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科普周刊“海绿王”专刊 海绿王与你共同探讨病毒病发生原因(之一) 近年来病毒病发生越来越严重,根据长期实践和科学分析,病毒体是由含碳的核酸蕊子和含氮的蛋白质外壳组成,病毒体是富含氮的微生物体,氮多碳少是病毒体复制增殖的适宜营养条件。也是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影响植物体氮多碳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农田施用有机肥下降,施用化肥量上升,是导致病毒病发生的间接因素。1960年后的十几年来,农作物施肥主要靠农家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植物体内呈碳多氮少的协调状态,抗病毒能力强,农作物基本上无病害发生。后来随着土壤条件的恶化,导致植株体氮含量增高,出现氮多碳少的不平衡状态。 PH值升高,微量元素不足,是造成植物体氮素积累过多的外因,植株氮素积累过量是病毒病发生的内因。氮肥等大量化学肥料的施用,造成土壤中盐碱类物质的恶性积累,PH值升高,多种营养元素有效性下降。根据测定,土壤PH值升高一个单位,锌的吸收量可减少100倍。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别是营养争夺激烈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共生期或植株旺长期,因元素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具有一定差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移动运输快,移动能力强,而微量元素的植物体内运输慢,移动性差。因此,新生组织会出现氮的系类过多而必要微量元素积累不足,导致营养元素的不平衡,因其新生组织生理障碍,植株生长缓慢或节间缩短、黄化,小叶、卷叶、扭曲、顶枯等症状。 高温干旱、阴雨低温等逆境条件是促使病毒病发生的外因。逆境生态条件是诱发病毒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植物体在高温干旱、低温阴雨条件下生理生化逆变,多种有机营养降解,特别是蛋白质、糖的降解,使植物体产生虚弱、饥饿等营养不良症,同时体内积累过多的氮及含氮化合物,为侵入病毒的增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降解的蛋白质等有机营养重新构成新的病毒体,逆境条件影响越大,植株体生理生化逆变量越多,病毒病害越严重。 土壤复种指数增高是作物土传病害逐年加重的主要因素。长期连作不仅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也往往加重多种病害的发生。尤其靠土壤传播的病害,病原体长期与寄主植物共同增殖复制,从而增加了土壤中有害病菌体的数量,为传染扩散提供了丰富的病原。 植株体吸收过量的铵态氮是诱发病毒的营养基础。铵态氮和硝态氮是离子状态完全相反的两种氮源。铵态氮离子、钾、铜、铁、锰、钼、硼、锌等矿质元素同为正离子,因此,在土壤溶液中它们之间会出现相斥而出现拮抗现象;使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减少,使植物体营养元素呈比例失调的不平衡状态。相反,硝态氮属负离子,而钾、铁、铜、锰等元素的离子状态呈正价,它们之间会出现异性吸收现象,使植株体内营养元素呈现比例协调平衡状态。植株吸收过量的铵态氮,相应的减少了钾及各种酶促反应活化剂,锰、硼、铜、锌、钼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植株体难以同化的铵态氮积累过多,碳的固定和转化积累受阻,糖的含量下降,使植株体内出现氮多碳少的不良营养状态,为侵入病毒体复制增殖提供了营养条件,引发病毒病害的并发。如田间长期积水、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的地块,易受花叶病侵害的实例也是这种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