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 是所有人从幼儿园时期起就熟习并且一生都时刻相伴的密友。如果有人问:你最熟习的是谁?人们的回答是父母夫妻子女。父母陪我上半生,夫妻陪我中半生,子女陪我下半生。其实,陪伴任何人一生的是数字。所以数字对所有人来说是比父母夫妻子女更熟习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任何人所熟习的从0到9十个数字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人类以自己的十个手指为根据所确定的从0到9十个符号(无论什么符号,只要能区别其不同就行)中来的。大自然没有十个手指,当然也就不会以十个手指为根据去确定十个符号作为十个数字。所以在真实大千自然界的极终本质中,所有人最熟习的十个数字,竟然是一个“没有”、一个“无”、一个不存在、一个鬼魂、一个幽灵。 ▼用什么来证明在真实大千自然界的极终本质中没有数字呢?电脑。 ▼电脑原理是什么?是史前时代的九宫格游戏演化成中国古老的八卦。在八卦中只有长杠与短杠的组合。长杠与短杠的组合,实际上只是任何状态子两种不同状态的组合。这种有序排列状态子的组合,不是“数字”而是“数序”。大自然的数序与人类十制进位制中十个数字的一一对应表现在下面:
▼以人类十进位制中的光速常数C(C=299792458)与大自然中(电脑中)只有有序排列状态子的两种状态(如手心手背、开关、黑白、01)组合对应为例,在电脑中光速常数C由下面29个状态子的状态表现10001110111100111100001001010(黑点表示0状态,白点表示1状态)上面29个状态子是数字吗?当然不是。它只是表现二制倍进制(2,2*2=4,2*2*2=8,2*2*2*2=16,……)中由29个状态子表现的“数序”。这29个有序状态子所对应的只是人类十进位制中具有299792458个(两亿九千九百七十九万两千四百五十八个)相等点间距之“序”。
▼上面29个状态子所表现的“状态”,除了表现299792458个相等等间距外,在遥感、自控、信息表达上是否还表现别的状态?(例如在固定某些具特征性标志的状态子作基础的情况下作人脸识别,或者说这一串状态子与表征别的信息状态子在哪些状态子上不同)?
▼人类认为最简单的数字是“1”,在大自然的极终本质中既然没有数字,当然也就没有“1”,在上表中的“1”只是第一个状态子(标注1的状态子)从某种状态(例如从0态、黑圈态或实心黑点态),变为另一种状态(例如1态、红圈态或空心白点态)的变。第一个状态子后面,无论还有多少个状态子(即使是无穷多状态子),也都只表现为等间距的数序。所以根本问题只在于第一个状态子是怎么从“0”变“1”或从“无”变“有”的?正是这个“变”字,作为大千自然界的“渊源”,才使大千自然界从死寂0无变成了鲜活1有,从不存在变成了存在。对于这个渊源的变是什么?为什么要变?怎么变?变出了什么?所有这些渊源性难题,都是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因为人类是通过对关系的发现来认识大自然的,而渊源则超出了关系的范畴)也根本不必要知道的。人类只要知道从一个字的“变”,变出了两个字的“关系”就够了,因为大千自然界的极终本质只是一个球能关系体。
▼在球能关系体中,各种不同能量形式的能,都有绝对确定的关系,认识了这些关系,也就认识了大千自然界的本质。
▼这个具有渊源性的“变”藏在哪里?藏在球能关系体的球心点中。这个球心点把一个“1”分割成正负两个半1。这种分割在直线上球心点把球体中用XYZ三条垂直交叉的三条直径1,都分割成三条半径1。而本身则成为半1(半径的1)和1之半的点。仅就这个作为半1的X轴来说,就是下面横轴中的点和?点。
▼我们要认识“1”,就要认识互为倒数的“1因子对”的1和“半因子对”的1。没有奇点码的是1因子对,有奇点码?的是半因子对。奇点码是1开平方的天码。它有自然数1开平方的奇点码和直1天码T开平方的奇点码两种。
从零→●→(负半1)……到壹(正半1)→○。=“1因子对”;
从零→●→(负半1)……到壹(正半1)→○。=“半因子对”。
▼在球能关系体中,不是只有一条由直线表现横轴的直径1,而是一个包含着所有能量形式的球体1。把一个球体切成两个半球体,每个半球体就有一个“半球面”的“曲面”和一个表现为“平面”的“切面”(用刀切成的平面)。球面常数是4p那么半球面常数就是2p。
▼《把1折半—把直径1和圆周1折成半径的半和半圆的半》
▼在《把1折半》中的AB两个点,是作为起始点的0点和终到点的1点。就自然数、纯数、序数、基数、单位数而言,从起点的0点A到终点的1点B,中间是没有间隔的,当然更没有中心的点。那么把1折半中间的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球能关系体的“球心点”中来的。
▼任何球都有球心点,正是球的球心点把一条直径的1,分割成了两条半径的半也就是“把1折半”。这个把1折半中的折点,就把作为整体“1”的全疆域,分割成包括负半域和正半域两个“半疆域”的分割点。这个身兼1、半、点、0四个角色的点,对1 的分割如下:
1从A=零→●负半域……正半域→○=B=壹。(1因子对)
2从A=零→●负半域……正半域→○=B=壹。(半因子对)
3从A=零→●负半域……正半域→○=B=壹。(A=G,B=c)
4从A=壹←○左球面∞……∞右球面→○=B=壹。(球心向球面)
▼由于分割点身兼1、半、点、0四个角色,所以它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对本角色和它角色就成为“是”“似”亦“非”角色。例如它扮演1时对1演“是”,对其他角色演似或非。所以它是一个有许多奇性的点,因此我把它叫“奇点”,并用一个可以从十多个方面表现它奇性的绝妙符号“?”来表示它。
▼这个“?”用自然数开平方是:
0.31622776601683793319988935444327 。3之前的奇点前移了半个数级。
=31622776601683793319988935444327。3之下的奇点不能进行计算。
=3.1622776601683793319988935444327。3之后的奇点后移了半个数级。
▼用直1天码T开平方是:
直1天码T==2.70518431557018150494005069448327……→∞/1
=数序n的五次方乘1000开八次方。数序n=1.23456……→∞/1(到无穷大)。
T1/2=1.6447444529683574843888071910977
▼在“1因子对”中,电子-正电子对不是正负二域中分子分毌这种互相对称对应的“1因子对”,而是正域中的数字与负域中的数字相加的1因子对。
0.1-17/24= 5.1089697745069277179421839752984……正电子e+电能(正域中电子)
0.17/24=0.51089697745069277179421839752984……电子电能e-(负域中电子)
上面两串数字完全相同,一串表现正电子e+的电能,一串表现电子e-的电能,但上面的点,点在5之后表现正电子e+电能(正域中电子);下面的点,点在5之前,表现电子e-电能(负域中电子)。所以这里的“点”,不是小数点,而是“奇点”也就是球能体中的“球心点”,它是分隔正半域(正半径)与负半域(负半径)的分割点。电子正电子的这两个数字相加=102兆伏。
▼在“1因子对”中,引力常数与光速常数的关系是一维自然数的“力”的关系。▼光速在1维自然数的横轴中表示半径、在1维自然数的纵轴中表示动量,因为纵轴用平方表现了质量所以半径表现动量。在二维中用平方数表示能量、质量。
▼光速本质—光速不是光的速度是直1天码表现波频的假码。(一对空时弓)
▼数学家们从对纯数学的研究中终于发现:人类还不知道数学的基础是什么?于是在对数学的基础是什么上就形成了三个派别:符号主义,逻辑主义,形式主义。于是这三个主义在数学基础上就争论不休。然而由于在大千自然界的极终本质中连数字都没有,哪来的符号、逻辑、形式?这样这些数学家们实际上是在“无”这个基础上进行争论。
▼不只是数学家,而且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所有的学家都以数字为基础,失去了数字基础,所有学家也就不成其为“学家”了。 ▼当所有学家都不是学家时,所有人也就都是平等的。什么是平等?所谓平等就是说所有人对新世界的认识都是0,这个0表示所有人对一个崭新世界在认识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