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毕业10年,回首趣谈,在中国有读博士的必要吗?

 乐山乐水乐天下 2017-07-04

一、先说数字,中国已成博士生产大国

1978年,中国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学,经过4年培养,1982年6月有6人获得博士学位。这是我国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培养出的第一批博士。

到2007年(我毕业那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超过5万人。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最新数字为2015年的统计数据,博士毕业生为53778人。同期美国2015年博士学位获得者为55006,就博士毕业生人数来说中美相当。

从几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出,2006年前中国博士毕业生增长率比较快,平均增速约23%; 2007年之后,每年博士毕业生数稳定在5万到5万5千之间。

博士毕业10年,回首趣谈,在中国有读博士的必要吗?

来源:教育部网站

二、为什么要读博士?考博士难吗?

不谈读博动机正当与否,理想和现实是否一致,读博士的目的和读硕士的目的基本一致,无非3类:

(1)立志科研,要追随大牛导师:普通大众(圈外人)还是认为科学家这个职业令人尊敬,科学造福人类,所以读个博士做科研有点心理优越感。读博士之前,大部分都已经读过硕士研究生(少部分为本科毕业直博),对科研已经有了经历,并且已经小有成果(发了高水平文章或者发明专利),惯性觉得科研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不厌恶,希望在科研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2)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增加身价: 某些职业需要将博士毕业作为门槛,例如希望留在高校任教,去企业研发部门做研发工作。也有从普通高校考入名牌高校,从国内考到欧美,换个出身;也有是需要用博士学位给自己贴金,例如官员去高校弄个博士。

(3)暂时没有目的、随大流: 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没有想好今后要干什么,在学校就再呆几年再说吧,缓解就业压力。

在中国,目前要读博士还是需要通过 考试+导师面试 的方式来录取。通过201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以硕士毕业生作为基数,约10%的硕士毕业生可以读博。以大学毕业生(本科+专科)为基数,最终7%的人选择读了博士。

这两个比例可以看出,考个博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主要看你想考什么大学、研究所和什么导师的博士, 名导师当然考生趋之若鹜,没名气的导师恨不得求着你读他/她的博士。总体上,考个博士肯定没有高考考北清浙交复那么难,而且差很多。

三、博士毕业怎样才算合格?

先谈理想的博士培养任务,我没有见过官方的博士培养目标,只谈我的认识,也是在工业界工作多年后的体会。

硕士阶段接受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毕业后在一个科研团队无需额外训练中可以做一个team player,直接独立完成指定的任务。

博士阶段应该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3~5年的训练来解决一至两个没有答案的复杂的开放性问题,最终达到: 一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即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理论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在某一特定领域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论,将科学的边界稍微往外拓展了一点;三是科学论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发表高水平论文;四是科研项目管理和领导能力,能够作为项目经理带领硕士研究生完成特定科研项目和目标。即博士毕业后,能够直接在研发团队中作为team leader。

论文作为科研活动的成果总结,类似于项目报告,是让科研活动能够为他人感知到(tangible)的一种形式,毫无疑问是必要的。论文成果也最好衡量,点点发表的论文数量,加一加影响影子总和。所以现在圈内人士谈科研,就是谈论文,做科研已经异化为写论文。目前,博士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发表论文,其他的目标就不好说了。Honestly,若按照我的标准,我毕业时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只能说满足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了,并且有点超额完成目标。

博士的培养形式是师徒制,严格意义上,博士应该是定制产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绝对适用于博士培养,所以名师的博士不好考。但现实世界中,有多少比例的博士生导师满足那四个要求,还是个大大的问号,更不要谈博士毕业生了。

四、博士毕业后去哪里?

这点也是网上博士群里面除了发表论文外的第二热门话题,现实很残酷,博士毕业已经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了。

博士毕业的出路原本就是不多,大致这么几条:

1.在高校或者研究所等体制内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2.进入工业界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和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

3.进入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务员

4.做国内或国外大学的博士后,继续为就业做准备

之所以现在博士毕业就业成为问题,主要是传统的、最主要的博士吸收地 高校师资已经饱和。尤其2002年以前,高校教师的博士学位比例还不高,名校博士毕业生毕业留名校问题不大。但是2002之后,每年5万国内博士毕业生,还有大量海龟博士毕业生,大半涌入高校,如今高校教职已经饱和,就连一些三本高校或高职院校,老师岗位也差不多满了。我2007年毕业时,土鳖博士直接进入知名大学已经没有可能。如今,只有海外名校读博或者博后经历,并发表了多篇顶级的学术论文,才有机会弄个国内知名大学的青年教师的位置。大的科研院所,目前也差不多人满为患。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供给侧的身价,在一个饱和的市场、甚至是产能过剩的市场,供给方能卖个保本价已经不错,除非具备市场上比较稀缺的绝活。

如果还是想去高校,那就找个博士后的机会吧,尤其是国外的博士后,过几年再碰碰运气吧。

不提公务员这条路了,剩下的就是去工业界了。当高校已经饱和,只能让工业界容纳这么多的博士毕业生,但是工业界能否容纳这么多博士毕业生是个问题?企业不同与学校,企业是市场环境下的实体,主要目标是通过制造产品来为资本家和股东创造利润,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算一下经济效益,招聘人也是一样,老板至少要确保新招员工每年创造的价值至少要高于他/她的年收入吧!

对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要么是组织管理能力,要么是复杂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如果招聘一个博士毕业生从事研发或者技术岗位,企业看重的是这个博士生能够开发实用技术或产品,并申请发明专利,或者领导技术团队。而博士在高校与科研院所阶段所做的研究,大部分偏重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看重的是写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可见博士阶段所接受的科研训练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一致。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对博士毕业生的需求量主要受国和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创新需求所决定。当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developing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模仿制造出让大部分人都用得上、用的起的产品,这个阶段创新并不重要;当国家工业化完成后,企业之间充分竞争、人民群众要求用上质量高、多样化的产品,世界上已经无现成方案可用、模仿复制无法解决问题,迫使企业从产品和生产过程进行创新。

中国社会和工业正处于转型之中,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程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例如环保、知识产权保护)都迫使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请不要将创新等同于研发),博士毕业生涌入工业界是必然之路;博士学位过剩和贬值也是必然之路,至少是中短期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