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 ‖ 极简葡萄栽培史

 RK588 2017-07-04

这是 文物背后 介绍的第 95 件文物


北宋 琉璃葡萄

1969年静志寺塔地宫出土,定州市博物馆藏


葡萄是常见的夏日水果。今天介绍的这串如此逼真的琉璃葡萄,出土于北宋的静志寺塔地宫。葡萄粒大小不一,为圆形、椭圆形,腹壁极薄,是一粒一粒吹制而成的。琉璃的质地并不很纯,深色的表面上有很多浅色斑点,但这些缺陷使这串琉璃葡萄看起来更像真正的葡萄了。


琉璃葡萄细部


琉璃器的发展史,在之前的蜻蜓眼李静训墓玻璃瓶乾隆发廊瓶三篇文章里,已经有简略的介绍(戳蓝字复习)。今天,借着这件文物,用一篇推送再简略地介绍下葡萄在中国的栽培史。



关于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看法有很大分歧,有的认为在高加索以南地区,有的认为在地中海沿岸以及小亚细亚一带。但国内外学者都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不是最早栽培葡萄的国家。


中国的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都显示,中原人民最早栽种葡萄是在西汉时期《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当地居民“认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史料中的蒲陶就是汉代人对葡萄的称呼。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图自网络)


古代中国人很快将这种新奇的植物引种到了中原。《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曾在“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可能是将葡萄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在引进葡萄的同时,汉武帝还招来了酿造葡萄酒的匠人。葡萄和葡萄酒的引进,是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技术的例子之一。


而历史上最喜欢吃葡萄的皇帝,非魏文帝曹丕莫属。曹丕经常当着群臣的赞美葡萄:“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陶。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腻,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在曹丕眼中,葡萄酸甜可口、清凉解暑,没有比它更好的水果了。


曹丕爱葡萄是爱到骨子里的,还说过这样的话:“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石蜜是中国古代对蔗糖的一种称呼。曹丕没有吃过荔枝和龙眼,想当然地认为葡萄和蔗糖是世界上最甜的东西,荔枝和龙眼甜?怎么能甜过西域的葡萄呢!


《历代帝王图》中的曹丕画像,看了他爱吃葡萄的事迹,有没有觉得这位帝王瞬间接地气了呢?


然而,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的葡萄种植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缓慢(曹丕可以随便吃葡萄,因为人家是皇帝……)北魏时,宫人们如果得到赏赐的葡萄,那真是“转响亲戚,以为奇珍,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 ,首先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主子赐给我葡萄啦!再把葡萄送到亲戚朋友家欣赏一遍,之后才敢开吃。


唐代初期,情况依然如此。《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设宴群臣,宴席上,侍中陈叔达得到了葡萄,但迟迟不吃,高祖很奇怪,便问陈叔达是怎么回事。陈叔达说:“臣母病渴,求不能致,愿归奉之。”我母亲生病了,想吃葡萄吃不到,我想把葡萄带回家给她吃。高祖被陈叔达的孝心感动,又赐给他一些葡萄。陈叔达身为高官,母亲患病想吃点葡萄都难以得到,葡萄在那时的普及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改观。公元640 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平定了高昌,排除了阻碍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高昌种植优质葡萄,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被中原人知晓。高昌匠人们来到中原,带来了先进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极大地造福了中原人(chi)民(huo)。


高昌的大致位置(《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唐五代卷》),这个地区现在也是优质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


而高昌种植的葡萄品种,名为马乳葡萄,也就是今天“马奶子”葡萄的祖先。唐朝把高昌的马乳葡萄引入长安后,增加了内陆葡萄的种植,葡萄酒酿造也有了很大发展。唐朝有名的诗人,如李白、王翰等,都有咏葡萄和咏葡萄酒的诗篇,最为我们熟知的应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句了。


当时的铜镜上也出现了葡萄的身影,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唐代海兽葡萄纹镜


宋代,葡萄继续流行。当时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是今山西太原地区。此地因气候干燥,所产的葡萄特别甜,是酿造优质葡萄酒的原料。而在传统的葡萄产区——西北地区,葡萄依然广泛种植。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指出:“葡萄,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东及近汴州郡皆有之。……有圆如珠者,有长似马乳者,有无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酿酒。”


葡萄的品种逐渐增多,除了前文提到的马乳葡萄外,还出现了水晶葡萄、龙眼葡萄等新品种,葡萄的栽种也遍及大江南北。南宋陈世崇《随隐漫录》记载:“杭城外北新桥某翁,枕流居焉。门有葡萄七架。”南宋施宿《嘉泰会稽志》记载:“葡萄盛于西北,会稽(今浙江绍兴)有浆水、马脑二种,味亦佳。”


元代,蒙古人喜好喝酒,葡萄酒是当时极为流行的饮料。为了给酿酒提供充足的原料,葡萄种植业继续发展。当时的农书《农桑辑要》中已经有了对葡萄栽培的指导。


明清时期,西方的葡萄种植法传入中国,极大地提高了葡萄的产量。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曾试验用西洋法种植葡萄,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徐光启估算产量道:“(按西法栽葡萄)则七、八尺地便是一株,一株上便可生子数斗。每一亩可收百担”,产量相当高。


葡萄,以其晶莹剔透的外表和酸甜可口的口感而获得人们的广泛喜爱。而它在中国的栽培史也是源远流长。不知您今后在吃葡萄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这篇推送,并打开看一看呢?



参考文献:

苏振兴. 古代中西葡萄、葡萄酒考略[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1):128-134.

刘振亚, 刘璞玉. 我国古代葡萄的名称来源与内涵初议[J]. 古今农业, 1991(3):82-87.

王庆余. 论明末西法栽葡萄[J]. 中国农史, 1983(3):89-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