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崇焕后裔浅考

 雲泉 2017-07-03

袁崇焕有没有子嗣,争议很大,一般认为是没有子嗣,所以先说说无子的证据。

《明史》记载,“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貲,天下冤之。“这里有点歧义,按道理,古人的“妻子”并不是一个词,可以理解成兄弟、妻、儿流放三千里,但是紧接着就做了个明确说明,没有儿子。

第二个证据是《清高宗实录》,清高宗就是乾隆,他在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披阅明史,看到袁崇焕的记载,颇为悯恻,要广东巡抚尚安查明袁有无后裔。到乾隆四十八年五月有了结果,“……兹据该抚尚安查奏、袁崇焕无嗣。系伊嫡堂弟文炳之子入继为嗣。现有五世孙袁炳。并未出仕等语。……“,同年八月又记,”广东巡抚尚安奏、遵旨访查袁崇焕之五世孙袁炳、粗晓字义。人尚明白。应照熊廷弼裔孙之例。以佐杂等官选补。报闻。“,皇帝亲自过问,封疆大吏寻访了半年之久,结果是没有子嗣,是堂弟过继的,理应是不会出错的。但是乾隆四十七年是1782年,袁崇焕死于崇祯三年,也就是1630年,时间已经过去了152年,就算从《明史》成书的乾隆四年算起,公元1739年,也有109年之久,会不会搞错了呢?

那明朝同时代的人是怎么记录的呢?有一份最有力的证据,余大成在其《剖肝录》中,说袁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余大成当时是兵部职方司郎中,他是袁崇焕的粉丝,非常同情袁崇焕,全程关注袁案的审理,最后甚至威胁上司梁廷栋,使袁家免于诛灭三族之祸,袁崇焕有没有儿子,想必他是不会搞错的。

那有子的证据呢?

明末清初的谈迁,在其《国榷》里记,“……其家属本当依律正法,姑赦不论,妻子流两千里安置福建,财产尽没入官。”张岱的《石匮书后集》记“……本当族诛,姑开一面之网,袁崇焕即着会官凌迟处死,妻子流三千里口外为民……”;皆记“妻子”,似乎是说有子,但是谈迁、张岱都是平头百姓,既非权贵又非世家,没有翻阅官方文件的条件,而且写书时已经是清初了,所言许多是道听途说,对这个问题似乎也不甚关注,张岱甚至连袁崇焕受刑的月份都记得马马虎虎,所以只能是做个参考,不足为据。

《崇祯长编》红格本影印版里是这样记载的,“……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只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两千里外,余俱释不问“。这里用词是”妻妾子女“,这就清楚多了,说明确实是有”子“,还有“女”。虽然《崇祯长编》并非明朝官方文件,是清初汪楫编撰的,汪楫字丹次,江苏江都人,在康熙朝曾任纂修明史翰林院检讨,他是有条件接触到明朝遗留下来的文件的,虽然难免删删减减,但是想必这件事没什么必要乱写。

其实《熹宗实录》有更明确记载,天启六年四月,宁远之战后,论功行赏,“袁崇焕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照旧巡抚荫一子,与做锦衣卫正千户,世袭赏银四十两,纻丝三表里,给与应得诰命。”天启六年十月记,“加辽东巡抚袁崇焕嗣男,原荫锦衣卫千户袁兆基世袭指挥佥事”,不但说明袁崇焕确实有儿子,而且是嗣男,叫做袁兆基,四月承荫锦衣卫正千户,十月加封指挥佥事。据杨宝霖先生考证,袁崇焕兄弟三人,其下一辈共有六人,都是兆字辈。袁崇焕兄长崇灿的子孙袁骥永、袁骥绍的家藏《袁氏家谱》都记载袁崇焕有三子,袁氏抄家,三子思走广东东莞。(甚至有说崇灿无子,是袁崇焕的儿子过继给他的)

另外还有一个辅证,崇祯元年,袁崇焕再次复出北上,陈子壮等一干广东名士给他践行,画家赵惇夫作《袁督师督辽饯别图》描绘了这一场景,图中绘袁乘船北上,有妇女二人,儿童一人相送。这个儿童有可能画的就是他的儿子,画作有十几位广东名士的题词,其中陈子壮亲题,“肤公雅奏”,没有道理平白无故的画个小朋友上去,可信度应该比较高。(画作未见,取信自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一文)

这么看来,袁督师确实是有儿子的,那么余大成为什么要那么说呢?有人认为是故意为之,以免朝廷斩草除根。我个人觉得可能与《剖肝录》的成书时间有关,袁崇焕被处死时,余大成还是京官,袁案皇帝亲定为铁案,量他当时断不敢“剖肝”,就更不敢著书留传,诋毁皇上。到崇祯四年,孔友德在登莱叛乱,时任山东巡抚的余大成表现的一塌糊涂,结果于五年春下狱,发配戍边,后来遇赦才回家,估计《剖肝录》应该在这以后所做,此时袁已死去数年,老母、妻子、兄弟(待考)俱亡,儿子年幼无人照料,颠沛流离,大成此时说督师无后,那是否可以理解为,孩子此时不幸都已经夭折了,所以大成说督师是门灭,并没说他无子。

如果余大成活着的时候,袁的儿子已经夭折,乾隆时再寻访,无嗣自然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对这个伊嫡堂弟文炳,我还是很疑惑。袁崇焕的父亲、兄长崇灿早在天启年间就去世了,其母因年迈免于流放,死在老家,三弟崇煜据流放福建,袁家此时已经没有长辈,是谁如此大胆,敢出头为罪臣之家选继子承嗣呢? 难道是文炳主动要求入嗣?但是袁家第三代兆字辈共有六人,为何不选亲弟弟的儿子入继,却要让外人?袁家三兄弟中字是“崇”,督师还有堂弟叫做袁崇祖、袁崇华,都是“崇”字辈,而尚安奏报是“系伊嫡堂弟文炳之子入继”,既是嫡堂弟,何以字辈不同?叫做“文”炳呢?况且152年之久才传5代人,袁文炳家真堪称当时的晚育模范了。

这个过继元孙袁炳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 撰的《袁氏族谱》记载(未查证),诛连亲族时,袁崇焕的莲塘村屋宅及同产兄弟家都被抄家、烧屋和流放。妻黄氏投江自尽,母何氏老免流放,回潆江圩袁屋坪的旧屋居住,死后就地安葬(现墓尚存)。崇煜与崇焕8岁的女儿等被流放到福建邵武县,袁崇煜一家人被流放后一去无消息,其小女也没有下落。但是余大成于《剖肝录》里最后写到,“乙亥春,至戍所,晤焕弟崇煜,将所汇焕前后章疏十本,付煜藏之。” 乙亥是崇祯八年,余大成被流放到广东电白,他在那里见到了袁崇煜,也就是说崇煜此时已经从福建回到广东了,怎么能说一去无消息呢?以我个人的阴暗心理,颇怀疑这个袁柄到底是何居心?

至于《明史》,大概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之处,未加细究也在情理之中。综合各方面推论,袁督师是有子嗣的,不幸的是,很可能都已夭折,乾隆朝承嗣“得授八九品官选补”的袁柄,并非督师血脉,即使有点关系,应该也很疏远。

时至清末民初,却又有了新情况,吉林将军富明阿自称是袁督师之后,这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网上有段文字流传甚广,是这么写的,“富明阿的身世来由,绝不是孤证,也不是重复引证、互相转录。除《清史稿》及张江裁编纂的《袁督师遗事汇辑》外,在不同地区的地方志以及当时人笔记中,都有着差不多的记载。记载富明阿身世的地方志,至少有一北一南两种,如光绪年重修的《吉林通志》和康熙年间广东编修的《东挽(莞)县志》,其他笔记如杨钟羲的《雪桥诗话余集》,魏毓兰的《龙城旧闻》,还有黑龙江省至今尚在的《江宁将军富明阿去思碑》、缪荃荪《艺风堂文集外篇》中《吉林将军富明阿碑》、缪荃荪辑《续碑传集》中屠寄所撰的《袁富将军战略》、齐齐哈尔市的《御赐富将军碑》等碑文、拓片中,均记有此事。而这些天南海北的记载中,都一致说富明阿是袁督师的六世孙,来由也都说是出自督师遗腹子袁文弼”。

乍一看,文献颇多,但细究一下就有点似是而非了。《江宁将军富明阿去思碑》,《吉林将军富明阿碑》,《御赐富将军碑》等等碑文,显然是为纪念富明阿所作。富明阿同治三年署江宁将军(1864年),五年(1866年)起授吉林将军,光绪八年(1882年),卒,这些碑文自然不可能早于1864年,从习惯上讲,甚至要晚于1882年,那么从时间来看,这些碑文简直可以说根本就是当代人的作品,地点又全在东北富明阿的家乡或驻地,自然要尊重、甚至宣扬其本人的意愿,这样的碑文能证明什么呢?

杨钟羲的《雪桥诗话余集》又是怎么记录的呢,“富治庵将军明阿,汉军袁氏,籍黑龙江,为明督师崇焕六世孙。”完了,无凭无据,多一句话都没有。倒是文中提到富明阿“庚午归田,年届八十”,庚午年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这样倒推富明阿大约生于1790年,如此他1882年卒, 享年92岁?还真是高寿。要特别说明的是, 杨钟羲魏毓兰并非古人,都是清朝遗老,也是近代人。

那所谓一南一北两种地方志呢?先看《吉林通志》,其人物志里根本没有富明阿的传,全本共有35处提到富明阿,基本都是他任职期间的政绩,练兵、剿匪、办学、修庙,富大人确是好官,但是没有一处提到他与袁督师有何关系,不知为何拿来举证。康熙年的《东挽(莞)县志》呢?遗憾,没找到,找到一本嘉庆三年的《东莞县志》,人物志里有袁崇焕,完全照抄《明史·袁崇焕传》,没有提到有遗腹子入汉军旗的事。推想起来,康熙年间的《东挽(莞)县志》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记录,否则乾隆年间寻找督师后裔时,这种白纸黑字的记录,怎么可能不去查证呢?若是真有袁氏后人入了汉军旗,势必大书特书才对,哪有提也不提的道理。民国时的《东莞县志》倒是讲“袁督师无子,相传下狱定罪后,其妾生一子,匿都城民间,大兵入关,为满洲某所得,隶籍于旗”,并没讲此子叫做袁文弼,而袁崇焕的妾在袁死后,既不南下托庇于袁氏宗族,也不出关投奔祖大寿,居然藏匿督师血脉于“都城”,难道真是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简直不可思议!

影响最大的,是民国时张江裁辑录的《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此文被反复引用、转发。但我估计,实际上有耐心真读一读原文的很少,甚至也没人注意到该文是张江裁“辑录”,并不是张江裁著,其实文章是一位叫张次溪的后辈所写,张江裁只是为其作序。

序,又是怎么作的呢?开篇先讲由来,说袁督师的同乡张篁溪深感督师之冤,其子张次溪(不知这爷俩名字是怎么起得,跟哥俩似的)继承父志,近来得到屠君敬山(屠寄)写的《袁富将军战略》一文,大喜,他认为屠敬山曾经与富明阿之子寿山共事,必定是寿山亲口讲述的,所以肯定真实,特做《督师后裔考》一文,请张江裁做序。

那么作者张次溪仔细考证过吗?文章前半篇同样是《剖肝录》、《崇祯长编》、《明史》、《东华录》、《清高宗实录》这些大家常见的内容,后半篇开始讲述富明阿。首先讲《东莞县志》里记载,新安陈国泰听富明阿亲口说过他是督师之后,粤东驻防崔永安也听寿山自己讲过家史,这些都与屠寄讲的可以相互验证,所以不是孤证!这叫不是孤证吗?张次溪明知屠寄和寿山是同僚啊,他自己都说过屠寄也是听寿山自己讲的,既然都是寿山自己讲的,怎么能互相验证呢?

然后张次溪就完全站在富明阿即是督师后裔的立场上进行推论,得出袁文弼是康熙三年(1664)抵达古宁塔,袁氏是康熙二十三年从征雅克萨后,移居黑龙江的,然后列出了富明阿家传顺序为:袁文弼--袁尔汉--袁贵--袁常在--袁赶,袁赶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宽、袁世福。袁世福就是富明阿。全文就是这么验证的。不过,最后该文也提到,“以上事迹,只一见诸屠寄《袁富将军战略》,它书未及。”也就是说,事实上,这种说法就是寿山自己传出来的,没有其他记载。

那么张江裁为其做序,他是表示赞同吗?张江裁在序里说“余于此有愿商榷者焉。”张老先生愿意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张举例说,屠寄在文章提到讲督师死后,家属流寓汝宁,而次溪你还曾经听到伦哲如转述过另一种说法,就是屠寄还曾听寿山亲口讲督师死后,妻子亡命依于祖大寿,降清入旗。那这两种入旗说,屠寄著书时为什么只选第一种呢?是因为祖大寿及其部属皆编入正黄旗汉军,如果督师遗属真是随祖大寿降清的,怎么可能编入正白旗汉军?由此可见,屠寄写书是很认真的。好像话里有话啊,张老先生是在夸屠寄吗?还是在怀疑寿山讲的话靠不靠谱?

然后张老先生又举例,《明史》以前,世人极少知道皇太极设反间计之说,但是黄宗羲的《大学士机山钱公神道碑》里却早就讲过,说是范文程献计与努尔哈赤,行反间计,随后又赶上阉党余孽为了置钱龙锡于之死地,才构陷袁,钱二人,导致袁督师身亡。黄宗羲此文,时间、人物错乱,完全没有道理,而且此文写在康熙三十年,此时《明史》开馆已愈十年,只是因为还未彻底定稿,所以有些似是而非的传闻也不奇怪,好像很真实,其实呢,不可随便相信。这是在说以黄梨洲此等大学问家尚且犯此等错误,其他人的文章就那么可信吗?

张江裁最后又讲,明清之际的仇恨毕竟已经久远,富明阿家族保家卫国无愧家风,如果能仔细考察一下富明阿家的族谱牒,那就真的没有遗憾了。《清史稿》就是取材于屠寄的《袁富将军战略》,张在“叙”里讲过,他正在校刻清史稿,所以屠寄这篇文章,他肯定比张次溪读过的早)。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反正我读完序后,觉得张江裁对此文的态度其实是大不以为然的。可笑还有人居然口口声声,经张江裁考据,如何如何……

最后补上《清史稿》,“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冤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洊升参领。”也就是张江裁说的,出于屠寄文。

既然文献不是那么可靠,那么我们简单的来推测一下,有没有可能存在袁文弼这么个遗腹子呢?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九,袁崇焕自宁远往山海关,于中夜所(大概是指中后所,因为周文郁讲十一月朔,督师过前屯)得知后金绕道入关,立即火速赶往山海关召集军事会议,十一月初四发兵入关赴援,一路急行军,于初十至蓟州,堵截失利,再急趋京师,十七日抵左安门,二十日于广渠门与后金激战,后于十二月初一,被崇祯当庭下锦衣卫狱,至第二年(崇祯三年)八月十六凌迟处死,前后九个半月,共计284天,刚好一个完整的孕期。如此紧张的军事行动,督师断不会携小妾随军(连步军都没及时赶到,行军速度可见一般),所以既然是遗腹子,只能在督师离宁远前受孕,那么出生日期最迟就在督师受刑后几日。

余大成在《剖肝录》里讲,“家口在辽者,徒流浙,复改黔;在籍者流闽。”督师有家人在辽吗?其母、弟、妻、女(子?)此时皆在广东,有据可查,好像没有人在辽啊,但是先“流浙,复改黔”,分明有人被流放了,难道就是这个妾?如果这个妾真是督师受刑后几日产子,甚至是之前,此时被流放,她哪有机会“流寓汝宁”?孩子更加不可能有机会去“匿都城民间”?余大成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有这么个遗腹子?

如果袁文弼真的是督师的遗腹子,那他必定生于1630年,而富明阿生于1790年,两者相距160年,只传了5代人,每代人平均都要32岁以后生子,放在今天也绝对是晚育模范,在古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而且前文讲过,袁家下一辈中字是“兆”,而那个“嫡堂弟”中字是“文”,即使督师的遗腹子使为掩人耳目不叫兆,也不该跟其叔同字辈,岂有叫袁“文”弼的道理?

如此看来,富明阿虽然不敢说绝对不是,但是基本也可以断定不是督师的后裔。真是可惜,十分可惜。

这里再八卦一下毛文龙的子孙,网上有文讲毛文龙的儿子毛承斗,不食清禄,披发入山,高风亮节,跟督师后裔入汉军旗不可同日而语。《崇祯长编》崇祯二年九月记,“夺毛文龙世荫毛云龙除名”,也就是说继承毛文龙世荫的,是他的四弟毛云龙,这说明毛是没有亲儿子的,什么毛承禄、毛承斗都是干儿子!毛文龙被杀后,毛承禄是掌军四将之一,他后随孔友德莱登叛乱,被明将黄龙擒获,押赴京师凌迟处死。孔友德(毛永诗)、尚可喜(毛永喜)、耿仲明(毛有杰)更是毛的干孙子,做出什么背叛祖宗的事,世人皆知,既然同样都是“干”的,就该一视同仁,放着一堆汉奸、叛贼不讲,拿个于史无记毛承斗出来讲话,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况且毛文龙死的时候,他的“孝子贤孙”都是成年人了,常年受毛大将军言传身教,理应知道国事大于家事的道理,而袁文弼(我是不认为真有这个人的)是遗腹子,连袁的面都未见过,做什么事与督师何干?这么比居然也能得出毛文龙伟大,袁督师卖国来,愤青的逻辑,实在是让人无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