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背影》,但你不知道他居然是这样的父亲

 xyddkq 2017-07-04

JIC书局客

167文章
51万阅读
0
  • 分享到

你知道《背影》,但你不知道他居然是这样的父亲

2017-06-18 20:04

More than books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父亲老了?我应该在三十岁前后。从那时起,每当看见我倒水,父亲总会提醒一句:“不要倒满啊,当心洒出来。”

刚开始我觉得这纯属杞人忧天。即便水面离杯口仅一毫米,我也有把握端着杯子从客厅走向卧室,一路上水波不兴。我甚至腹诽:你管得太宽了吧?

直到某天我观察了下,父亲捧着杯子走路时,手微微而持续地晃动,水几次差点溢出边缘。我才忽然明白,平衡感正从父亲的体内流失。而这是变老的征兆。

儿女迈入盛年即父母衰老之日,人生本来如此,我当然有心理准备。但是透过一次不经意的观察体会到自然规律的不可逆,仍然有些心悸——原来“老”的渗透性那么强,能钻进生活中最细的细节里,你却无处可逃。

我就想起了朱自清的经典桥段: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跨铁道、翻栅栏,为儿子买橘子。

▲李亚鹏曾献声《朗读者》朗诵《背影》,并深情回忆了他与父亲的细节

我相信就在那一刻,朱自清明确地知道,父亲老了。七年后,当他记录下这个场景时,也在内心达成了与父亲的和解。

关“和解”什么事?语文老师没讲过呀。的确没讲过,是生活课教会我去体悟一些更为隐秘的情感关系。

Number1

另一种背影

在传统家庭中,父亲是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是绝对权威。他有责任供养子女,提供庇护。

所谓庇护,从好的方面说,是替子女挡风遮雨,避免我们过早地和这个残酷世界短兵相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干预子女的人生选择。

这种干预有时候很粗暴。朱自清的父亲,恰恰就是个“干预魔王”。

朱自清幼年,父亲禁止他去新式学堂念书,而是跟着秀才、举人学古文。

14岁,父亲为朱自清张罗婚事,并在18岁那年催他完婚。

婚后朱自清考入北大预科,父亲因故失业,脾气越来越坏,常常因琐事迁怒家人。

1920年朱自清毕业,次年去扬州八中教书,父亲利用和校长的私交,直接提取他的薪水。至此父子失和。

1922年和1923年暑假,朱自清曾主动回乡,试图缓解矛盾。然而父亲固执己见,不认为自己有错,尊卑秩序更不容挑战。朱自清只能悻悻然离开。

这就是为什么《背影》的第一句话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两人已陷入冷战。这篇写于1925年的散文,可视作朱自清再一次主动缓和关系。

没想到吧,《背影》里的父亲是这样的父亲。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封建家长”式的专制背影。

实际上,父与子之间天然地不对等。父亲总是处于强势地位,垄断了权力、资源和威严。这些既奠定了儿子成长的基础,也构成强劲的管束。朱父“同款”,因此屡见不鲜。

今天,《傅雷家书》被奉为“育儿经典”。可是考察傅雷和傅聪的真实关系,傅雷似乎跟“暴君”没多大差别。他在儿子面前不苟言笑,为儿子的言行定下细致的规矩,稍微违背即斥责打骂。

傅雷的朋友楼适夷亲眼所见:

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

傅聪的音乐家之路也是傅雷早早规划好的。他认定傅聪有音乐天赋,就一定要将他培养成材。同样热爱音乐的小儿子傅敏却因资质平平,想考音乐学院却不被允许。

Number2

山与天空的寓意

从这些传统父亲的身上,我们可以理解一些有关父母的比喻。

人们习惯将母亲比喻成大地和故乡,将父亲比喻为天空和山。大地意味着包容、温暖、自我牺牲。她又是亲切的,因为我们脚踩大地。我们也离不开天空。他保护我们,开阔我们的视野心胸,让我们向往更远的远方。

然而天空也是多变的。他有时威严,有时暴躁,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晴转多云,一忽儿就电闪雷鸣,暴雨狂风。

希腊神话准确定义了母亲和父亲的不同特性。大地母亲盖亚是温柔的,她拯救了濒临灭绝的人类,打开生命之瓶播撒种子、灌溉田地。盖亚还孕育了希腊众神。而众神之王宙斯既积极捍卫秩序,又因易怒的性格,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这简直是符合传统父亲的翻版。平日里,子女被父亲呵护在羽翼之下,一旦他施行权威,他在子女眼中的形象就变成了人间宙斯。当朱父斥责朱自清、傅雷暴揍傅聪,当父亲执意要安排我们的生活……宙斯就复苏了。

同样,当人们将父亲比喻成山,也具有两面性。山是雄伟可依靠的,也神秘莫测。他高不可攀,又让人吃不准深山里藏着未知的危险——别忘了,山会释放泥石流。

山的另一个寓意是沉默。大山无言,默默不语。

不错,传统父亲通常是寡言的。台湾著名作家、导演吴念真和他那个当矿工的父亲,一辈子说的话,据称没超过一百句。这依然是当今很多家庭的常态:母亲唠叨,父亲则言语不多。这在国产电视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Number3

最后的和解

面对这样的人间宙斯,儿子的态度十分矛盾。

有理由说,没有父亲的管教,就没有作为文学家的朱自清、作为音乐家的傅聪。傅聪成名后回忆,傅雷家书中那些有关艺术、音乐和文学的真知灼见,令他获益。但,对于傅雷喋喋不休的“人生哲理”,傅聪“是嫌他烦的”。至于动辄打骂孩子,傅聪更无法苟同。

这种不苟同,往往酿成父子冲突。从儿子那方面说,随着体能和智识逐渐接近并超越父亲,是时候独立了。从父亲那方面说,此举是对旧秩序的挑战。

捍卫秩序VS颠覆秩序,父子间展开拉锯战。如果双方都很坚硬,这场拉锯战将尤为漫长。朱自清的方法是出走。父亲取走了他在扬州八中的工资,他愤而离开家乡,先去台州后到北京,多年回避父亲。

傅聪赴波兰留学后,对傅雷饱含深情的来信回复得很慢。这是另一种回避。

有很多人直接抗拒。所以我们看到,当父子关系发展到某个阶段,就会充满冲突和对抗。严重的,父子间数十年形同陌路,甚而老死不相往来。

每每看到这样的父子格局,我就想,他们一定羡慕汪曾祺。

汪曾祺也出生于传统家庭,可他的父亲爱玩,没架子,中学时代,儿子写情书,他还在一旁出主意。受此影响,汪曾祺对子女也很随和,子女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挤兑”“挖苦”他。而他呢,还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为荣。

不过在中国的原生家庭中,这毕竟是少数。父亲与孩子能保持如此健康活泼的关系,更大概率会发生在父女之间。这是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的差异。

有趣的是,父亲节最早就由女性提出。1910年,美国人多德夫人建议设父亲节,以纪念她那位在妻子死后将子女抚养成人,最终因操劳过度而早逝的父亲——威廉·斯马特。换言之,父亲节是女儿送给父亲的礼物。

实际上斯马特有6名子女,除了多德夫人外都是儿子。我想,儿子们与父亲的关系和女儿不同。相应的,他们对父亲的认知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当然,再僵硬的父子关系也有机会和解。只不过这种和解经常以“强弱之势”的改变为前提。父子关系在伦理上不可变更,但随着父亲变老,强弱之势颠倒:儿子越来越占优势,父亲成为弱者。此时契机出现。

奥地利作家阿尔诺·盖格尔的小说《流放的老国王》描写了这个契机。主人公的父亲性格固执、行事粗暴,是家中当然的“老国王”。可自从得了老年痴呆症,父亲转为弱势,僵硬的父子关系逐渐破冰。儿子开始主动走进父亲的内心,关心他、了解他。

小说反映现实。朱自清就是在意识到父亲衰老之后,写下的《背影》。这篇经典散文不仅仅在叙述父爱,他更是儿子主动对父亲提出和解。两个同样坚硬的雄性,唯有当一方被自然规律削弱,主导权易手,才能真正达成和解。

由此我又回想起发现父亲变老的那个瞬间,复盘过去几年的事情,我再度蓦然意识到,父子关系可能已进入了新阶段。你呢?

- END -

— More than books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