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心安之处”写作指导

 山湖微波 2018-11-27

【文题回放】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生活在别处。——[法]兰波

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写作指导】

近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流,其类型有叙事型与观点型两大类,两种文题内涵皆有明确与含蓄之分。寓含一定哲思的警句或诗句型的材料作文,因其内涵含蓄,学生在确定文章立意时有一定难度,特别两三句哲思的警句综合在一起,学生更是无从把握。

首先要正确理解每则材料的内涵。此则材料的第一句“生活在别处”是诗人兰波的名言,结合兰波追寻永恒的一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别处的渴求对未知的向往,“生活在别处”成了“永恒追梦”“信仰在路上”的代名词;“此心安处是吾乡”意在为心灵找一个归宿,结合苏轼的坎坷遭遇,纵使身陷困境,心安处皆为家园;第三句诗意思比较明确,表达家园之思、故土之情。

其次合理综合解读材料。一、二则材料容易联系在一起理解:心安处与别处的生活皆体现对梦想的追求或对本心的坚守,只要心安,吾乡与别处都是我的精神家园。心安处还可理解为面临困境的随遇而安,自足于当下,无论生活在哪里,只要心安,别处亦是吾乡。也可将一二则材料作相对立的解读,不要太过向往别处,要自足于当下,只要内心充盈,便能安然泊于心灵的港湾。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与情感经历有限,一、三则材料难以结合:一面向往他乡,一面思念故园。二、三则材料亦难结合:既然心安处皆为吾乡,如此旷达乐观,又何来故园悲情?三则材料整体解读同样难度较大:围绕乡情与梦想感慨人生境况,青年时充满激情渴望他乡,中年时被生活磨砺渐趋沉静,乡情始终萦绕一生,是生命的慰藉。且如此写来,内容显得较杂,学生重点把握不了。

三则材料可分别单独立意。笔者以为,与其文章主题纠结不清,或者根本没弄清楚每则材料的基本意思,牵强地为了结合而结合,不如老老实实立足于每则材料单独立意,反而更能写出主题明晰,内容深刻的好文章。

【参考立意】

1. 家园之思、故土之情

2. 追寻,在路上

3. 给心灵寻找家园

4. 心动别处,心安吾乡

5. 心安处,他乡是吾乡

6. 有梦的地方,心灵的天堂

7. 生活在此处

【写作难点】

第一、三则材料单独立意较明确,写追梦与乡情,难度较低。牵涉第二则材料立意时有难度,要写清“心安”的内涵,且要考虑“乡”与“心”的关系,即不能简单写成“坚守本心”“淡泊自足”或者“随遇而安”等写生活态度的文章,还要考虑“乡”可能是一种生活的环境,也可能是自我精神的家园,写作过程中要有较强的扣题驾驭语言的能力,能将“心”与“家园”融合。

心灵在路上,何处不家园?

【教师手笔】

心是人体最柔软的所在。电影《三个白痴》中主人公兰彻有一个经典动作:虔诚地以手抚心,开导好友——心是要哄的,要知道它的需求,方可ALL IS WELL(一切安好)。

祈愿心安,常常是因为现实中心常不安啊!年轻人为了追求,带着梦想远赴离乡的前程,这是不安于平庸的现状;追梦的路上,现实不断将心踩碎,孤独彷徨中哪里才是心灵的居所?

信仰即家园。所谓“哄心”,我以为便是在心不安时给它希望,给它阳光,柔弱的心自然会变得强大,找到安憩的港湾。

岳飞的心安处是“浴血杀敌,保家卫国”的战场;陶潜的心安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朝圣者的心安处是“一步九扣首”的漫漫黄沙路。心灵随着信仰,一直在路上,正如诗人兰波所言:生活在别处。不断地追寻别处,方使心安,人生就是一场苦苦寻觅精神家园的旅程,不断地追寻梦想,方使内心充盈强大!

被誉为“非洲圣父”的史怀哲,因偶然读到一篇关于黑人苦痛境遇的文章,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要代表白人,为白人向黑人赎罪!

已是音乐、神学、哲学博士的他毅然花了八年时间攻读了医学博士,举家搬迁,从此,非洲丛林成了他传递爱的家园,为黑人免费治疗,创建麻风病院,义演筹款,为使心安,他在这瘴气疫病肆掠的他乡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信仰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兰波在他的小诗《永恒》中写道:我找到了/永恒/那就是太阳与大海的/交相辉映。我想,追寻信仰的人,信仰本身就是归宿。所以,当一颗心自在自足,身外的一切皆为幻像,如佛语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教强调的亦是心的修炼啊!

苏子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当心灵足够充盈,何处不为家园?纵使身陷困绝之境,也无法束缚心的自由。

看看那污泥中的荷吧!因为心的自足,坦然从浊淖中吸收养分,亭亭净植,静静绽放,国色天香!非常喜欢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片中有句经典台词:有些鸟儿,他的羽毛太美丽,终究会冲破桎梏,飞上蓝天!肖申克用他对生活满盈的爱与智慧,居然使原本阴暗晦涩的监狱生活丰润鲜亮,活色生香。他帮监狱长洗钱、逃税,扩建监狱图书馆,将音乐、学习、文明、希望与爱带进这罪恶之地,20年啊,他将内心沉淀,用满腔的热爱与希望缔造一所监狱的神话,成就一个人的传奇。

有这样一颗心灵,哪里寻不到精神的家园?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所谓“哄心”,其实更是一种自救!

如此,便可如苏子一般旷达放歌:别处本无处,明镜亦非台,心安无一物,何处不家园。

简评:本文正面解读一、二则材料综合立意。心如何安?因追寻信仰而安。心灵家园何在?追寻者皆有丰盈强大的心,他们的家园,永远在路上。那是一个无限的精神存在,换个说法,处处皆可为家园。文章开头由“哄心”提出论点——信仰即归宿。主体分两个层次论述:一、寻求别处是为使心安,信仰使心灵丰盈强大;二、拥有充盈强大的心灵的人,何处不是他们的家园?文章思想较为深刻,语言思辨而凝炼,说理清晰生动,论据充分翔实。

生活在此处【学生习作

    法国诗人兰波曾写过“生活在别处”的诗句,这被米兰昆德拉应用得人尽皆知后,便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它片面地理解作为“精神鸦片”。

    这些人被形象地称为“在别处症候群”他们不满于现在的生活,始终渴慕着别处,认为“在别处”便会有更好的工作,更贴心的朋友,更舒适的生活……

    其实,他们只是丧失了生活在此处的能力。何其不幸,何其可悲?

    杨绛先生

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净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试着生活在此处,即使我们不能达到淡定与从容的境界,亦可在这学习生活在此处的过程中,培育一份心安,不至于产生孤寂飘零之感;即使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像浮萍,你也能真正做到四海为家。

北宋大文豪苏轼真正是个奇人,他正拥有生活在此处的能力。仕途坎坷,无尽的贬谪,奔波的劳碌皆不能让这个奇人如同常人一样消沉碌碌,即使是被遣至岭南那最为偏僻艰苦的地方,他也能任之乐之。甚至涌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抒怀之语;再看,“此心安处是吾乡”便是切切地表达出了他生活在此处的随遇而安。

柳永曾叹“今宵酒醒何处?”酒醒何处对于能够生活在此处的人来说都没什么分别。无论活在何处,地位如何,他们靠一份心安活得自适。

    现代人的生活,物质丰富,却正是少了这种心安,才让他们觉得空虚,产生飘零之感,才有了那“在别处症候群”。换个地方,风景也许会不同,但他们的心情不会改变。到了“别处”他们又会抱怨,这样无止尽的循环最终让他们连改变的勇气都丧失,就这么在不满中糊里糊涂的过完一生。

那么,如何心安?如何生活在此处?

答案显然是内心有一份寄托,一份坚守,有一双慧眼,

发现此处之美。

摄影师约瑟夫寇德卡大半生在世界各地跑——为了用他的镜头捕捉世上的美。他对物质生活从不曾有什么要求,一年只需一个好的睡袋,两双手套,两双袜子。艰苦的野外生活并不妨碍他拍出好的作品;有人向他谈及孤独,他微笑表示,摄影是他心之寄托,无论身在何处,他都能发现此处之美,感觉生活就在此处。

生活在此处就是这么简单:心有皈依,便能随遇而安。

简评:文章立意清晰明确。开头对第一则材料的解读取其反意——批判一味妄想别处,丧失了此处生活能力的“别处症候群”者;从而引出本文观点——提倡生活在此处,正体现了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并以苏轼的经历例证;再反联现状——现代人因为少了这份心安,才限入空虚飘零的向往中;最后,指出解决问题之道——内心有一份寄托,一份坚守,有一双慧眼,发现此处之美,便能生活在此处。文章结构明晰,论据充分,语言精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