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梵高:我画我自己,绝不是虚假的捏造

 不咋地乐 2017-07-03


凡·高说:“我固定在一个位置作画,掌握画中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在轮廓线限定的空白处填满色彩。不管它表达了什么,反正是能感受到的色彩,也是简化了的色彩。”




画布上生动的描绘,依赖的是凡·高个性的、热情的和浓厚的色彩和坚定的线条。




凡·高这一时期的自画像和荷兰农民肖像画,反映了他离开巴黎后寻找一种从印象派演化出来,但超脱于印象派之上的艺术。




当我们在大脑中形成凡·高自画像的形象时,就会附加上许多其它信息。例如凡·高的贫穷、偏执狂和持久的孤独;尽管一生没有卖掉一幅作品,但对艺术追求宗教般的虔敬。




当然,凡·高在创作这一作品时,并没有赐予这张自画像那么多的含义,是后来的解读者从大的文化和美术史出发附加到作品中的。




解构主义者质疑一切,解构一切,形成相对开放的体系。这种解读方法有点像电脑病毒,它破坏了正常的解读规则。在解构主义者眼中,这幅自画像中的人物是凡·高吗?他是画家还是农民?自画像本质上是凡·高自己吗?这些问题凡·高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画了他的自画像而已。




“……为了在没有模特的时候可以工作,我买了一面质量相当好的镜子。把自己脸部的颜色画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如果能够把这画好,那我也就能够画出其他男女的脸了。”经济的贫困伴随着凡·高一生,他卖不出一件作品,也常常因为缺钱而买不起画布和颜料,更雇佣不起模特。




夏皮罗说:“文森特的肖像画,不是受人委托而画的,是艺术家的自由选择。他们不像过去的肖像画,是为模特而画,画中人有权有势、仪表堂堂,借此来褒扬被画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恰恰相反,凡·高的画中人大部分是最平凡的人物。”凡·高对着镜子画自己和艺术家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也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末艺术从记载历史走向表现真实自我的功能变化。




他在给提奥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从不凭记忆画画。”,“……没有模特儿我不能画画。”,“我的注意力已牢牢的固定在实实在在的存在物之上,以至不可能再有愿望和勇气去追求产生于抽象习作的理想了。……我夸张,有时还改变基调;尽管如此,我并未对整幅画作虚假的捏造”。


↓加客服微信 uhuayuan3 ,领100G油画教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