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审题指导 熟悉的地方有没有风景

 虹72 2017-07-03

作文审题指导 熟悉的地方有没有风景  


作文题:节假日,都市里的我们纷纷去向往已久的水乡海滨、名山大川旅行,放松心情;而那些长期生活在“景区”的人们却可能并不觉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连的,相反,他们格外羡慕都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

                由此看来,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

                其实,世间万象,又何止旅行如此?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谈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这道作文试题从题型设计来看,基本符合近两年上海高考命题的思路:从2005年春考作文的“心灵之窗”、秋考作文的“对当今多元文化的审视和辨析”,到2006年春考的“牵动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都是提供背景材料和提示语,限定作文范围,而没有明确给出“话题”的作文形式。从写作内容看,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熟悉的“风景”,即能从身边的人和事、常见的生活场景、社会现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引申出自己的感悟,写作空间比较大。

           同学们审题时应读背景材料,抓住关键词或关键语句。从实际写作情况来看,同学们的作文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描述熟悉处各种“风景”

       多数同学选择描写校园公园、小区社区美丽的自然风光、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象和郊区新貌,也有人写令人尊敬的人或团队、有意义的生活场景、值得珍惜的幸福生活。《心灵的眼睛》《慢慢走,慢慢看》写自己通过阅读感悟到的美丽快乐:“书中自有黄金屋。沉浸在书香中,其实风景就在我们身边,一俯视,一抬眼,触手可及,书中的美景任君慢慢品尝……”。还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写的,立意较新,如《民族文化,急待发掘的美景》:“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感叹‘西风东移’韩流入侵,其实生活在华夏文明熏陶下的我们却并不自知,不是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挑战和渗透,而是我们没有发现身边的民族文化瑰丽多姿,没有更好地将绚烂的民族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当我们热热闹闹过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时,是否可曾注意我们自身那个凄美动人的爱情神话,那个七夕节。”切中时弊,让人深思。

           2  反思没有感觉到熟悉处“风景”的原因

          如果仅仅列举一些身边的一些风景现象,自然立意不高,很多同学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分析熟悉地方的风景往往被忽视的原因,这或是因为“审美疲劳”、习以为常,产生厌倦;或者是因为终日忙碌;或者是因为一颗不安静的心。如“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一种思维定势。长时间处于熟悉的状态中,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了周围的环境,而周围的事物也渐渐成为主观的一部分,这往往让人思维出现厌倦。”(《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总是不懈地追逐着前面的风景,总是不懈地探求一个又一个的新奇。匆忙中滴下汗珠模糊了视线。忙碌的日子里最容易把生活的景致错过。在整天的伏案疾书之中,在失意挫败的困扰之中,心是被束缚的,更谈不上腾出一些闲趣的空间去发掘身边的美好。”(《用心处,风景弥新》)。还有同学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概括为“围城现象”。“哲人说:一沙一世界。佛家说:一叶一菩提。风景无处不在,可是,不会感动,不能发现,恐怕成了一种现代流行病!我们是否也感染过?”分析合情合理,追问令人深思!


                3  探询怎样去发现熟悉处的“风景”

                
            如《给我一双慧眼》写道“人是伯乐,而风景则是千里马,最重要的是懂不懂得去‘发现’。”《用心处,风景弥新》:“凡高自熟悉的星夜、麦田,提炼出生命的激情;安东尼、高迪由古板的教堂建筑模式中有所感悟,发挥了个性的张狂;安房直子读透了大众化的童话,又创造了新的浪漫、纯真与率真。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用心灵去创造的,从熟悉而平凡处悟到光彩正是艺术经久不衰的真谛。艺术家需要的是从平淡处见风景的眼睛、敏感而激情彭湃的灵魂。难怪孔子也叹咏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阅读旧书得出新的体会,快乐不比读新的书少。”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实际上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可能截然分开,可以结合起来写又各有侧重;也可以突出某一或两个方面,其他方面点到为止。最佳的立意是辩证分析不熟悉的地方当然有风景,渴望别处追求新奇也是人之常情。但也不要忘了熟悉地方的风景。


                4  反弹琵琶,写熟悉的地方就是没有风景

                
            如果文章仅仅肯定熟悉的地方就是没有风景,那当然算不上很切合题意。假如能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也是符合题意的。但得分都不高。从这一角度写比较新的立意是:陌生与新奇该是一种诱惑。对“风景”的寻求确是一种探索创造的动力。如《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说:“其实,未知才想求知,新奇才思解疑。于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贝尔的电话机,更是打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李白的‘壮游’找到了自己独有的才情,成为‘诗仙’;牛顿寻得了三把利剑,获誉科学巨匠;开发西部的先驱们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找到了荒地变粮仓的翻天巨变。正是这样,对景物的好奇延伸到了对事物的好奇、对学问的好奇,才使人类得以潜入海底,飞进太空。”


                5  视“风景”于不顾,偏离题目

                即不顾提示语限定的写作范围,文章没有指向关键词句,具体表现为“藏”、“跳”、“套”。

       “藏”就是将自己与题目相关的观点隐藏起来,让读者去猜,想含蓄取胜,结果中心不明确,尤其是记叙文。

         “跳”是指跳过话题范围,直接把话题的例子作为话题中心来写;有的把没有感觉到熟悉处的风景的原因或者怎样去发现美作为议论的中心等。正确的方法是开头应有一个过渡与衔接,中间结尾都要点题。比如,可先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然后可以谈怎样去发现,最后又要回到母命题上来,文章中心指向发现熟悉处的风景而不是“发现”。这样文章可上一个等第。

         “套”就是抓住材料大意中的一点套用平时写过的作文,如《有颗感恩的心》《知足常乐》,这是应试作文之大忌。请同学们引以为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