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子殇:致那些未能成鱼的 | 专栏

 圆角望 2017-07-05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人,

能感受一条鱼的疼痛,

内心有大悲悯,

万物有心。

鱼子好吃,却不忍吃。吃了鱼子,江河里会少很多鱼。  


鳝鱼子是鱼子中的熊孩子,子粒比一般鱼子要大,色泽金黄。清代徐谦《物犹如此》里记叙,学士周豫爱吃鳝鱼,清炖时,见鳝鱼身体弓起向上而不倒,这条母鳝为护腹中鱼子,情愿将自己的头和尾浸入沸汤中,护子而亡。  


一个人,能感受一条鱼的疼痛,内心有大悲悯,万物有心。  


乌鱼护子,我在一条浅浅的水泽边见过。一团黑乎乎的小蝌蚪状的乌鱼子浮游水面,一公一母两条乌鱼在旁保护,缓缓移动的鱼子遇到其它鱼的骚扰,被冲散的队形很快又恢复团状。成年乌鱼或盘桓水面,或沉入子群下面,这一对乌鱼父母担心小鱼子被天敌吃掉,游前游后呵护自己的鱼子宝宝。


有些事情匪夷所思。屋后的一块洼地在一次暴雨之后变成水塘,不久水里有了鱼。可是从来没有人往水塘里撒过鱼苗,那地方离河流和其它鱼塘也远,为什么水塘活生生有了鱼?  


有人去请教渔业专家。专家说,泥土里本来就藏着许多东西,沙尘暴里也有鱼子。一粒鱼子,不管被埋多深,裸露地表多少年,它们在等待,一旦机会来了,有了水,就会孕育出新的生命。 



不投一鱼一苗,如何让池塘中有野生的大鱼?  


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养鱼经》中说:“三尺大鲤,非近江湖,仓促难求。若养小鱼,积年不大。欲令生大鱼法,要须截取薮泽陂湖饶大鱼处,近水际土沙十数载,以布池底。二年之内,即生大鱼。盖由土中先有大鱼子,得水即生也。” 


按照范蠡的意思,取湖沟港汊靠近水边的淤泥,铺垫在池底。两年之内,就会养出大鱼。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土中本来就含有生成大鱼的鱼子。  



母鱼已死,子能焉活?清初诗人施愚山说得颇有意味:将鱼子轻轻地拿出,勿损坏,勿著盐,分摊在稻草把的上面,等水迹稍微干一些,浅浅地埋藏在水边的沙泥下,以免别的鱼来吞吃,自然都可以活命了,但是埋藏的地方,切不可离水的。倘若在冬冷春寒的时间,用干燥的泥块捣成粉,将鱼子拌裹了、晒暖了,好好收藏起来,积到阴历四月十五以后,撒放在河滩的水草中间,没有不活的。其余月份,随时可以放,更方便。


总有一些鱼子被吃掉,一些鱼子被保留,这是物竞天择,也是一条鱼,生存繁洐过程中需要经历的考验。

 

鱼子,附袅袅水草之上。可以想象,一条细小的鱼,细若针尖,在水中缓缓地摆动,挣脱掉那一团卵衣,便款款地游向水的深处去了。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鱼子,最终变成一条鱼。  


鱼子不死。



 文学照亮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