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文转载】中国书画论坛《书协主席作品大家评》上卷

 世界文化艺术 2017-07-04


写在前面的话: 

       吾应中国书画论坛之邀,对众多省及省以上书协书协主席的书法作品进行研讨与评析,感觉是一个敏感和具有一定难度的话题,诚恐学识有限勉为所难力不能及。为了中国书画论坛《研边微言》这个栏目的需要,权作与网友一道就书法认知观点进行管窥交流,恐有失语或误评之处,望众网友和书家矫正或宽谅。

       就评析古今书法而言,涉及到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法度与自然,过程与目标,成就与缺失等多方面的学术定位要素,谨此期待与众网友在评析书协主席团成员书法作品的过程中评学相长,互学、互励、共勉。2012年)

    注:(本文中包含刘尧先生对网友一些提问的回复)

 

    评析:宁夏书协主席吴善璋作品

就楼上所发吴善璋先生的前五件作品,谈点一家之言的概略看法,以资商榷。 从吴先生上列五幅作品看,先生对书法传统的继承和书法个性的发挥以及笔墨点画线条功夫的锤炼,尤其在用笔和的融合方面,以及书法传统共性与自我书法个性的融合方面表现出了近乎成熟的良好书法造诣。从作品的书法品相角度而言,尚有些点画和结体偏重于技巧制作,略有失于书法古典深邃博大厚重品质的内涵提炼。有些点画用笔表现的怯弱含浑或乖张唐突及散碎,致使有些点画存在失态失理或不到位。在书法个性表现方面,存在着参仿新潮书风影响的因素,致使有些字形和笔画品位不高和作品品相有流俗感。 列举几字:第一幅中的字,第二幅中的临水”3字,第三幅中”“”“”3个雷同的捺笔,第四幅中的字,第五幅中的字和字的左竖等,尚存有线质漂浮和点画失态、失法和失控现象。 暂且以此瑜中觅瑕,以资探讨共勉。 (另提点建议:网友们在上传参评作品时,相同书体风格的作品发一件即可)

    感谢大江先生发帖和明君先生观点。 从大江先生发的几件吴善璋先生的作品看和从古今书法的度量而言,有这样的感觉:书法之道前期重在,中期重在,后期重在。 由此可得知吴善璋先生书法内涵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境界。总体感觉吴先生后期的点画成熟度和线质锤炼方面之还有许多课程需要做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关注了一下楼上几位同仁关于吴先生的帖子,各有见地。 从帖子看,大家对吴善璋先生的作品,大致涉及到了功底深厚与结字灵活遵守传统与技巧变化二个方面的纠结。此正是书法的难点之所在,故善璋先生的作品中也是长足与薄弱并存,不可能例外。由此说明,学以致用是一个重要的艰难课题,继承传统须具备经典意识,彰显风格须不失法理,重传统当贵在画龙点睛,求变化切勿画蛇添足,能够寓法理法度于自然挥运之中的作品方可称上品。据此,当人们在彰显个性和追求风格时,是否能够做到寓法理法度于灵活变化之中,便成了书法作品境界品位高低的试金石。善璋先生在这方面或许亦需要进一步笔笔考究、字字斟酌和通篇通会的。

    观明君先生转发的吴善璋先生上列四幅作品,其中前两幅作品中都有抄录苏轼丹青已自前世,竹石时窥一斑。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这一段诗文。 明君先生对吴先生书艺已做了评述,不再赘言。现仅就其作品中的文字笔墨现象谈一下几点看法:如其作品中的字,第一幅写成了近似字,第二幅写成了近似字。第一幅中的自、前、行三字皆存在有明显的笔迹迷乱乖张或失理臆造现象。第二幅中的 竹、石二字存在着笔画画缺失和草法失理失态现象。再如第二幅扇面中的第一段诗文:夏取松毛覆作棚,危然独坐有余清; 若思泉石长松下,蘸墨图来更有声。其中的松、覆、作、有、若、声等六个字,亦似皆存在着有违字理的问题。从以上现象(还有许多类似现象不一一列举)可以看出吴先生在学帖用帖方面,似尚存在有取法鱼龙混杂或跟风迷茫仿效的心态,有些方面表现着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的瑕疵现象,当是未重字理盲目仿效的缘故所致。较之赏古人,无论字形如何变化,还是浓淡湿枯,笔墨繁简,皆须字字入理、笔笔得法、高妙自然、悟本存真,方为上作。此乃品位见高下。       

评析:上海书协主席周慧珺作品:

    周慧君先生的书法,总体看是侧重碑学兼融帖学,其主要成就是在学用结合关系方面处理的比较好,笔墨线条质感较为通透洞达,作品整体的成熟度比较好。就其作品的综合品位及品相而言,他的正书优于其行草。其行草多侧重于整体气韵和笔画线条质感的提炼和融贯,而在点画形态的精准完整到位表现方面还存有较多疏漏,主要表现在无由头和无内涵的直线棍状形态的笔画较多,顿挫有余而提按不足,气韵充盈而精微略逊,致使有些笔画之间的转换与结合表现的比较牵强、草率、唐突和火气偏重。在书法用笔的笔触方面尚不甚质朴与高古,时有表现出虚尖浮滑和画蛇添足现象。如:第一幅中的字宝盖左点、字第一笔点、字三点水下端、字竖钩、字四点等处点画形态表现的虚浮和不完整;等字直线棍状多雷同少内涵等等。也就是说在单笔点画形态的美学构造的严谨性和书卷与金石气息的融合表现方面或许还需要多些的内涵提炼,其作品方会更耐品。

读了前面张明君和书呆子二位先生对周慧君先生作品的评析颇有有见地,大体赞赏。 于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与沉淀,书法经典繁花似锦,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一代又一代的学书人前赴后继,不断的传承整合和努力再造着新的辉煌和新的经典。由于历史书法经典的多楞镜始终时时在照鉴着后人的成就大小和作品优劣,无疑历史在给了今人以经典范本借鉴的同时也给了今人以巨大的压力。对照古人经典照鉴和发现今人的不足永远是今人不可回避的现实,这正是推动当代书法传承进步与整合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直观说,无论是传承和取法古人的哪一家,也无论是哪一种书风流派和书法风格,书法作品的品位高低和书法经典的含金量多少永远是鉴别书法优劣的最重要的试金石。

    评析:辽宁省书写主席王丹作品

赏读了王丹先生和前面二位的的书法,感觉共同的特点是在临帖和用古都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都有很好的水平。王丹先生的书法也是融多家笔意而出新意,创作成就是明显的。从王丹先生上面的几件作品看,临帖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融会贯通。从正书和行书看,表现在作品中的仿痕和制作痕迹还比较明显;从行草看用帖和用古与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还离的比较远。总体感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达到高品位书写的成熟度还不甚到位。看上去正书写的比较扎实,实则多是仿痕所致,无论正书还是行草他临仿的成分还好,创意的部分则有些表现的游离恍惚和有失控,草书作品中无由头的东西还比较多。大致看,创作性的作品由于对传统的运用把握的不甚成熟,在第三和第四幅作品中又借用了一些流行的东西欲以丑遮丑,表现了对书法的理解和把握的成熟度方面尚有待继续加强。      

      欢迎宋先生来共同操持本栏目。 人无为先生所言很有道理。当代书法摹古而似古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难点在于在书法创作作品中能够消化吸收,做到自然融古通古和化古,而不是简单刻意的作丑作怪就可以替代书法机变的原理的,更非只要能够作丑作怪即是作品入古了。 古质是汉字传统美学原理中诸多优秀元素集合的产物,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古。正如王羲之等优秀历史名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博大美妙的字型,精妙纯熟的笔法,丰富机变的点画,自然天成的气韵,高深人文修养的内涵等等。无论书法如何传承进步与发展,书法美学原理永远是书法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    

      书法品相从源头上说,楷行草大致以唐为界,唐之前多以隶式横向运笔,随书理自然书写,故得其古质。唐之后多以楷式竖向运笔,依法度技巧用功书写,故显其新妍。此微妙之处不可不察。       

      应大呆先生所邀,在此就随书理自然书写中的书理,以及依法度技巧用功书写之法度再展开来多说几句。 世间万物皆有原理的存在,这里的 书理便是泛指书法原理而言。中国书法随各时代书体的诞生与衍变,由篆--楷兼及行、草(亦包括:八分汉简章草魏碑等)诸书体,从字形到笔法莫不是由古而今渐续发生时代变化的,这其中各时代的结字规律和笔法特征等,便是由各时代的汉字形态和用笔技方法集合形成的那个时代书法书写的方法规律和原理: 至唐代,中国的书法在总结和整合以前时代书法书写规律及原理的基础上,逐渐赋予了楷行草等诸体的书法以较为统一和严谨的书写法度,而这些法度多是由用笔的技法技巧和结体的规律模式来实现的。因此故有汉晋尚韵,唐人尚法之说。再赘述而言,运用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书写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书法品相和书法品质。 

 

评析:黑龙江省书协主席马国良作品

    老宋先生发的上面几件马国良先生的作品,大致看有着一定的临习和运用法帖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拙、巧兼容的自我书写意识。从作品整体风格形成的品相和角度看,个人性情因素明显多于书法传统共性因素,在个人手法与通古用古的结合方面,以及在自然挥洒与法度相结合的准确到位方面,似还有值得逐步探索和提高的很大空间。        

      很欣赏书呆子先生对马国良先生作品的直言审度,更感谢对本帖的直谏,真的谢谢。 在此做如下勾通:我在读到老宋发贴的马国良先生作品的时候,就感到了马先生的作品现象是80-90年代在工作繁忙闲暇之余众多书法爱好者的一个缩影,也就是说,他们因爱好书法而善于学习和思考书法,因工作繁忙而难得深入书法。故我在贴中用了有着较良好的临习和运用多家法帖的(成分),而不是有着深厚的临临摹和运用多家法帖的功底这个界定,与您对马先生的评价是近乎一致的。我在贴的后部故又着重指出:马先生对书法的认识还有值得探索的较大空间需要拾遗补缺,吾似乎没有表达出对马先生作品粉饰、阿谀的意思。是否。

      从书法的含义上说,结字所相对应的书法而言称作字法,用笔所相对应的书法而言称作笔法。字法包括:字的形态,字的结体规律,字的书体特征,字的时代品味等等。笔法包括:用笔的方法,行笔的技法,点画的形态,笔画的时代品味等等。字法和笔法中还包含着书法的共性因素和书法的个性因素以及区别书法与写字(或印刷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内涵品质

      吾认为,马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多类似马先生这样作品的作者)临过一些帖和用过一些帖是有的,至于马先生临帖和用帖的深度或水平高低那是另一回事。再者人们对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审美取向也不尽相同,虽同是学过某帖而收获的结果却不一样,此正是人们的作品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所在。因此说,评论书法应该是尽可能客观公允的评价和分析一个人作品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简单的一概否定或盲目的崇拜。

评析:吉林省书协主席周维杰作品

    周维杰先生的作品,联想起吾在《学术书法体系导论》中谈到的关于作为一个成熟书家,继承传统要成熟,创新风格要成熟,融会贯通要成熟的问题。从周先生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在继承传统要成熟方面是一位较好的成功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品相是趋于成熟和可赏的,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若再从风格融贯两个方面看,他的作品还存在用古古板,笔法单调,个性低靡,融贯不足的现实现象。比如在融贯方面,周先生虽能兼学和分别写出赵之谦、颜真卿二体的味道,而在自己独立创作的作, 品中,赵颜二体的楷魏双重笔意尚没有得到融贯应用,, 周先生甚至还可能学,, 过其他更多风格的书体,而在作品的应用方面也多没有表现出来。故其,由于尚缺少对多家风格素养的整合和融合,作品有传统相而个性风格茫然;由于用笔笔法单一,字相和点画形态显得的程式化和雷同化;由于在行草中加了许多重复弯曲的用笔习惯,字显得有所油滑和蛇足。总体而言,周先生的作品单相成就是明显的,复合内涵尚有不足。丁虽是丁,卯虽是卯,只有丁卯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出丁和卯的价值。     

      大江东去先生此一贴,有见地,亦似有偏颇之处。博学深研,是千百年来历代有成就书家的必经之路和成功要诀,这方面王羲之,孙过庭等的书论中都有精辟的详解。且如右军王羲之更是把书法提升到了为一字,须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书,须字字意别的至高境界,只是今人难以能够企及这个高度罢了。在当今书坛并不是人们因博采古人经典之众长而背离了书法,而是博采古人经典众长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足,故难以入古人书法妙境罢了。可否。书法之道水很深,探到底是很难的,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不再谈这些了,多看书学习,多领悟就是了。  

      由于书写工具已发生时代变化的原因,今人学书法涉猎笔墨的时间和功力毕竟很少,对于手中的毛笔和书法的感悟还多是皮毛的。这种现象对于书法的浅表性学习和普及来说倒也无可厚非。但对于高层次书法研究者而言,许多当代书家虽说也读了一些书,临了一些帖和研究了一些技法,或隔三差五的也积累了些许年的书法功力,但终究是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的表面文章的成分多些,而对于百年书法积淀下来的许多深层次的东西,还需要今人们不断的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参悟,一些难点和疑点的东西才能逐渐的清晰和明白起来。        

      老宋先生此一问,看似只是临帖风格的问题,其实这个题目很大。因为从临帖风格涵盖了书法作品从雏形到成品的基本过程。下面做些概略的分析,与同仁们共同磋商。(待续)首先,临帖的目的是为了继承传统,传统则包括:各时期汉字书体的脉络演变关系及和各时期书体的书写技法及书法品相,以及各时代书法的品质内涵等等。临习古帖是为了了解、把握和应用传统。深入的临好一门古帖(包括达到以假乱真),是为了深入准确的领会和把握字帖的精髓以及全面的掌握和应用字帖。博学各时期不同书体的多部字帖是为了把握各书体形成的不同点画形态、不同结构关系以及不同笔法关系之间的来龙去脉。历史以来,以篆隶楷行草等为标志的各时代的不同书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和必然联系。所谓博采众长,就是通过不断深入的临习各时代不同书体的字帖,使人们对书法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高度以及书法素养不断的在自己笔下丰富起来,使之应用得心应手,然后将自己在临古中获得的学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提炼和不断补充完善,渐而形成自己擅长的临仿书体和自我作品风格。这正是古今人们成功临仿出一门书体的书法和成功创作出自我风格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且基本的书法学识要素。(再续)从书法的较深层次而言,前面提问中所谈及的,以为能够临好(临的越像越好包括以假乱真)一部或几部古帖,以及能够把一二家不同风格的古帖揉到一块儿便是形成个人风格了,是不然的。其实,古帖临得再好,都是在打基础和积累素养;风格是通过整合书法中丰富的历史书体演变规律和丰富经典的书法技法以及融入人文修养的个性创作意识后自然形成的产物,则非是由一二家不同的风格组合拼凑而成的。

      赞成宋先生对书法理性的见解。 从当代书坛较高层面看,当今大多数书家对传统的重视程度和融古机变的创新意识以及笔墨技法功力的探索,多是具有较好造诣的。然其作品与古人相较,其作品质感和品相却少有可值得人们恭维的,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多尚表面,少务实质,学而不化,以仿代书,以怪代变,以造代创。走向了刻意性和随意性两个极端。由此看很需要在融会贯通提炼经典和提升品位等方面去伪存真、去邪务正和回归自然方面,加强书法传承发展脉络的探索和深度人文修养在书法实践中的应用表现。

 

    评析:北京书协主席林岫作品

      赏读林岫先生的七件作品,总体认为其书法作品品相呈上乘,其书法理念尚有偏失。从传统成份看:学古用古比较丰富和比较全面,仿古类和仿他人类作品的用笔、结体及点画形态等比较扎实到位。而从其书法创作成就看:惟有第3幅作品和第一幅手札中的部分成份属于具有个人创作理念的融会之作。然观其创作作品及所有题款的自我书法成就,其笔法特征和结体思维等表现手法尚多处于不成熟的仿效(表现在这一张是效仿这个人的,那一张又是校仿另一个人的)状态,其作品还未达到融贯传统与会通自我相一致的自然成熟书法境界。故此说先生的仿效能力很强,然尚未能确立和形成以及表达出其个人作品成熟的书法风格品位来。严格说,距离 融会贯通书法脉络为一字,数体俱入,作一纸书,字字意别笔笔出彩自然而书的境界尚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胡辰先生从书法作品和书协领导综合能力修养两个角度对林岫先生进行了综合客观的评价,欣赏。赞赏之余,顺便延伸一下:由于以上作品的这些作者都冠有书协领导的身份,人们对其作品的期望值自然会更高些,故直击其作品的优劣也就在所难免。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深入的讨论和剖析,从他们身上分析和诊断当代书法的长足与不足,以利人们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分辨其优劣与不足,以图有益于提升人们对当代书法鉴识的眼界。若能起到这个作用也算可以告慰《研边微言》这个栏目的初衷了。由于后面还有许多书协主席的作品尚未展示,待逐一赏析过后,再对他们进行横向之间的比较和历史性的纵向比较,些许问题的结论当会逐渐清晰起来。

      从书法品鉴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看作者学古用古融化吸收后,通过自我笔性表现出来的作品品相,与历史名作相比究竟达到了怎样境界高度和品位。无论谁,模仿或仿效出来的别人的东西无论再像再好,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模仿出的别人的水平而不是自己的水平。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化古为我融入自己的笔性修养以后,表现 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实际水平的展现。只有这样才具有对等比较与鉴别的价值。正如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代名家同是师从前人而其形成的书法面目,然其学古用古消化吸收后形成的都是成熟的高品位自家面目,而非是模仿他人的模样。在现实中,有很多摹仿古人的一篇或几篇写的很像甚至乱真者,而一旦换了书写的内容和形式,自己书写出来的的东西便一派茫然了无品位或不堪入目,此类现象不胜枚举。        

      “融会贯通的思想主线就是:融会和贯通中国汉字书体与书体之间演变发展的传承脉络和渊源关系,而不是断章取义,让汉晋人用晋法写唐楷或让今人用今法写汉晋那样隔靴搔痒,东拼西凑,东施效颦般的夹生做作之作。      大呆先生还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  很简单:1.在书法创作中要有贯通书体演变脉络的指导意识,这个意识岂不就是思想。2吾贴中所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让汉晋人用晋法写唐楷或让今人用今法写汉晋那样隔靴搔痒......“一语,请注意吾在句子开头用的是而不是“3个字,原意是指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的意思。不同时代的书体有着不尽相同的写法。同时相邻书体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今人有今人的写法是肯定的,但是否正确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今人有用写钢笔字的方法写毛笔字的,也有用写美术字的方法写毛笔字的等等。

 

评析:天津市书协主席唐运来作品

      赏读唐云来先生的2件正书和3件行草,碑帖兼有所得,融合运用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取得了较明显的成就。分别来看:其24两件楷书和隶书基本尚属非成熟风格的仿写作品,暂不予评析。其135三件行草作品基本是性情字的成分所占比重大些,三件作品面目虽有不同,然分别仍都带有生涩的仿痕和较大的随意性,尚非是自我成熟的作品体系。由于其性情成分偏重,随意性和草率性带来的用笔失控现象多有出现,许多笔画写的空洞生硬和荒疏迷茫,些许点画和线条质感品位不高。相比之下第五件作品写的相对比较成功,然亦有效仿的成分和有的笔画(如字左笔)写的慌不择路。

 

评析:河北省书协主席旭宇作品

 

      就作品而论旭宇先生的书法总体是入法入理可观的。先生的前四件作品基本紧扣传统且有些新意,得见其良好的功力和水平。后三件作品虽也得见功力,然其疑似跟风作品,吾以为优良传统加良好的个性修养足可以获得承前启后的正果,未必非要仿效路人刻意做出他人的模样,再则战战兢兢扭捏作态未老先衰本来也非是书法自然法则,亦未必是先生自己的本意。返回头来再说前四件作品中的24两件作品也似有生硬组合和匆匆不暇的流俗现象。汇总全部七件作品来看,皆有明显的仿痕现象,大致说明尚未修得古我一统、自然法古、随机变化而臻奇妙的境界。 

评析:山西省书法协会主席石跃峰作品 

           总体看,石跃峰(石涛)先生上面这几件作品品相入汉晋接明清,书法格调尚不俗,笔墨功力亦匪浅,当属于具备了较好的传统功力和较成熟的运笔手法。就上列作品而言,尚存在有2个方面的明显薄弱环节:一是,其书法线条和字的结体及章法的成功度优于其点画的成功度,在点画形态和笔法技法的表现发挥方面尚显得单调和直白,也可以说其点画在书法作品中的画龙点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故其作品稍嫌匆匆顺手于流形。 二是,作品中字的的经典意识和精彩意识注入尚不足,故其作品中很少能表现出具有一定完美度的精湛点画,在一定种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质感内涵。 大致看,石先生在传承运用和融会古人丰富的书法内涵方面尚需做进一步继续投入。再者,缘于石涛先生偏颇于对书法程式化共性的着力,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自我人文个性魅力在作品中的的发挥和表现。另列举第六幅 連夜深山雨,春光應未多,曉看洲上草,綠到洞庭波作品中的几处瑕疵:如1.“字下部写的生硬唐突和迷茫失态;2.“字的末笔竖弯钩写得敷衍懒散和怯弱;3.许多字的用笔疏于粗细轻重和提按变化,用笔及用锋有失于散落扁平和荒野,线条质感时露伤神现象。       

      书法美学是多角度的,书法技法是多巧妙的,书法形态是多姿色的,书法修养是多层面 的,书法风格是多不同的,书法成就是多侧面的,书法境界是多品位。书法比较在乎:古人与古人相比,今人与今人相比,今人与古人相比,现代与历史相比,纵横高下相较是也。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书法之本,在师法,而不在仿形。         

      欢迎和感谢先生参与评析和讨论,望先生以后跟帖同步参加讨论,吾会尽力及时回复。由于目前在评析另一人作品,不便打乱次序,可待评论告一段落时再返回探讨,你看这样可以吗。 因为主持人发的马国良先生书法作品一贴,也同样是书协主席中的一员,自然也要评,当然马国良先生作品的水平高低及有何长何短是另一回事。欢迎网友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表各自的不同看法。 再者,至于是官字还是民字,是专业字还是业余字,是院校字还是社会字,是书法字还是不是书法字等等,这些都是人为加上的定义,与作品本身的好坏和优缺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老宋、明君两位先生的见解很好,赞赏。书法之道,一是技法,二是性情,三是修养,此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技法是重要而必须的基础,需要若干年乃至一生的的千锤百炼;性情是人生阅历所养成的性格本能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性情影响着作品最终形成的风格面目;修养是人的品质的后天升华,综合修养越好其作品的品位会越高,修养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境界深度和高度。没有技法基础的作品,无异于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没有性情的作品无异于是僵板·的木乃伊;没有深度修养的作品无异于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无疑。人们从临帖-入帖-化帖-出帖-融帖-风格-化境,都离不开技法,性情和修养的不断反复交汇和融合,最终考量着书家在达成天人合一层面上不同水平作品的历史价值。 

 

评析:内蒙古书协主席何奇耶作品

    从上面所发的何奇耶先生的作品看,明显的感觉到处理好学帖用帖和融帖化帖之间关系是许多书法人的瓶颈。不难看出何奇耶徒先生学过一些帖,笔墨功夫下的不少,先生若以仿效作品面世的话很可能还是不错的作品。然而离开效仿对象这根拐杖便陷入了迷茫和无所适从。先生的前2件作品以仿效为态,倒也有所可观;后几件作品以创作应用为态,貌似信手挥来不可小窥,实则许多地方表现的慌不择路,捉襟见肘,失法、失理、失真,失控和任笔为体没落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作品的书法的质感和书法品位大打折扣。列举几处笔误:如第三幅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诗中的”“”“尽素东”“,再如第四幅中的”“等,在结字方面多有画蛇添足或笔误,千山二字的使转用笔迷茫乖张,包括其后面2幅的少字数草字,其点画、线条、笔法,结体等方面多不同程度的表现的偏俗、偏野、任笔失控。此类现象并非作者不能写好,而是作者在对古帖的学以致用方面还是两张皮,古未得用,我未得法,貌离神亦未合,。       

      老宋兄对学帖用帖和融帖, 化帖之间关系的见解从大的含义而言是正确的,值得肯定。从深度而言还涉及如下方面:一是,临帖需要, 下深功夫, 因为古人名帖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千锤百炼的经典名作,其中纳含了丰富的优秀书法品质,可值得人们效仿学习和借鉴。二是,观古人, 名帖, ,无一不是传承传统,而又具自家面目的。古往今来学以致用是目的,融会贯通和消化吸收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优秀品质,是实现学以致用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融会贯通和消化吸收古人作品的优秀品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会从古人作品中发现和借鉴古人形成书法成就的学书脉络和学书方法。三是,观古人书法,皆可看出其书法无不是紧密联系着所宗书体的相邻时代汉字演变发展的轨迹,这个轨迹就是贯穿于各时代汉字循序渐进演变着的和相互联系着的书法原理。当人们顺应了这个书法原理的轨迹,同时也就丰富了自我的书法体系和拓宽了自己的书法传承路数,以此再自然融入自己的性情和综合修养,由传统和个性相融合的自我风格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就是历史上王羲之颜真卿等最成功的范本。故此说风格不是硬性拼凑和闭门造车臆造出来的。

      呵呵,如果按当今国展的评选时风眼光,恐怕包括舒同,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在内许多近现代知名书家的作品也同样会被刷下来的(如果遮住姓名的话),很可能还不如刚学书3-5年的入选机率高的。所以说目前国展代表的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标准,说明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只就作品谈作品而不论人。书法水很深,书法技法和书法美学是多角度的,有道是书法莫论出身(自古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中都不乏成就斐然者)。凡是学书下过一些功夫的,都各有各的长处,亦各有各的短处,需要互相取长补短,是很正常的事情。还是先不讨论这个了吧,这个问题可以放在以后再议。        

      翻开中国的书法历史,不难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古人的字大多比今人的字耐看和耐品。如古代的甲骨、汉简、隶书、魏碑和近年发现的敦煌遗书晋人残纸唐人写经等等,其中很多是未见经传的平民小吏遗墨,而非是圣贤书香门第的专利,然而这些也不乏使今人们大开眼界或望尘莫及。究其根本原因,除了日常书写工具发生了变化之外,还有就是今人为书而书,急功近利,古人为用而书,历久磨砺今人学古断章取义,古人学古因时相传.....”。        

      是的!。古人学书,以传承汉字美学为手段,以抒情达意悦人耳目和心灵为目的,历久磨砺,功到天成。他们无需揣摩评委喜好,无需刻求展厅效果,无需哗众取宠模仿造作,无需别出心裁作丑作怪拼凑风格。而无今人这般急功近利,未吃三天素就已上西天。有道是:取法乎上,熟中生巧,修养积厚,文采自溢;心手相应,机变通神,天然造化,功至业成。 

 

    评析:山东省书协主席张业法作品

      张业法先生的上面这几件书法作品,先生书宗二王脉络,兼及米法与汉简,提按顿挫鲜明,用笔遒劲灵动,气韵贯畅。在笔墨功力、线条质量、字的结体、章法及气韵格调方面有着良好显明的成熟表现。分解其作品尚存在一下方面值得商榷的:一是,有些笔画之间的转换有嫌生硬牵强和唐突。二是,有的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和贯气处理的局促。三是,运笔手法存在有习惯性缠绕和连续螺旋性雷同的现象。四是,有些字的草法有失规范和严谨等。列举几处:第二幅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更见峰西幽客说,云中犹有两三家。一诗中的溪、峰、客”3个字草法有失准,溪、头、犹' 3个 字的连折笔画有显生硬乖张和雷同。再是第五幅中有些单字或串联的字呈螺旋式连续绕笔,有雷同落俗之嫌。综合看问题较多出在单笔点画形态尚未能做到用笔清晰准确到位和古典书法个性及自我性情表现手法比较单调而缺少些丰富变化的内涵所致。     

       就把书协主席们作为书法界其中一个层面的人群来看吧,既然他们位高就按位高的层面来考量吧。在书法学问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就不必纠结这些了吧。

 

    评析:河南省书协主席宋华平作品

      宋华平先生书法大体承晋唐书脉,书风靠近右军,得北海气象,用笔遒劲险峭爽朗和凝练到位是其长项,有可观之象。察其作品的细微处和书艺深度,笔墨气息方面的燥气(火气)尚偏重,用笔法胜而韵弱,笔法比较单调,运笔顿挫有余提按变化有所不足,线条质感缺少弹性和柔韧度,点画和字的质感偏于直白和生硬。其点画、结体、章法气韵有嫌阻滞和失畅,作品品相略嫌格式化和程式化,在书法传统共性与个性风格的自然融合方面尚需增强点画形态和运笔技法的丰富变化以及加大书卷笔墨气息的滋养与整合。     

 

    评析:陕西省书协主席雷珍民作品

      读了前面所发的雷珍民先生的几件作品,总体感到先生的书法经历了从,再到面目整合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作品取法大部有渊源,点画线质脉络清晰,作品品相亦沉稳扎实老练,作品面目具有朴实隽永脱俗气象,笔墨线条有着良好的控度表现。察其不足方面:一是,在书法技法和点画形态的融合方面尚未达到自然成熟的状态,如第五幅正书作品中最末一行中的6字的点画形态和笔势多有雷同,未能表现出丰富自然的变化(看得出作者有极力求变的愿望,但在作品表现中未能如愿实现)。二是,作品创作表现的有些谨小慎微,少了点灵动机变大度自然的书法智慧表现。三是,有些点画的用笔和用锋表现的迟疑和羞涩。四是,作品中的笔墨轻重粗细和结体章法存在着刻意摆布和套路化设计的痕迹。五是,作品的形态基本是在书法共性的圈内打转,古人名作中的书法个性要素和自我创作中的性情要素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发挥。 

 

    评析:甘肃省书协主席张改琴作品

      上面张改琴先生的这几件作品,表现出了良好的笔墨和线条功力,具有灵动机变的造型思维和美术设计能力。其中,书法的形态意象观念和无意书而有意表现的意识比较强烈,作者具有着强烈的求异避雷同的脱俗意识。从作品中看出张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在观察和汲取古人不同层面书体书风表现意识方面进行了开拓性融合创作,且取得了较明显的成就。从不足方面而言做如下分析:书法的品位与品质是辨析书法优劣的重要要素。观历代经典名作都具有品位高古、点画精雅、笔墨精良、性情与法度相生相合、机变而不失法理的大观气象。据此看,张先生的作品多表现出以性情意识而作书,笔墨线条及点画形态任笔流形或放荡不羁,点画形质与气韵支离散碎,不苟相合,有失完整到位,离经典和精雅相去甚远。古人作书或拙或巧,乃是在纯熟运用法度基础上的成熟流露,而非是故意作态,然张先生的作品看似千姿变化,实则是刻意摆布模仿制作巧拙或刻意制造放浪流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遗失了点画线条的质感内涵。列举几例如:第一幅厚、物”2字的长撇任笔流形显得怯弱虚尖。第三幅 杜甫:野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远水兼天, 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中的秋、兼、初、归”4个字,多存在笔路迷茫和设涨墨而误失点画以及归字左耳点画不成形等等茫然现象,另有些许字和点画表现出怪诞拼凑造作逐丑怪的心态,意图求新异实则落俗套便在所难免。总体认为,张先生于作品用功尤勤,用心亦良苦,无奈性情意, 识和造作意识(如第256三幅)超出了法度与经典这个书法本质的底线,书法品位与质感便大打了折扣。余以为:作丑作怪不等于求异创新,应用涨墨不等于可以遗失点画,前人的东西未必都是优良的更不可以为拿来拼凑, 就是传统的,今人之间互相模仿的流行现象看似是张扬了个性,实则是人人穿着遍地雷同的马路服,而非是作者的自我个性的本质,更不能窃以为是自我风格的成功表现。    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横向而观,当今书, 坛类似像张先生这样的作品面目可谓遍地皆是雷同的模样,甚至有些20来岁学书35年的也能抄袭出同样的面目来,若张先生自己写出这样一种面目倒也算是一种风格,而人人都是这样一种面目就非是自我风格可言了。余以为这种雷同的互相抄袭现象本身就是当今书法界的一个误区。若费神费力去互相模仿和抄袭这样的, 东西,还不如抄袭古典名作来的更实惠和获益更多。     

      吾在《中国学术书法体系导论》一书中曾经谈到:汉字书法的书写是由点画线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的,点画表现的是笔画的形态,线条表现的是笔画的质感,二者不可或缺。观钟、王、颜、欧、旭、素、米、赵等历代经典名作,莫不是通过精良的笔法以精雅的点画和高质量的线条共同构成其高妙的书法作品品相的。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使转指的是线条)。由此说,无论真书或行草,都离不开点画和线条这二个共同的要素,而且点画形态的奇妙变化和精到的表现是古人作品之所以耐品的重要看点。今人有的说书法是一门线条造型艺术,这种说法无疑是人为强加的一种对书法偏见的认识。因此说点画是否可以忽略不计”,其答案肯定是。关于书法的品位和品质概略而言:书法的品位,是指作品的品相是否高古高雅和高妙;书法的品质,是指作品的质量是否经典精到和耐品。与之相反对应的便是粗俗丑陋和低劣

 

    评析:宁夏书协主席郑歌平作品

      郑歌平先生的前四件作品基本属于创作作品,后三件作品基本属于参仿作品。综合来看,上面所发的郑先生的七件作品基本能够紧扣书法传统脉络,作品主体风格以唐法底蕴为主线兼及明清格调的吸收融合,作品面目具有取法高古和典雅脱俗的品相,总体看对书法传统主流的把握比较妥贴,其中1.2.4.7幅作品中的许多点画、线质和结体形态的表现有精彩可观之象。若从书法的成熟度和完整度方面度量,似还存有如下方面丞待完善的环节:一是,在单笔点画力求精到的同时,还需同步加强笔画与笔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的的自然贯畅。二是,在笔墨气息方面,对书法笔法和书法气韵的纵深探索和上溯汲取方面尚不甚深化,些许笔画还表现的比较直白和内涵浅显。三是,对传统的融会运用,还存在有战兢和刻意仿效的表现心态及表现手法,尚未进入自然成熟运用发挥的境界。四是,在书法的机变挥运方面,书法的变化手法还表现的比较怠慢和生涩。五是,个性思维和性情流露在作品中表现的有压抑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共性与自我个性风格的自然融会贯通和发挥。六是,些许笔画表现有明显的刻意设计和修饰制作的痕迹,压抑了书法点画及线条原生态笔墨质感的自然高古流露。              非常赞同张明君先生关于办好《书协主席书法作品大家评》这个书法批评栏目的思考和想法。 由于这个栏目批评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批评栏目的难度、深度和学术尺度必然存在一个定位把握的问题,那就是要尽可能公允的把书法界高层人士放在书法历史的天平上来度量其优劣长短。在书法批评面前,吾与明君先生亦只是尽其心和力其事,力求公允的直抒管窥孔见,以尽抛砖引玉之责。期望和热烈欢迎广大书友发表更多精彩的点评,以便更加客观公正的还原书协主席们这些书法界高层人士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寸长尺短之本来面目,以慰书坛。叩首! 

    谢谢各位书友支持鼓励和共同参与,同时愿我等从书协主席们的作品中汲其精华,取长补短,警戒同弊,共同获益。   

    评析:青海省书协主席孟世强作品  

    品读孟世强先生的书法作品,其结字、用笔、用墨和情趣得入汉字书法原理,在韵、法、意、形的把握运用方面多有良好的表现,作品的笔墨技法、功力及传统共性与自我个性相交融的书法辩证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作品品相表现的比较成熟顺畅和自然可观。若从作品的品位和质感方面度量尚有值得商榷的方面:一是,孟先生的作品多侧重于书法的形意线条表现,疏于点画形态和点画笔法技法的锤炼,致使些许部位有失于点画精到和笔法使唤的严谨清晰和准确到位,如第一幅  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诗中的字的草法、字的捺笔、字的(袁)部、字等部位(其他几幅行草亦有类似现象),表现的时有草率匆匆不暇任笔流形交代不清或点画用笔不到位之嫌。二是,上面的几幅行草作品的笔速普遍偏于滑快,时露笔浮墨漂留不住笔之嫌。三是,点画用笔方面的笔法变化(结体变化优于点画变化)比较单调和运笔手法程式化,致使作品有嫌俗滑,乏有经典的质感品位。四是,就其最后一幅隶书作品而言,隶意形态尚有可观,然其隶书笔画皆由单一线条形态堆砌排列而成,乏有隶书方圆交替笔法变幻的内涵表现。由于以上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耐品度和作品质感高古品位的艺境表现。         

     优秀书法作品需具备:具有扎实深厚的适应书体衍变脉络的笔墨调控能力,具有通会对书法传统与创意相融合的辩证审美的高品位境界把握,具有神完势足美妙神态的点画线条质感,具有清晰准确精到自然质朴的点画表现形态,具有入法入理自然天成的书卷气息或金石气息,具有丰富机变力避雷同的整体辩证组合意识,具有通篇抑仰错落和气韵贯畅的随机自然调控及梳理能力,具有传统共性与自我个性相得益彰的高品位风格面目,具有字里行间流露出典雅质朴的高古人文气质,具有养眼养神养心和与心灵共振的吸引魅力,具有力求与古人品位相匹敌的近乎成熟和完整且具个性特质的化境品位........”等方面的综合要素。           

 

栏目小结:

按照本栏目的进程安排,《书协主席书法作品评析》到此暂告一段落。吾应版主和主持人安排为前面的评析做个小结,在此说如下几句:

       通过历时近半年对三十余位书协主席作品的观摩与评析,感触颇深。脱开书协主席这个权位不说,仅就书法论书法而言,总体认为是以书高而名重者居多,以位高而书弱者亦有之

       总体认为,大多数书协主席的作品反映了当代中国书法的先进水平,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其中:一类是,坚守传统,笔笔中规中矩,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和高超的临摹仿效之功;二类是:传统功力深厚,书法学识丰富,具有化古为我、故为我用、推陈出新,堪与古人境界品位相相向的品位特质;三类是,具有宽博的书法学识和扎实的传统基础及独立的个性思维,勇于探新求异,具有构建别样书法新风、新貌的求索精神;四类是,学识宽博,思维活跃,勇于摆脱传统束缚,另辟崎径的探险勇士;五类是,博尚众美,汲古纳今,互相参仿摹效的集众美者。当然,亦有入传统不深,技法功力尚浅浮的随意书写的熟练写字者;亦有以玄虚深奥追怪求异为善能者等等。

       通过赏读书协主席们的作品,特别想说的一点感想是:书法首先是一门严谨的文字学,包括:文字原理、文字认知、文字美学等方面的基本要素;进而是,文字书写,文字技法,文字美化,文字意境的人工书法化的表现与表达;再进而是,通过对历史优秀经典书法技法品位和境界的提炼和整合,逐渐形成鉴识历史高品位、高境界的书法风格和流派;再往前走便是,踩在历史经典的肩头上进而追根溯源拓展视野,举一反三,化古为我,古今一统,深入探索优秀历史传统共性与自我优秀个性素养相结合的时代契合点,最终实现自我作品与书法原理渊源相统一,与历史经典同干而分条,创作出堪与历史经典相媲美或推动书法历史传承进步与发展的时代优秀作品。主席们的许多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了这一传承有序进步发展的主流方向,为当代中国书坛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的宝贵财富。

       协主席们的作品虽水平各有差异,风格不尽相同,但大多印证和折射了当代书法人致力于书法传承进步与发展的奋斗历程;主评者们的评析,虽见解能力有局限和高低,评析或有正误,但努力表现了力求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和与人为善的书法学术态度。

       用一句话概述就是:评析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话实说;受评者艺高任重,瑕不掩瑜,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