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西水门和东水门城外的江水都是从西往东流的,却取了一组相对的名字。 民间有“面南背北、左东右西'的说法,西水对东水,恰好龙凤之俦,天成一对。 在明初戴鼎筑城时期,城门正名为西水门。相传,西水门曾更名为福兴门和复兴门。从字面上看,都含有当局者对时代的美好期许。 在宋代的时候,西水门地位很重要,主要起到军事上的防守作用。结果在元军攻打重庆的时候,被大炮(回回炮)轰垮了一大截。戴鼎重新筑的时候汲取了教训,就把这个城墙筑得更加地牢固,大炮一般轰不垮。但却变成了闭门。
虽然是一座闭门,但是在明清的时候,那片区域的商业价值仍不减当年。 在那个地方,各种各样的码头也有三四个,比如说贺家码头、当归码头。而且重庆有一个关庙也在那个地方(重庆城有两处关庙,都位于城中心。一处在出奇门,一处在西水门)。
朝天门与千厮门相距七八百米,西水门居于二者之间,其中有六七百米相对平坦,相对笔直,在重庆7.7公里长的城墙中可谓绝无仅有,在当年的重庆城中也难以找到这样的街道。 因为重庆城平顺的地方不多,所以西水门的平顺笔直就被充分利用起来——溜跑马。 于是有民谣传唱到:西水门,溜跑马,快步如云。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巴县知县孔毓忠将巴县城区(今渝中区境内)改编为二十九坊十五厢,西水门城内划为西水坊,城门外沿江地带编为西水厢。孔大老爷以为:古城十七门都应纳入坊厢编制,地处渝水之滨,地邻朝天门,跑马溜溜的西水门,终究不应该被埋名。
尽管曾经耀眼过,但是,1931年修嘉陵码头的时候拆城墙拆城门,西水门的城楼可能就是在二十年代拆城墙的时候拆了。不仅没有了踪影,连个地名也没有留下,比翠微门、人和门、凤凰门都惨。 前几年朝天门修来福士广场,就从江滨路挖地基,结果就挖到了城墙。
隐遁入历史尘埃中的西水门,已经遗世独立。沧桑岁月,缱倦云舒,如今已少有人知道西水门和它载入史卷的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