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人写书法都用宣纸吗?富人和穷人用的有分别吗?

 余闲书屋 2017-07-04

古代人写书法都用宣纸吗?富人和穷人用的有分别吗?

5个回答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练习毛笔书法,除了毛笔选择要讲究外,纸和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小觑。

根据个人几年来积累的经验,说几点建议给正在用功练习书法的朋友们。

相对来说,纸张的选择是最令人头疼的,各种纸张千差万别。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纸张的选择,可以用宣纸,但一定不要用生宣。

练习毛笔书法要用生宣的出处我不知道在哪里,生宣在书法临摹和创作中运用很少。生宣的出现是在明清以后的事情,古人所用大多都是熟宣,纸张作过精细的处理,所以我们看宋以前的作品,基本上看不出渗化的痕迹。

唐 孙过庭《书谱》
米芾 《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 行草书。纸本。纵31.4厘米 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用生宣写字我们所见的比较少,多是画家常用在生宣上题款,有特殊的效果,但难以把握。而且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理应是有简单到容易,而不是反过来。对于生宣,即使对于很多很熟练的书法朋友们而言,要驾驭好也是不容易的,可以说难度非常非常大。(如果一定要用生宣写的话,我只能说用红星加好墨吧,只是极奢侈,没几个人能吃得消。)

学习书法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慢而到快,逐渐提高书写质量和速度。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是有一定的动作和形状,这就要求我们慢下来一点点用心用手用毛笔去感受,起笔是怎样一个形状,应该怎样落笔,中段又是怎样一个形状,是粗还是细,收笔又是怎样的等等,需要时间来观察,书写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是说书写过程根本停不下来,无暇顾及点画的用笔和线形,这样的书写对于初学者来说完全无用。通常我们认真的临摹一个字需要一到两分钟,在生宣上书写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所以用生宣练习书法,有违常理。这是必须要纠正的。

书法的练习可以用宣纸,这倒是事实。但我们用的多半是半生熟的宣纸,既不太熟又不太生,有一定的渗化效果,然而行笔速度又可以基本控制。最常用的是豆腐宣,好用不贵,四尺整的一刀价格一般在200到300,就能买到很好用的。事实上美院很多书法专业的学生也经常用。

在杭州买宣纸很方便,一般的卖家在你买纸之前会撕下来一小块来让你试试,如果渗化太严重,那就不用考虑了。如果觉得写起来舒服符合你的要求,这样再买心里也就有底了。而且适合练习用或者一般创作用的纸,在300元左右就能买到。

那么,什么纸张最适合初学者呢?性价比最高的是富阳产的毛边纸,或者元书纸。毛边纸的价格在15元一刀(只有70张 ),或者20多一刀(100张),元书纸的价格大概在150一刀。元书纸里面也有渗化很严重的,相对而言手工毛边的性能比较稳定,对墨也不挑剔。

毛边纸
这个纸张偏熟一点以上为我的导师 韩天雍老师课堂示范
元书纸 白砥老师课堂师范

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墨?这个问题和练习者用的纸张紧密相关。如果是毛边纸,那一般的北京墨汁,一得阁,曹素功都没问题。如果是元书纸,那就得一得阁或者相同品质的好墨比如红星或者新出的仓佩室,好墨配好纸。差的墨是写不了元书纸或者豆腐宣的。纸的密度和墨的浓度关系很大。墨的价格20到30左右都有,好买,各地差别都不大。

再放几张我的习作吧:

临摹《颜勤礼碑》 毛边纸+一得阁 有宣纸的效果,书写很顺畅。
临摹 颜真卿《多宝塔》普通宣纸(半生熟)+一得阁 书写感觉舒服,通畅。
临摹 怀素《小草千字文》手工毛边(好的)+一得阁 书写亦无碍。
创作 《论语》选录 一般宣纸+一得阁
创作 《论语》选录 粉彩+一得阁

古代人写字不用宣纸。富人用的是麻黄纸。穷人用的是芭蕉叶(开玩笑)

纸在古代是奢侈品。不像现在这样簾价。而要想写出精美的,如古人一般的书法作品,你就该把宣纸扔垃圾桶里。宣纸是最最最不宜于书写的。你不信的话,看看中书协的那帮傻鸟写的字,便知分晓。

古人写字,一般行书在一二公分左右。楷书大的三公分左右。小的蝇头小楷,眼神不好的看都看不清。若用现在的生宣去,笔一落纸,洇的一片狼藉。还写什么?


今天才晓得!原来书法不仅仅是用宣纸啊!

“宣纸走笔搁一半,静等圣贤泼墨还。”中国古代名纸,为今人所熟悉的,似乎只剩下宣纸。

但除了宣纸,你还知道中国哪些名纸?

即便从蔡伦发明造纸术算起,纸品何其丰富,写字用麻纸、画画有宣纸、抄经用磁青纸、封书皮找洒金纸、护叶(书皮)用蜡笺纸、作诗有薛涛笺……几乎囊括所有的需求。仅从原料来分,传统手工纸就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宣纸五大类,细细数来,更是有几百种之多。它们或许惊鸿一瞥,或许光耀至今,或名扬一时,或低调一生,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泛黄的碎片上,去看看它们的故事。

最古:灞桥纸

1957年5月8日,西安市东郊灞桥砖瓦厂,发现一座墓地,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一种米黄色麻类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它从铜镜上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它是“植物纤维纸”。因为发现于灞桥,得名“灞桥纸”。

看似不起眼的发现,却引起业内巨大反响,因为这古墓不晚于汉武帝时代。如此推算,灞桥纸比起蔡伦造纸整整早了两百余年,也就是说,它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世界上最早的纸。

虽然考古发现的灞桥纸平整、柔软,呈薄片状,也有一定强度,但上面并没有字迹,又用来包裹随葬铜镜。可以推断在哪个时代,纸张还没有什么地位,竹简和丝帛仍是主要书写工具。

延伸:仅有的几片灞桥纸至今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可前往细品。

最红:薛涛笺

薛涛笺顾名思义,是薛涛制作的名笺纸。产生于唐代,又名“浣花笺”、“松花笺”、“减样笺”。李商隐有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可见其地位之高。

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一度沦落风尘的薛涛,脱籍后客居成都,遇见最后一位情人元稹,可惜这位才子多情更无情,离开前留下一句“等我”便再没回来。与文人墨客纠缠半生的薛涛,厌倦了情场,把一腔热情都投入到笺纸制作上。她未曾料到,这个风雅举动竟成就了名动天下的“薛涛笺”。红色小笺名后,薛涛雇工匠办起了造纸作坊,这大概算中国第一个从事造纸的女人吧。

延伸:薛涛墓碑为“西川女校书薛洪度墓”。此墓至今犹在,位于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叹其才情者可前往一拜。

最贵:澄心堂

澄心堂纸是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其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长者可达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

之所以出现这么好的纸,是最风雅的君王南唐皇帝李煜嫌当时盛名的蜀笺不能长期保存。为了做出心中的制品,他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高手,云集京城,开设纸坊。为造好纸,他每天到殿内观察,甚至脱掉黄袍穿上纸工衣服,同他们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以求改进……

帝王出手,自然不凡,制成的纸立刻成为宣纸中的珍品。因为制成于澄心堂大殿,故得名澄心堂纸。作为御用品,澄心堂纸一直未曾面世。直到南唐灭亡,宫中物品全搬到宋朝宫中,赵匡胤并不喜欢这种纸,才得以流传出来。

尽管澄心堂纸得以面世,惊艳四方,毕竟数量稀少,千金难求。北宋扬州太守刘敞曾有幸在任上时得到百张澄心堂纸,他兴奋异常,写诗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并送给好友欧阳修10张,大文豪欧阳修连连惊叹:“君从何处觅此纸,纯坚莹腻有百枚。”他虽然只有10张,还是送了两张给梅尧臣,梅尧臣也叹道:“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可以想见,澄心堂纸珍贵到何种程度。难怪到了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纸也感慨“此纸不敢书”。

延伸:李煜不算寂寞,800年后另一个风雅帝王乾隆甚爱澄心堂纸,花了好大一番功夫才仿制成功。

最虔:磁青纸

磁青纸又称瓷青纸,明代宣德年间所产,用靛蓝染成,因色泽新鲜时与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磁青纸其加工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可谓稀珍,且它作为抄写经书专用,至今考古发现的众多经书皆抄在磁青纸上。

磁青纸的出现,与佛教的写经需求有关。磁青纸的颜色深蓝,有种静谧、意象深远的特质,最适合用于书写内容深奥、哲理性强的经典,可彰显经典的庄严肃穆。古代写经纸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黑墨书写在白色、米黄色或黄色的写经纸上,如敦煌写经纸、硬黄纸及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笺。另一种是以金银泥书写,纸张为深蓝或黑色,大都是磁青纸及明宣德贡笺羊脑笺(磁青纸升级版)。

明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磁青纸一张就值一钱银子,当时一钱银子可买2瓶烧酒,或10斤白面,这个价格,毫无疑问是当时最贵的纸了,是只有王侯公卿、富商巨贾、文人名士才用得起的“顶级”写经纸。

延伸:磁青纸也是中国古代最贵的写经纸。

最馋:玉扣纸

玉扣纸是清代名纸,“玉”称其洁白光润,土纸中上品;“扣”为昔时计量,一扣为100张。产于福建,全用嫩竹制造,所以纸张洁白如玉,且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福建长汀因绝佳水质,所产玉扣纸最负盛名。

广州、兴宁、梅县等地用玉扣纸包裹鸡肉制作了一道名菜“纸包鸡”。精选农家散养三黄鸡,将切好件的鸡肉用秘制酱料腌制后,以玉扣纸逐件包裹,再以花生油入锅浸炸而成。食用时打开,香味才释放出来,芬芳扑鼻。这算是中国饮食历史上第一次用纸来烹饪吧。

古代的玉扣纸制作是有季节性的。春季出笋,待竹笋直指苍穹并开出竹枝时,才是砍伐嫩竹最好季节。将嫩竹砍下后,乘青削去青皮和骨,剩下“白肉”沉入湖塘。沉竹下塘时一层竹撒一层石灰,撒第二层石灰时,放水至第一层,逐层堆放逐层撒石灰逐层放水。浸泡40至60天后,洗去竹上的石灰,再剥去较老的、较硬的部分。然后用泉水浸泡,每日换水,连续10天,最后在浸泡60天,泡至稀烂,起湖,挑进纸寮榨干,用赤脚踩烂。放入槽篁用水稀释,直到纤维呈淡黄色,才可做纸。如此这般,可见艰难。

延伸:玉扣纸也是以前的富贵人家用的手纸,可谓进出两相宜。

显然,很多穷人家里是承受不了大量使用宣纸的开支的。

那么古代的穷秀才怎么练字呢?

答案是蘸水,找一块平整的石头,或者是方砖。这里有个例子,当代知名书法家管俊小时候就是用青砖练毛笔字的。

再穷苦的如果连毛笔都消耗不起呢?找一根树枝,淘一点河沙,要细颗粒的,铺匀了开始练字。这里的例子在《说岳全传》里面讲过,岳飞小时候据说就是这么练字的。岳飞到底有没有这么练过不清楚,但是肯定有人这么干过。

只有等到书法小成,穷孩子为了补贴家用去帮大户人家抄书,或者代写书信,才开始用纸张,这是可以推测出来的。古人求学之艰难,不是今人可以想象的。

——

前面好像跑题了,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有写在纸上的,也有写在石头上的,写在绢上的……


自有宣纸时都用了。有分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