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访谈】| 陈超:写作,让我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冬天惠铃 2017-07-02

记忆

来自啄木鸟杂志社

03:35


作者简介


陈超,笔名“秦唐”,1979年生,武汉市公安局二级警督,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


2013年11月发起创办公安题材影视剧作工作室——蓝盾剧作工作室,并担任主编。2015年12月,工作室获全国公安文联及武汉市公安局授牌。先后创作现代涉案题材电视连续剧《寻踪》,中央六套数字电影《法医密码》,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剧《江城刑警》系列《逆转英雄》、《生死瞬间》、《花坛谋杀案》等,网络大电影《转角处刹车》、《双面佳人》等。创作剧本《天堂之猎》、《琴姬》、《无悔》、《炽焰》、《爱情与面包》、《覆巢》、《名为希望的绝望》等。另创作小说《死亡的蓝手帕》、《夜行》、《销声匿迹》等。

 微信访谈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一个著作颇丰的青年公安作家,能跟我们讲一讲你是怎么开始写作的吗?


陈超(以下简称陈):从高中时起就有写作的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写了很多武侠习作,曾一度影响到了高考备考。我考上湖北警官学院刑事侦察专业后,知道自己未来将以警察为职业,便开始关注侦探推理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并且尝试着动笔写作。当时完全是自娱自乐。参加工作之后,我是武汉市公安局巡逻民警处的一名普通民警,每天在街面巡逻,工作量很大,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写作。


2008年的时候,一次我去一家名叫参差的咖啡厅,偶遇邻桌一群大学生在讨论沈从文和胡适,我一时好奇就加入了讨论。聊着聊着,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动笔写作了,而自己对文艺依旧那么热爱,那一刻,我内心文艺的小火花就被重新点燃了。于是,我开始了长篇习作《阳光之城》的写作,巡警处每四天一个深夜班,晚上十二点上班,我就会在下午六点来咖啡馆写作,写到十一点半,然后去上班。那时候上夜班根本不会觉得累,因为没事儿我就围着警车构思小说的情节。


正式接触剧本是2011年,只不过不是影视剧本,而是单位排小品,请来了武汉人艺有名的朱广祺老师编排,最后朱老师听了我的故事阐述,决定让我来写这个剧本。这个小品当时获得了一个小奖项,我在他指导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包括一些基础的戏剧理论。朱老师当时说了一句,“你是可以吃这碗饭的人”。这句话给我打了鸡血,居然就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地接了第一个影视创作的订单。


记:你现在主要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在你看来,写剧本与写小说的区别在哪儿?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陈:通过小说展现作者脑海中故事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可以天马行空不受限制,可以停下来不推动剧情,而去描写人物的外貌、身边的景物甚至心理活动。但写剧本则完全不同,预定的人物外貌和景物设置未必能完全落实,心理描写更是无法用镜头来呈现。同样的人物描写从小说搬到剧本里,就必须换一种表达方式,用镜头语言来交代人物以及人物关系。更重要的是,剧本中不能夹带作者的“私货”,只能展开那些对推动剧情有作用的内容,否则就只能删掉。除此之外,小说对文学性的要求更高,对遣词造句会十分讲究,但在剧本里,文辞魅力就显得不太重要,剧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导演拍摄、演员表演的依据,本身并不是最终的成品。正因为写剧本和写小说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有时写剧本写久了,再写小说就不免会有剧本的痕迹,一时间很难改掉。但按照剧本思维创作的小说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影视改编起来会很容易。


尽管现阶段我大部分精力都在剧本创作,但其实我更喜欢写小说,未来也会调整时间上的分配。一个好的剧本并不能保证最终呈现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剧本的落实上,资金、选角、播出平台等各种影响因素非常复杂。相对而言,小说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最完美地展现作者脑海中的故事。 



记:能谈一下刚刚在《啄木鸟》侦探与推理栏目刊出的新作《销声匿迹》的创作过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