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丁口论第八章之一上善若水

 感通天下 2017-07-05

    善是人的品德、智慧和能力的真实体现,美好境界。上善就是最真实最美好的状态、境界和体现。上善就是老子心目中圣人的形象。

    第二章谈到善与不善是相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的,因为有不善的存在就显得善的可贵和崇高。

    第七章谈到圣人总是后其身外其身、无私心而成其私,成为世人的榜样,获得人们的爱护、拥护、赞美学习。这一章又谈到圣人是上善的化身,就如同水是上善的化身一样。

    也许有人看不到、发现不了圣人的形象,却都见过水、用过水、玩味过水。然而如老子一样熟悉水德的人实在很少。他深入观察、反复玩味、从各个方面将圣人与水的品德进行比较,说水与圣人都是道的化身。

    第一,水利万物。万物得水而生机勃勃。圣人利万民,愿作万民的公仆,为万民谋利益,给万民以实惠。圣人也爱万物,不希望生命世界的金字塔倒坍、破坏、不希望狼与羊中的任何一方从地球上消失。

    第二,水不与万物争高低,却能够滋润万物。能够顺动物的毛细管流遍全身,能够顺植物的毛细管滋养每一个细胞。圣人如禹和人民领袖就是这样,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活在历史天空中。圣人将人民顶在头上,人民将他们敬若神明。

    第三,水处众人之所恶。意思是说,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通常人们追求真善美健,追求高大上,追求功德言业,似乎与水的方向相反。而圣人,甘心如水一样,处于低下的地位,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一心为众人谋利益、为众人服务,如雷锋一样,以苦为乐。最后反倒成了追求真善美健和功德言业的代表人物和榜样。

    第四,水能居善地,圣人也能居卑下的地位,有居卑下而自如自得其乐的心态,也就是有与民同乐的境界。特别是与工农大众同乐同处同甘共苦的境界。

    第五,水善成深渊,圣人心善如宁静博大深遂的海渊一样。

    第六,水利万物,如仁爱万物一样,圣人与人交往,总是充满着仁爱之心。那怕是对待放下武器的敌人和罪犯,也充满人道情怀。

    第七,水不改顺势就下之志,人们都相信。圣人也能够始终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人们都信得过。

    第八,水所到之处,万物茂盛。圣人所治国家,百业兴旺、人民安宁、繁荣昌盛。

    第九,水无所不到,无坚不摧,无所不能。圣人作事也总会达到最善于最熟练的美妙境界。

    第十,水在四时之中,因时变化。特别灵活。圣人也最能顺应四时和历史潮流,顺应民心。

    在老子心目中,水和圣人的形象都无限接近道,是道的化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