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丁口论第二十九章之三夫物或行或随

 感通天下 2017-07-05

    这一节我们先来考察为字。因为这个字在道德经中太重要了。简体为字,有人说是上下都出一点力的意思。也就是说官与民同出力,官与兵同出力,干与群同出力,任何社会群体和组织要干成事,都必须所有人同心协力共同干才行,都必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奋斗才行。

    繁体为字,上面是一个爪子,下面是一个大象的形状。合起来的意思可以有三种意象。第一,是那些驯化野象的英雄,用自己的爪抓住了大象的耳朵,骑到了大象庞大的身躯上,这些人是远古时代的英雄,他们有力气有智慧有驯化野象役使作战的大本领。然而他们又是那样从容不迫,自然而然,毫无惧色。众人都特别羡慕。第二,是那些古代的工匠,将泥巴用手塑成各种形象,也会塑出活生生的大象。这些人是能工巧匠,塑什么象什么。第三,人用自己的手,在劳动中将自己铸造成学习的榜样,就象那些驯化野象的英雄,就象那些雕刻塑造的专家。所有这些意思就是为,而且是大有作为。然而这些为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能力,并不是一时冲动取得的成就,想一下那些驯化野象的人,一定是经过千百年与大象接触,先从救助大象开始才逐渐形成了驯化大象役使大象的本领。想一下那些能工巧匠,那一个是用暴力和强力可以完成雕刻的艺术品的,都是长年累月学习训练的成就。都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功夫造就的。那些在劳动中在人生斗争中想成为优秀人才的,也不是任何强力和暴力可以作到的。一定是各方面都特别优秀能够团结众人一起奋斗的人。

    由此可见,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人生不要奋斗不要作事,而是要象驯化野象的人一样大有作为,象雕刻专家一样大有作为,然而却不能用强力用暴力。

    老子在第二十九章开始说,他看见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那些人,一个个都是不得已,都是临时被推上历史潮流的浪尖,因为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智慧和能力,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和才能,所以一个个只好用强力用暴力,一个个只好执而失之,为而败之。也许他们的初心是美好的,他们的结果却不妙。

    那么如何为才算是老子说的无为呢?老子举出了圣人的榜样。说圣人如黄帝如大禹治水,都是自然而然的为,是顺势而为,顺民心而为才获得大成功的。

    究竟老子主张如何作到无为呢?本章最后老子讲,无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也就是说各种人物和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有的前行有的随后,有的缓觑有的急吹,有的强壮有的虚弱,有的稳重有的恍惚。都必须顺其性而施为,才会成功才会有效果。而不能一刀切,不能一风吹,不能强行暴行,不然的话,就成了必然失败的有为有执。

   老子最后提出的三去,第一去甚,不要走极端,第二去奢,不要过于奢望和奢求,第三去泰,不要有太过的想法和行为。合度就是无为哲学,过度就是有为哲学。有为哲学必然失败。这才是老子的真实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