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影像—胸腺瘤

 zskyteacher 2017-06-30

【概述】

胸腺瘤(thymoma)系胸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年龄一般偏大,但也可见于年轻人,多发生在主动脉弓平面。

纵膈最常见的三大肿瘤为胸腺瘤、畸胎瘤、神经元性肿瘤。

 

【病理学】

胸腺瘤主要由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故按其主要细胞成分的比例可将胸腺瘤分为上皮性、淋巴性和混合性(淋巴上皮性)三种,其中任何一种细胞形式为主的胸腺瘤都可以合并重症肌无力,但较常见于淋巴细胞性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患者15%伴有胸腺瘤,60%伴有胸腺增生,约20%见于正常或退化胸腺。

 

【胸腺瘤的良恶性】

   胸腺瘤的良恶性并不取决于肿瘤的细胞形态,而是主要依据有无包膜浸润或种植。良性者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手术切除不易复发;恶性者有包膜及邻近组织浸润,手术切除后常复发。Maggi等以手术中肿瘤大体标本的观察为依据,建议以非侵袭性胸腺瘤和侵袭性胸腺瘤的命名代替良、恶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的分期】

侵袭性胸腺瘤的病理分期:Ⅰ期为肿瘤局限于胸腺体内;Ⅱ期为肿瘤穿透包膜至胸腺周围脂肪内,但尚未侵犯临近器官;Ⅲ期为肿瘤穿透胸腺包膜并侵犯临近器官。

 

CT表现】

胸腺瘤一般表现为前纵膈内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不一,小的仅有1-2CM,有的仅表现为胸腺边缘的局部隆起样改变,大者可达10CM以上。

多数密度均匀,少数肿瘤内有钙化,部分肿瘤发生囊变,形成囊实性肿块,囊变广泛时类似于胸腺囊肿。

胸腺瘤中有30%为侵袭性胸腺瘤,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楚,侵犯并推移临近结构,向中线两侧生长,以前认为肿块与纵膈结构之间脂肪层消失即判定为侵袭性胸腺瘤,但目前认为此观点不是非常可靠。但是肿块边缘光滑,与纵膈结构之间有明确的脂肪间隙者,可认为病变为非侵袭性,少部分侵袭性胸腺瘤较小时可与临近结构分界清楚,与良性胸腺瘤不能鉴别。

增强扫描对侵袭性及非侵袭性鉴别有帮助,CT扫描应包括最低的后肋膈角。

(以下病例来自不同患者)


 

MRI表现】

胸腺瘤的典型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的中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表现。肿瘤发生囊变或出血时信号不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MRI的优势主要是可以更清楚显示肿块对于周围大血管等结构的侵犯情况,尤其对于不能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MRI增强扫描效果更佳。


【鉴别诊断】

1、胸腺增生:胸腺增生是重症肌无力的最常见原因,在组织学上可表现为胸腺淋巴滤泡增生,胸腺体积可以不增大。

2、胸腺脂肪瘤:主要由脂肪成分组成,CT值很低,鉴别容易。

3、畸胎瘤:畸胎瘤成分混杂,CT上常密度不均匀,牙齿、骨骼、脂肪成分并存为其特征性表现。

4、胸骨后甲状腺肿:病灶位于前上纵膈,与甲状腺关系密切。

5、淋巴瘤:前纵隔淋巴瘤最常见的为结节硬化型霍奇金病,病灶为融合而成的结节性肿块,绝大多数患者在颈部及纵膈其他区域伴有淋巴结肿大,少数完全局限于纵膈的淋巴瘤无法从影像学上区分。

6、胸腺癌:与侵袭性胸腺瘤无法区分。

     7转移癌:身体的其他部分有恶性病变病史。


您持久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感谢关注医学影像俱乐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