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印类古籍重点图书历年经典——史籍史料(1)

 JwwooLIB 2017-07-04
  
二十五史补编断代分编系列
  
历代正史中表志并不齐备。《二十五史》中表志齐备者,惟《史记》(称书不称志)、《汉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九种,余者或有志而无表(九种),或表志皆无(七种);即或是上述表志齐备者,由于作者之学识所限及当日之疏忽,所取之材料均难免无瑕可指,加之后世传刻的错讹,使得“《二十五史》多缺憾”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历代学者为弥补这种缺失,做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包括补作、校正及考订三类。当初此三类文献大多分散在各种丛书及各家所藏稿本中,搜求使用极为不便。有幸的是,民国时期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者有志于将此类文献收集齐备,汇印出来,以与《二十五史》相辅而行。为此当日专门成立了《二十五史补编》刊行委员会,广为搜求,拾遗补缺,并广泛征询南北各方史学家、目录学家的意见,斟酌体例,确定目录,并在开明书店鼎力相助下,汇编出版了《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全编共采录明清及民国学者对正史中的表志所作的增补、注释、考订、校勘之作二百四十余种,其中旧有刻本一百八十余种,稿本仅存者六十余种。内中包括了天文、地理、兵刑、食货及经籍源流等各方面的材料,其于史学研究之功绩,惠及了一代代学者,以至出版七十年来,代有需求。为方便学者个人案头使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特将《二十五史补编》断代分编,成《二十五史补编》丛书全五种,即:《史纪两汉书三史补编》(全四册)、《三国志补编》、《两晋南北朝十史补编》(全四册)、《隋唐五代五史补编》(全三册)、《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全二册),据民国时期开明书店版影印出版,以继流布之责。
  
史记两汉书三史补编(全四册)
编著者: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 编 
精装 16 开 
定价: 60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2 ISBN: 7-5013-2730-0/K.1064 
本书为《二十五史补编》之一种,共收入明清民国学者补撰的《史记》《汉书》《后汉书》表、志专门著作三十余种。
  
三国志补编 
编著者: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 编
精装 16 开 
定价: 15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2 ISBN: 7-5013-2734-3/K.1068
本书是二十五史补编丛书之一,辑录明清民国学者补撰的《三国志》的大事表、大臣年表、职官表、疆域志、艺文志等著作计二十种。如万斯同的《三国大事年表》、《魏方镇年表》、《魏将相大臣年表》、黄大华的《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吴增仅和杨守敬的《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姚振宗的《三国艺文志》等,是研究三国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两晋南北朝十史补编(全四册) 
编著者: 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 编 
精装 大16 开 
定价: 60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2 ISBN: 7-5013-2728-9/K.1062 
共收入后人补撰的有关《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隋书》十部正史的志、表著作60余种。是研究两晋南北朝历史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隋唐五代五史补编(全三册) 
编著者: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 编
  
精装 大16 开
  
定价: 49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2 ISBN: 7-5013-2733-5/K.1067
  
本书内收对《二十五史》之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考证、订伪、拾遗、校补之作近四十种,所有补编内容均出自万斯同、缪荃孙、罗振玉、姚振宗等大家之手。本书原为《二十五史补编》的一部分,此次断代分编出版,旨在方便学者个人研究使用。
  
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全二册)
  
编著者: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 编
  
精装 16 开
  
定价: 32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2 ISBN: 7-5013-2735-1/K.1069
  
本书是二十五史补编丛书之一,收入明清民国学者补撰的关于宋、辽、金、元、新元、明六部正史的年表、考略、艺文志、地理志等专门著作三十七种。如万斯同的《宋大臣年表》、吴廷燮的《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缪荃孙的《辽艺文志》、卢文弨的《金史礼志补脱》、钱大昕的《元史氏族表》、金门诏的《补三史艺文志》、吴廷燮的《明督抚年表》等,对于研究正史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代正史研究文献丛刊
  
读二十五史蠡述(全三册)
  
编著者: 李澄宇 撰
  
精装 大32 开
  
定价: 72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2 ISBN: 7-5013-2729-7
  
对二十五部正史本身及所记载的人物大事等分别进行考辩、论述。
  
二十二史考论(全三册)
  
编著者: [清]杭世骏、牛运震等 撰
  
精装 大32 开
  
定价: 72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3 ISBN: 7-5013-2743-2/K.1074
  
乾嘉时期,汉学昌盛,搜集佚著、考据经史、编辑丛书尤为风行。诸多学者不仅对儒家的重要经典,几乎全部加以重新校勘和训释,而且对于正史也进行了大量的考异、纠谬、刊误和考史。他们或训诂名物,考释地理;或考订旧史记事之同异,博求广证,独立成篇,汇为巨著。本书为正史研究文献丛刊之一,收录了清代著名学者研究正史所著的考证、订补、札记著作六种:
  
其中《诸史然疑》一卷,清杭世骏(1696——1773,浙江仁和人)撰,影印底本为鲍廷博、鲍志祖的知不足斋丛书,为清刻本。《读史纠谬》十五卷,清牛运震(1706——1758,山东滋阳人)撰,内容涉及史记至五代史计十五部正史,所用底本为空山堂全集本,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读史札记》一卷,清卢文弨(1717—1795,浙江余姚人)撰,辑自刘世珩的聚学轩丛书,为清光绪间刻本。《诸史拾遗》五卷,清代考据大家钱大昕(1728-1804,浙江嘉定人)撰,上至三国志,下至元史,计十五史,辑自潜研堂全书,为清乾隆嘉庆间刻本。《读史杂记》一卷,清沉豫(浙江萧山人)撰,据蛾术堂集本影印,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十七史说》四卷,清末学者刘体仁(安徽庐江人)撰,和《通鉴札记》、《续历代纪事年表》、《异辞录》并称为辟园史学四种,其底本为民国间石印本。这六部考论著作广征博引,编理条贯,考证谨严,集诸家之大成,对于正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十四史月日考(全七册)
  
编著者: [清] 汪曰桢 撰
  
精装 大16 开
  
定价: 3,30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4 ISBN: 7-5013-2741-6/k.1072
  
《二十四史月日考》是清人汪曰桢的一部手稿,现存一百余卷,二十九册。内容包括对前十七史重要史事确切时间的考订。据《清史稿》记载,原稿全二百三十六卷,可知此书不是一部未竟稿本,而是佚失了后七史部分,是为憾事。今广为搜讨,未发现此稿本的其他版本。今据国家图书馆藏稿本影印出版,以飨学者。
  
【作者简介】 汪曰桢(1813—1881),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浙江乌程人(今吴兴县)。咸丰举人。曾任会稽教谕。精史学,尤精算学。著有《湖雅》、《历代长术辑要》、《玉鉴堂诗存》、《南浔镇志》等。
  
二十四史三表(全五册)
  
编著者: [清]段长基 撰
  
精装 大16 开
  
定价: 2,300.00 元
  
出版时间: 2005-05 ISBN: 7-5013-2742-4/K.1073
  
本书为《历代正史研究文献丛刊》之一。其中《二十四史三表》,清段长基撰,包括《二十四史统计表》、《二十四史沿革表》与《二十四史疆域表》。
  
九通拾补(全八册)
  
编著者: 贾贵荣 辑
  
精装 16 开
  
定价:2,900.00 元
  
出版时间: 2004-06 ISBN: 7-5013-2436-0/K.824
  
本书共收录有关“九通” (“九通”即《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的续补、订误、考疑、校勘、拾遗等专门著作14种。其中6种属首次披露。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的必要参考文献,涉及唐代至清代的近千年历史时期。
  
二十四史订补(全十五册)
  
编著者: 徐蜀编
  
精装 16 开
  
定价: 6,000.00 元
  
出版时间: 1996-12 ISBN: 7-5013-1146-3/K·190
  
本书汇集北图藏有关二十四史考证、补逸、证误等方面的善本古籍100余种,较全面地反映了历代学者对二十四史的考订成果。本书全部采用影印的方式出版。
  
二十四史订补断代分编
  
《史记》订补文献汇编
  
编著者:徐蜀编 精装 16 开/ 16000 页/ 1200 千字
  
第1版 第2次印刷 定价290元
  
ISBN:7-5013-1154-4
  
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全三册)
  
编著者: 徐蜀编 精装 16 开/ 16000 页/ 1200 千字
  
第1版 第2次印刷 定价860元
  
ISBN:7-5013-1156-0
  
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全三册)
  
编著者: 徐蜀编 精装 16 开/ 16000 页/ 1200 千字
  
第1版 第2次印刷 定价860元
  
ISBN:7-5013-1125-0
  
隋唐五代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全四册)
  
编著者: 徐蜀编 精装 16 开/ 16000 页/ 1200 千字
  
第1版 第2次印刷 定价960元
  
ISBN:7-5013-1162-5
  
宋辽金元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全三册)
  
编著者: 徐蜀编 精装 16 开/ 16000 页/ 1200 千字
  
第1版 第2次印刷 定价860元
  
ISBN:7-5013-1138-2
  
《明史》订补文献汇编
  
编著者: 徐蜀编 精装 16 开/ 16000 页/ 1200 千字
  
第1版 第2次印刷 定价260元
  
ISBN:7-5013-2200-7
  
食货志汇编
  
编著者:(日) 松崎鹤雄、菊地清 编
  
精装 16开
  
定价:980.00元
  
ISBN:978-7-5013-3776-7
  
出版时间:2009-02
  
本书收录了中国历代食货志,除收录《史记》、《汉书》、《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及《清史稿》等十五种食货志外,还包括《永乐大典》的《大元仓库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及《罪惟录》中的部分内容。是研究中国经济史最系统最完备的资料。
  
《战国策》研究文献辑刊(全八册)
  
编著者:本社影印室 辑
  
精装 32开
  
定价:2300.00元
  
ISBN:978-7-5013-3581-7
  
出版日期:2008-12
  
本丛刊为《先秦典籍研究文献丛刊》系列之一,将历代名家对《战国策》的考证、订补等研究文献汇为一编,多为较有影响之作,共十一种。如(宋)鲍彪校注、(元)吴师道重校之《战国策校注》;(汉)高诱注、(宋)姚宏续注、(清)黄丕烈札记之《战国策》;(清)张琦撰《战国策释地》;(清)顾观光撰《战国策编年》;(清)吴曾祺补注之《战国策补注》;(清)王念孙撰《战国策杂志》;[日]关修龄补正之《战国策高注补正》等。相信这些研究文献的影印出版,定将为《战国策》研究、春秋战国史研究及历代尤其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等提供丰富、详赡的文献资料,弥补先秦史研究领域多年来文献出版不足之缺憾。
  
【总目录】
  
第一册
  
战国策校注十卷(卷一—卷五)(宋)鲍彪校注(元)吴师道重校
  
《四部丛刋》影印元至正十五年(一三五五)刋本一
  
第二册
  
战国策校注十卷(卷五—卷十)(宋)鲍彪校注(元)吴师道重校
  
《四部丛刋》影印元至正十五年(一三五五)刋本一
  
第三册
  
新雕重校战国策三十三卷札记三卷(汉)高诱注(宋)姚宏续注(清)黄丕烈札记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一
  
第四册
  
战国策高注补正九卷(汉)高诱注[日本]关修龄补正
  
日本宽政十年(一七九八)东京书肆刻本一
  
第五册
  
战国策补释六卷(民国)金正炜撰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贵阳金正炜十梅馆刻本一
  
第六册
  
战国策补注三十三卷(民国)吴曾祺注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一
  
战国策佚文(清)姚东升辑清嘉庆道光间《佚书拾存》本三六三
  
战国策编年不分卷(清)顾观光撰民国间朱丝栏钞本三六五
  
战国策释地二卷(清)张琦撰清嘉庆间刻本四三九
  
第七册
  
战国策地名考二十卷(清)程恩泽撰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一)安雅斋刻本一
  
第八册
  
读战国策随笔一卷(清)张尚瑗撰清道光间吴江沈氏世楷堂《昭代丛书》本一
  
战国策杂志三卷(清)王念孙撰清刻《读书杂志》本一七九
  
战国策点勘三十三卷(清)吴汝纶点勘
  
清光绪至民国间《桐城吴先生全书》本三一九
  
附録
  
历代《战国策》研究书目索引七六一
  
1912-2008《战国策》研究论文索引七七三
  
【前言】
  
时势造英雄。战国时各国之间的争夺极其残酷,要在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开疆拓土,或者要努力保有自己的地盘,或者在无奈境地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各国君主都需要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按照韩非的说法,历代君主的智商其实就是“中人”水平。“中人”对极其复杂多变的形势未必有正确了解、判断的能力。因此,当时的各国君主都希望得到高人指导。这些高人在形式上是君主的臣僚,实际上却是君主的导师。于是,专门为君主说短论长、分析形势、指点迷津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这些人被后世称为纵横家。纵横家中许多人获得了成功,凭三寸不烂之舌获取了高官厚禄,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者身后总会有一大批仿效者。于是,学习长短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热门学科。学习任何东西似乎都需要成功的例证,教师需要用它做教材,学生需要用它反复揣摩成功说辞。因此,不仅成功者的游说奏章广泛流传开来,而且他们的一些成功说辞也被编写成文章,凡是可供游说者参考的资料都被收集起来。《国策》、《国事》、《短长》、《事语》、《修书》、《长书》等各种名目的小册子相继问世。至汉代,仍有一批人在学习这些东西。晁错等人即以学习长短术知名于世。西汉末年的刘向在整理皇家图书馆的藏书时,把此类小册子收集在一起,删去重复,校订文字,合编为一部书,按照十二国划分,共三十三篇。因为基本上都是战国年间纵横家们为各国君主提供的谋略对策,所以刘向定其名曰《战国策》。
  
纵横家们的目的是用说辞打动君主猎取功名利禄,其说辞既不是为了记録现实,更不是为了叙述历史。因此,《战国策》中提到的大多数历史事件没有明确纪年,只是笼统地说某国某王时发生了某事,甚至涉及的某王也不正确。说客征引史事或评说现实,都是为论证某个问题提供左证,故一般不会叙述事件的具体过程和前因后果。除苏秦、张仪有较多的材料外,《战国策》中提到的人物更多的是语焉不详。没有明确纪年,没有对事件客观而清晰的描述,没有对人物比较全面的记载,所以自宋代晁公武以来,许多学者认为《战国策》不是历史著作,把它从史部杂史类改入子部纵横家类。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将它列入子部也不合适,但终究说不出多少应该将其回归史部的理由。其实,不管《战国策》算不算历史著作,它在战国史研究中的价值并不会改变。与战国史相比,春秋史的脉络相对比较清楚。关键是作为鲁国史书的《春秋》遇到了圣人得以流传于世,又有左丘明(关于《左传》作者争论很多,此处仍用旧说)在此基础上作了一部《左氏春秋》,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春秋史的发展脉络以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其他诸侯国也都有史书,却没有如此幸运,结果在秦统一后全部被烧。假设有人仿效左丘明利用《竹书纪年》一类的各国史书作一部战国史,战国史研究肯定会改观,《战国策》的价值或将大打折扣。但历史不能假设。司马迁距战国时代不远,在写《史记》时已找不到充足的材料叙述战国史,除秦国史书外,司马迁也使用了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战国策》的材料。因此,尽管《战国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由于除此之外,更无可求,所以它仍然是研究战国史最重要的基础史料之一。《战国策》所载说辞,尽管不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但毕竟是战国时人说战国时事。说客为了说服君主,可以夸大事实,危言耸听,故意详此略彼,甚至有所歪曲,但基本事实必须正确,对客观形势的总结和分析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否则就不可能达到说服君主的目的。因此,《战国策》所载说客提到的历史事件以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至少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同时记载合纵、连横两种截然相反的说辞,双方都以可以服人的形势分析为基础,我们通过对两种分析进行比较,去伪存真,大致可以获得对当时的形势比较清楚的认识。另外,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战国策》中的某些材料,不仅可以弥补《史记》的不足,个别地方还能够纠正司马迁的错误。总之,我们尽管可以认为《战国策》不是史书,却仍然不可忽视它具有的史料价值。
  
刘向编定《战国策》后,东汉末年的高诱为之作注,遂形成了较早且对后世较有影响的《战国策》注本。但至北宋时,高诱注已严重残阙,曾巩便参校多种钞本,又基本上恢复了《战国策》三十三篇之旧貌,其校本亦因此成为继高诱注本后的又一重要版本。南宋时,姚宏在曾本基础上继续校勘并辑注。与其同时的鲍彪则重新调整了《战国策》的篇章顺序,进行了校注刊刻。于是,后世学者,凡研《战国策》者,基本上都以姚本、鲍本为据了。以上就是《战国策》递传过程中形成的几个重要注本。
  
综合而言,在内容上,历代研究《战国策》者,多注重注释和考辨。除辞语释文外,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相关人物、地理等方面的考证和辨证,从而形成了以考辨、注释《战国策》所载事件为主线,以考辨、注释人物、地理等为辅线的战国史资料汇编。这些内容对材料极度阙乏的战国史研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看,这些文献对最大程度上恢复《战国策》原貌也都具有各自的贡献。
  
作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先秦典籍研究文献辑刊》系列之一,这部《〈战国策〉研究文献辑刊》,基本上囊括了宋元到民国时期《战国策》的重要研究性成果,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于学界而言,确实是意义深远的有益之举。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先秦典籍研究文献辑刊》系列的其他丛刊,如《〈竹书纪年〉研究文献辑刊》、《〈左传〉研究文献辑刊》、《〈国语〉研究文献辑刊》等尽早面世,以便更好地为学界服务。
  
晁岳佩
  
二〇〇八年七月
  
《汉书》研究文献辑刊(全十册)
  
编著者: 吴平、曹刚华、查珊珊 编
  
精装 16 开
  
定价:6,700.00 元
  
ISBN:978-7-5013-3598-5
  
出版时间: 2008-08
  
《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亦基于此,自《汉书》问世以来,历代为它作注、校勘、刊刻、研究者是络绎不绝,这些著作对于《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和传、志表等均有详细考证,为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现在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为我们今天研究《汉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而这些历代《汉书》著作随着《汉书》的刊刻流传也构成了整个《汉书》学的重要体系,是我们研究西汉历史、《汉书》、文献编撰及历代《汉书》学史的珍贵文献。
  
本书共收书二十七种,如《汉书蠡述》,《读两汉书记》,《汉书律历志补注订误》,《两汉刊误补遗》,《汉书艺文志注解》,《汉书艺文志答问》,《汉书艺文志讲疏》、《汉书律历志补注订误》、《汉书评林》、《汉书异同补评》、《史汉一统》等,均为《二十五史补编》、《二十四史订补》等所未收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目录】
  
第一册
  
汉书评林一百卷(卷一——卷三十三)(明)凌稚隆辑明万历十一年(1583)刻本
  
第二册
  
汉书评林一百卷(卷三十四——卷八十八)(明)凌稚隆辑明万历十一年(1583)刻本
  
第三册
  
汉书评林一百卷(卷八十九——卷一百)(明)凌稚隆辑明万历十一年(1583)刻本
  
汉书汇评一百卷(卷一——卷二十四)(明)葛锡璠汇评明崇祯十二年(1639)葛鼎刻本
  
第四册
  
汉书汇评一百卷(卷二十五——卷八十)(明)葛锡璠汇评明崇祯十二年(1639)葛鼎刻本
  
第五册
  
汉书汇评一百卷(卷八十一——卷一百)(明)葛锡璠汇评明崇祯十二年(1639)葛鼎刻本
  
史汉异同补评三十二篇(宋)倪思编(元)刘会孟评(明)凌稚隆补评明刻本
  
汉书剿说四卷(清)史珥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风堂刻《四史剿说》本
  
汉书发伏四卷(清)洪亮吉撰清光绪八年(1882)小石山房刊本
  
第六册
  
姚氏汉书评点不分卷(清)姚鼐评点清光绪十六年(1890)石印本
  
汉书管见四卷(清)朱一清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顺德龙氏葆真堂《拙盫丛稿》本
  
汉书点勘不分卷(民国)吴汝沦点勘民国九年(1920)深泽王氏《桐城吴先生群书点勘》本
  
精校前汉书精华録四卷(民国)王浩编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鸿宝斋石印本
  
汉书精华八册(第一——第四册)中华书局编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
  
第七册
  
汉书精华八册(第五——第八册)中华书局编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
  
史汉一统十六卷(清)佚名撰朝鲜刻本
  
第八册
  
前汉书校勘札记一百卷(清)刘光蕡等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陕甘味经刊书处刊本
  
前汉书考证一百卷(清)齐召南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陕甘味经刊书处刊本
  
两汉刊误补遗十卷(宋)吴仁杰撰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汉书读十二卷汉书辨音二卷汉书常谈二卷(清)张恕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张氏约园《四明丛书》本
  
第九册
  
读两汉书记一卷(民国)马叙伦撰民国十六年(1927)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读汉书蠡述三卷(民国)李澄宇撰民国二十二年(1933)湘鄂印刷公司铅印本
  
汉书音义三卷补遗一卷(隋)萧该撰(清)臧镛辑清光绪十四年(1888)德化李氏木犀轩刊本
  
两汉韵珠十卷(清)吴章澧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汉书旧注一卷汉书许注义一卷(汉)许慎撰(清)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本
  
汉书匈奴传地理考证三卷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地理考证一卷(清)丁谦撰民国四年(1915)《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本
  
汉书律历志补注订误一卷(民国)周正权编民国九年(1920)湘鄂印刷公司铅印本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汉书诸子略各书有佚真伪表考诸子略以外之现存子书(民国)梁启超撰民国三十年(1941)上海中华书局铅印《饮冰室合集·专集》本
  
第十册
  
汉书艺文志讲疏不分卷(民国)顾实撰民国十三年(1924)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汉书艺文志方技补注一卷(民国)张骥补注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都义生堂刊本
  
汉书艺文志问答不分卷(民国)叶长清撰民国二十九年(1940)正中书局刊本
  
汉书艺文志注解二册(民国)姚明辉撰民国六年(1917)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铅印本
  
附录一1949年以来影印出版《汉书》文献目録周保明编
  
附录二1911年以来《汉书》研究论著目録周保明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