭先生的聊天确实很愉快,他对目录版本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他赠送给我的这部专著乃是其研究成果之一。我对晚明出版业也有着浓厚兴趣,因为这个时期乃是图书出版的大爆炸时期,而郭先生在文中统计出仅在南京、苏州、建阳、杭州、徽州、北京六个地区就有约五百家书坊,而后他在文中详列出了不少的数据。


此书中对余象斗有着专门的论述,此人也是我感兴趣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夫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为此,郭孟良将其称之为“建安余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出版世家之一”。


从北宋开始,余氏就成为了出版业很有影响力的家族,而到了明代的余象斗则出版了更多的书,尤其他在明万历三十四年出版的《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八卷,这部书乃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名著,更为重要者,我曾买得了一部明内府彩绘本的《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


从内容上讲,与余象斗的该书有着较大的差异,究竟孰先孰后,至今还未能搞明白,而郭孟良先生的这篇文章,当然就成为了我拜读的重点,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游心清茗——闲品〈茶经〉》郭孟良著:在郑州松社聊天时,我方得知郭先生对历史典籍的研究方向一分为二,一是对出版史的研究,二者则是致力于茶史文献。这个偏好让我有些吃惊,当然,我吃惊的缘由乃是因自己对此十分的外行。


而今茶道风行于天下,我虽然也时不时地跟朋友到茶馆一聚,但说实话,我真的品不出茶叶的奇妙之处,自身的粗俗由此可见一斑。但郭先生讲起茶道来却是眉飞色舞,一改他儒雅之本色。


松社书店设在一处老电影院内,而里面的舞台也成为了书店的一部分,我跟郭先生就是坐在舞台之上跟书友们互动交流,这样的感觉颇为奇特,而郭先生坐在那里向读者们讲解着他对茶史的心德。他的专业令我敬佩,而他的痴迷更令听众们为之动容。


他赠送给我的这部专著,我回来翻看,果真资料丰富。郭孟良与一般的爱茶人士不同,他以自己的专业素养旁征博引,从古到今,从西到中,他都能找来相应的文献以佐证陆羽的《茶经》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细读之下,还是无法体会到喝茶的微妙。看来,愚陋之人并不能因为读到了某书就有所感化。



《瓠庐笔记》王佩诤撰、王学雷辑校:本月月初,苏州古籍书店经理卜若愚给我发来了几张图片,这些书影我看上去十分的眼熟,郭经理在短信中告诉我:“此为王謇先生后人整理先人旧物理出的古书,据说有一半由您收藏。”当时我未曾看到他发的书影,这让卜经理怀疑我是否是有意不答,所以他又追加了一句:“无他意,发给您看看。”


其实我并不回避这件事,更何况王謇的这批抄本我已经写入了文中,然而我对这批抄本却印象深刻,因为其内容乃是有关“泰州学派”,该学派乃是清代的秘密团体,这个团体的理念近似孔孟所追求“社会大同”,故此派受到了清政府的严酷打击,因此文献留下来极少,而王謇的这批抄本也更突显其价值所在,可惜我得到者仅是其中的一半,未曾想另一半依然藏在王謇后人手中,这真是个令人惊喜的信息。而卜经理说今后我到苏州时,他将引荐这位王謇后人与我交流。


几天之后,卜经理又跟我确认地址,称王謇后人王学雷辑校了一部先祖的遗著,委托他赠送给我一册。这当然是我求之不得之事,我想该书中一定有未曾寓目的泰州学派史料,可惜我随即出门前往苏州与王稼句先生做读者见面会,未曾看到这本书。但幸运的是,在卜经理的引荐下,我先见到了该书的编者王学雷先生,果真如卜经理所言,王学雷一身的儒雅之气,有着先祖的风范。


王学雷告诉我,他曾在拙作《书楼寻踪》中看到我写过王謇故居之文,但那个地点写错了,虽然那里挂着文保牌,但实际挂牌之处并非王謇故居,因为故居在此院的后面。王先生的所言当然令我闻过则喜,我马上提出可否到真正的旧居一看?王学雷说,那处房产家人早已出让,而今被一位老板买了下来,整修后出租给了他人,所以马上去看并不方便,但他可以代为联系,等说通之后,他肯定带我进里面一探究竟。


返回之后,拜读《瓠庐笔记》,王学雷果真是一位严谨之人,因为我在书内看到了他用笔改正的错字。而本书内所谈,果真有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提到了刘铁云,因为这也是泰州学派中的人物,而文中还提到过云楼曾藏有查伊璜的手稿。我在傅增湘所写的《过云楼书目》中却未曾看到这样的著录,看来老一辈有太多的故事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正是有了这样的笔记,才能留下来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记》:这部书乃是海豚出版社朱立利老师所赠。我对儿童读物一向不关注,于是我笑着跟朱老师说:“就不要浪费掉他的美意了。”但他却告诉我,这本书在印制上下了特殊的工夫,因为原本十分的精细,为了能达到原本在装帧上所呈现出的效果,海豚社的相关人员下了很大的工夫。


他尤其向我强调,该书封底的那个猫头制作得特别精细,其中的每一根毛都能表现出来。因为这样的制作工艺者颇为少见,所以他们经过一次次的试验,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如此说来,这也是装帧史上的一种成功的复制品,内容我就不要管了吧,仅凭这个装帧,我也应当将其收入囊中,于是乎,我就将其“笑纳”了。



《鲁迅小说集》:高秀芹女史赠。6月28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中国传统出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研讨会”,我也忝列其中。与会各位都收到了高秀芹所赠的该书,她在会上讲述了本书在制作过程中的特殊之处,而后她提到精致装帧的用心制作今后将渐渐成为纸本书的方向。她的一番讲述得到了在场者的首肯。


中午就餐时,高秀芹问我是否记得当年的见面,而记人这件事一向是我的短板,高女士讲起来近十年前的一场聚会,她能一一讲出那场聚会在座者有何人,我所熟识者有安妮宝贝和止庵先生,而高女士还能讲起当时的聚会场景以及每人的所谈及表情。仅一见之缘,就能记住这么多的细节,而在十年后能够一一道出,如此超强的记忆力令在座之人均佩服不已。


随着她的叙述,也渐渐勾起了我已经淡忘的记忆,而她的形象描绘又让我仿佛感到那个场景刚刚发生在昨日。高女士又讲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该出版社近些年的出版方向,其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她的爽朗给在座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代出版史》田建平著:在北大会上,我有幸认识了田建平先生,于是才有了此书之赠。仅《宋代出版史》他就写出了一百余万字,这令目录版本学家李致忠先生也为之赞叹。从该书的作者介绍上,让我得知田建平现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研究所所长,他出版过多部专著,跟版本目录学有关者,他还有一部《元代出版史》。如此的专业,又如此的硕果累累,的确令人敬佩。而他的这部大著中引用了不少历史文献,这对于我的写作又增添了许多的资料出处。



《上书房行走》:这部书出版之后,我还未曾得到样书,而布衣书局已经开始销售,胡同先生告诉我:他专门定制了五百册红色封面者,然而在销售时,他将红色封皮与常规的绿色封皮进行捆绑销售,他认为这样的书本来就是一种收藏品,如果只是为了阅读,完全没必要购买,不如等一段电商上市后,肯定比在这里买要便宜。


其实对于该书的销售,我也有所考量。在此之前海豚出版社所出拙著《琼琚集》乃是在雅昌印刷,无论其用纸还是工艺,的确都很独到,然而其印制工本也远高于他厂,故而有些读者认为该书的定价较贵。为了这件事,我跟海豚社俞晓群 社长多次商议,希望他能够将定价降下来。在俞社长的努力下,《上书房行走》果真把定价降了下来。


与《琼琚集》相比,本书由32开本改为了16开本,同时在页码上也增加了不少,然而售价却较《琼琚集》有所便宜,不知这样的努力是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我跟胡同先生通话后,仅一个多小时我就收到了他所寄来的这两本书,如此神速让我吃惊,于是去电胡同问之,他说这是一种新的快递方式,名叫“闪送”,也就是接件一个小时后就能送达接件人手中。这样的速度真令人惊叹,看来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便捷,才使得本期的《师友赠书录》能够录入此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