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往圣继绝学--汉传中医讲仲景方书流传与沿革

 乐乐书屋 2017-07-02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前言
             高珊珊 医生       讲授
大家好,开始上课。这已经是汉传中医的第八次免费普及网络课程,也是汉传中医第十次宣讲张仲景方证及学术。在导师刘志杰老师的带领下,汉传中医的学术普及宣讲,历时已十年。
十年以来,刘志杰老师和众弟子们精勤不息,以心血浇灌中医学之树,孕育出了众多美善花果:
从《《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和《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到很快将与大家见面的《汉传经方简明辨治手册》、《经方法钥》(《汉传经方辨治学》条文版)、《汉传经方<伤寒论>类方讲解》、《汉传中医标准化科学诊疗临床讲坛2016上》、《汉传经方医案集2016》、《药症本草经》、《汉传医经简明辨治手册》和《汉传医经基础理论》等系列著作,标志着汉传在中医学正本清源、规范统一道路上的一项项学术成就。
从2006年到2016年,是一代中医大家刘志杰老师弘扬汉传中医学术,致力于中医学术正本清源、规范统一的十年。目前,刘志杰老师亲授的《汉传经方辨治学》一期班、授权弟子讲述的《金匮要略增补》(临床实战班)一期班已经接近尾声,授权弟子讲述的《汉传经方辨治学》二期班正在讲授中,由刘志杰老师亲授的《汉传医经学》即将开始。
在刘志杰老师的亲自倡导下,汉传中医举办临床讲坛已有六期。「中医科学与标准化诊疗」百期系列临床讲坛(2016下)将于今年国庆期间如期举行。在今后的系列讲坛中,刘志杰老师将分若干期连续、系统讲述《汉传经方临床治疗学》,同时将继续深入讲授汉传经方基础理论、经方集萃和经方医案系列课程。
我们接下来要讲授的这一轮课程,名为“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天这第一节课,可以看作是本轮课程的一个前言,我们从源及流,首先来讲讲张仲景其人和他的著作。
张仲景,东汉人,我国所有的医家中,最为后世所宗的,就是张仲景,后人尊称他为“仲圣先师”。
仲景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皆无传。现存史料中对张仲景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说明张仲景的学术上承自首见于《汉书 艺文志》的《汤液经法》,是经方学的传承人之一。
然而,张仲景正史无传,生平不可知,其《自序》云为“长沙太守”,然据近现代医家考证,《自序》为后人伪造,因此此说并不足信。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至理篇》中记载:“仲景穿胸以纳赤饼”。说明张仲景不仅精于内科方剂,而且熟练掌握了外科手术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医疗实践。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魏徵等编撰的《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方》十五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小品方》十二卷陈延之撰;《脉经》十卷王叔和撰”。
南北朝时期的《小品方》记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这些书经过当时的战争乱世,都已经亡佚不可见。
在隋代,张仲景的著作大多已经遗失,但在得以流传后世的陈延之《小品方》、王叔和《脉经》中仍然得到部分保存。
《唐书·艺文志》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
到了唐代,人们所看到的“仲景遗论”只有《张仲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是经王叔和撰次编辑的。
在隋代官方记载已经亡佚的《张仲景方》十五卷,到了唐代又复现于世,这是因为隋代末年战乱频多,书籍或遭焚毁,或散落各地而下落不明,亡佚很多,到了唐初,政府收复的大批前代藏书从水道运向京师途中,船只触柱而覆,“尽亡其书”,“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然而“其民间所藏,固无恙也,故隋志所亡者,往往新唐志复著于录”。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在隋唐两代,张仲景的著作虽然在民间仍传承不绝,但被“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直至孙思邈重新找到“伤寒大论”并公布于《千金翼方》之前,世人无法见到、更不能学习使用张仲景方术,因此当时医生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
到了唐朝末年安禄山之乱,“乾元旧籍,亡散殆尽”,至唐末五代之乱而至宋,古书乃真亡耳。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张仲景的著作,自魏晋宋齐梁陈至隋,流传一直不衰,至唐初暂时衰微亡佚,因此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尚未见过张仲景方书,讲伤寒治法,“皆以汤散膏丸类聚成篇,疑未得其详矣”。
孙思邈为寻觅张仲景著作几乎费尽了终生之力,终于在晚年得见真经,根据梁代流传的《辨伤寒》十卷,以已意编次,使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为一时之新意”,收录在《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
他“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亡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因此“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促易知”,使张仲景方术依六纲排列、按类方分类聚集,更易学习掌握和临证检索。
孙思邈按“类方”的形式重新归纳张仲景方证条文,分为太阳病用桂枝汤法、太阳病用麻黄汤法、太阳病用青龙汤法、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太阳病用承气汤法、太阳病用陷胸汤法、太阳病杂疗法、阳明病状、少阳病状、太阴病状、少阴病状、厥阴病状、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霍乱病状、阴易病已后劳复等篇,使得六纲体系分明,临证检索简便实用。
孙思邈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文方证按类方重新排列,而其余篇皆遵原书顺序未变,保存了原书的风貌。
在唐高宗以后,张仲景《伤寒论》逐渐成为业医者必读之书,并被列为政府医学考试的必考项目。
自唐以后至北宋,《伤寒论》传而不废;至北宋治平二年,林亿、孙奇以高继冲进献之《伤寒论》十卷本为底本加以校订,以《孙思邈本伤寒论》为主校本,自此,《伤寒论》之传本始定于一,后世称为“宋本《伤寒论》”,我们今天所能买到的各个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基本上都是宋本。其实,宋版《伤寒》原书,也已久佚,目前存世的只有明代赵开美据宋版翻刻的版本,后世通称赵开美本为“宋本”,实际上是明代的翻刻本。
综观流传至今的张仲景方书各版本,无论是《孙思邈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还是淳化本《伤寒论》,六纲病条文是基本相同的,虽然由于碾转传钞而小有出入,但可看出各版本最初均来自同一祖本。其中,又以孙思邈本为最早,是隋代以前的版本;而宋本所根据的,是隋代或之后的版本,较为晚出。
因此,“宋本《伤寒论》”,并非不可更改的真经,其书已失王叔和整理之真,更不必言复张仲景原书之真貌。
仲景著书,本无《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名,是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收集仲景著作,校订成为《伤寒论》十卷(张仲景撰)、《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和《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仲景著作才被冠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名,虽结束了张仲景著作版本众多、名称歧出的混乱情况,但也使仲景著作进一步远离了原本的真貌。
宋代官方校订的三部仲景著作中,《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别本,林亿认为“其文理或与《伤寒论》不同,然其意义皆通”,两存之意在“欲人互相检阅,以防后世之亡佚”,然而,后世却把《金匮要略方》和《金匮玉函经》相混淆,到了清修订《四库全书》之时,竟然不知有《金匮玉函经》一部,仲景留给后人的吉光片羽,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暗淡了光辉。
从张仲景著作源流分析可知,张仲景的著作在碾转传钞之间,条文顺序、部分字词语句都已经变化。张仲景原文,是前论后方,且按照外感、内伤的不同辨治框架分开阐述,而后世版本把方证合一,且内伤外感框架杂糅混淆,本来面目已经丧失。
如果把其中的某个版本,比如宋版《伤寒论》、《金匮要略》,视作不可更改的真经,那么就是刻舟求剑,是违背客观史实、事实和进化论的荒谬言论。
综观后世伤寒论众版本,虽流传版本甚多,如淳化本伤寒论、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等,但皆成书年代较晚,多有脱夺讹误之处,若视其中某一本为金科玉律,真理法则,皆为无知无识之见,徒增笑柄。恰如王安石曰: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一残卷即谓我之知以尽圣,然后于经籍有所去取,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在众多版本中,《孙思邈本伤寒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张仲景著作传本,它除较宋本略少几条外,同时也还有几条为宋本所无,而为《金匮玉函经》所有,可补宋本之缺。就《孙思邈本伤寒论》的全部材料观察,它基本是全本的张仲景《辨伤寒》内容(钱超尘语)。
药王孙思邈,以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柴胡汤、承气汤、陷胸汤、杂疗法等类方的形式,归纳临床治法,比如,“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首先讲了桂枝汤的条文方证,并详细讲了桂枝汤的加减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突出了方剂的化裁加减演变源流。
因此,孙思邈是第一个讲授《张仲景方证化裁》的人,我们这一次讲课,就追寻着药王孙思邈的足迹,把六纲方证均按照基本方及其加减的方式归类,讲授桂枝汤加减、小建中汤加减、桂枝附子汤加减、四逆汤加减、通脉四逆汤加减、白通汤加减、真武汤加减、理中汤加减、麻黄汤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减、小青龙汤加减、葛根汤加减、小前胡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栀子豉汤加减、白虎汤加减、黄连阿胶汤加减、白头翁汤加减、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承气汤加减、黄芩汤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五苓散加减、猪苓汤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芍药散加减、芍药甘草汤加减、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及加减、桂枝汤麻杏石甘汤合方及加减、小前胡汤桂枝汤合方及加减等31类方剂,基本上遍及了仲景遗书中的临床常用类方。
从下一节课起,将先由本人抛砖引玉,讲述桂枝汤加减,欢迎大家届时和我共同学习。
经过以上分析,大家就明白了,方剂并非是不可化裁加减、合方的,张仲景继承伊尹《汤液经法》而论广,孙思邈继承张仲景《辨伤寒》而按类方化裁加减法进行条文的重新归纳,这都是师古而不泥古的典范。正因为一代代经方传承人的不断开拓进取,中医经方学才能传化不绝,世世代代造福人民,如果有人认为方剂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化裁、加减,那么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有识之士,自可明辨。
唐代政府规定:“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以类推之,则《小品》亦仲景之比也。可见《小品方》同样是经方学的重要著作,具备极强的权威性。
南北朝时期的陈延之在《小品方》序中记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可见,陈延之收集整理上古以来旧方,包括张仲景的方书,成为《小品方》一部。他在序中说:“古之旧方者,非是术人逆作方,以待未病者也。皆是当疾之时,序其源由诊候之,然后根据药性处方耳。病者得愈,便记所主治,序为方说,奏上官府,仍为旧典也。”
也就是说,古代的经方家治病,都是“病起药兴”“因病予药”,不是执死方以待患者,套已有的成方(甚至把药都提前熬好)去用,而是根据所来患者的病情,“量体裁衣”现作方。
经临床验证,果然痊愈了,那么便把这个病案和方子记载下来,上报官府审定,成为“医典”。
我们今天所依照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实应该叫《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和《张仲景杂方》,就是这样的“旧方”和“旧典”。
“今之学人相与同难,用旧方治病,病如方说,药物根据方,而不悉验者,共论是病有古今,不言异乡殊气,质耐不同。同病患痛痒,所苦相似,而得之根源实别异。且人有苦乐强弱,用药不等,而得差是同。既差之后,实各记其方所治神验,方说略同,其药寒温补利乖背。或先于岭南服之得益,传往淮北为治反害。”
《小品方》告诫我们,不辨证,只根据条文“所治神验”,“方说略同”而死套方,疗效不会太好,有时候套对了,效果很好;若是套错了,反而会害人。
很多同学都喜欢学秘方。一个秘方交给你,你会用吗?有人说,按照方子上说的症状群去套用就行,怎么不会用?这就叫死套,还根本没懂这个方子的内涵真面目。
日人丹波元简说:“医家之书,一字之差,关系极重,浅学之徒,沿讹袭陋,不知其悖作者之旨,孟浪尝试,以贻伊善者,抑或有之”。
病情万变,若只赖医书而套方,则或因一字之失,而贻误病情。
比如,明代赵清常刻《伤寒论》单论本,方下时有王叔和按语,大柴胡汤方下云: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紫胡汤。
这一条按语就显示出,王叔和所称的大柴胡汤,当是“大紫胡汤”。“紫”,指的是紫花前胡,据师父考证,“柴胡”当是“紫胡”,也就是紫花前胡的误写,紫花前胡才是真正的经方用药。
可以由此看出,读古书,一字不辨,都可以导致用错药、或用错方的严重错误,从而影响临床疗效。
古医书原貌既然不可复现,即使复现也不能穷尽天下疾病于笔端,那么我们学习真正治病救人医术的关键,就是抓住万变不离其宗的病机根本,即六纲五证四本三因合辨、内伤外感皎然明晰的经方学辨证论治理论框架,透彻解析每一个方剂内涵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以及最实用的临床辨证论治具体方法与步骤--刘志杰经方辨治法式。
辨“病证”的刘志杰经方辨治法式,加上辨“方药”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就是辨“方证”,双方都掌握,才能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的汉传经方辨证论治要求。
师父即将讲授的《汉传医经学》,大纲如图:
这门课程即将于今年下半年由刘志杰老师亲授。“经方,医经,活人之术也”,《汉传医经学》将和经方学一起,共同组成圆满的汉传中医学术完整体系,这是刘志杰老师给予当代及后人的宝贵学术财富。
“难聚而易散者,莫若书也”,世间事彩云易散琉璃脆,珍贵难得的古医书、珍贵难得的真学问,往往难得保存。
因此,恩师刘志杰老师以大公无私之心,把学术普传于世,这是堪比张仲景继承伊尹《汤液经法》而论广,孙思邈继承张仲景《辨伤寒》而鸠集要妙的中医学伟大贡献。
公之于众是最好的保存,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凝聚最尖端汉传经方学术成果的免费普及课程,能够循汉传之津梁,究长沙之堂奥,是本愿也。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高珊珊            
讲于2016年7月12日
讲师简介
高珊珊,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高级讲师,汉传中医创始人、经方家、医经家刘志杰老师嫡传弟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中医科学与标准化诊疗』临床讲坛主讲讲师。
家学渊源,自幼深植善根,热爱中医,心契国学,熟读经史,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先后随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内丹学家苏有余教授、中医脑病学韩振蕴教授等学习与临证,后蒙汉传中医导师刘志杰开释中医与佛法真相,舍博守约,专修专弘,拜入刘志杰老师门下,深刻领会古中医本源真貌及其抽象科学内涵,在导师刘志杰的指导下,临床辨证论治准确、高效,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深度参与汉传中医正本清源、规范统一的旷世系统学术工程,协助刘志杰导师完善汉传经方辨治框架的学术工作,解决了快速、有效复制高水平中医人才的难题,突破了从业医生临床技术和疗效难以快速提高的中医学发展瓶颈。
以高珊珊医师为主要成员之一的汉传中医学术团队,实现了国家要求的中医理论科学化,初步形成了中医科学、系统、规范的临床诊疗方案和路径。
曾主讲汉传中医多次学术课程,广受学员好评;担任汉传中医百期『中医科学与标准化诊疗』系列临床讲坛主讲老师,讲授汉传中医基础理论、辨治纲要与法式。
受不二堂诚邀,自2016年6月起,坐诊于不二堂深圳南山诊所。坐诊之余,将全身心致力于中医学规范统一、正本清源的讲学与弘扬。
擅治范围
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癌症等虚劳病;
高血压、中风、头痛、眩晕、颈椎病、失眠、老年痴呆、癫痫、脑供血不足等神经内科疾病;
冠心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慢性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
痛风、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胃炎、食道炎、结肠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疾病以及各类免疫、呼吸、血液、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
不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妇科疾病;
小儿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发育迟缓、小儿疳积、食积便秘、多动症等各类儿科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