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重读第三章为无为的方针政策

 感通天下 2017-07-05
          第二章先阐明了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美因有丑,有善因有恶。接着举例说明有无、难以、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也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种对立统一的事物状态的两端,圣人如何选择自己所处的位置呢?于是老子回答:圣人处无。处无是一种代表性的说法。包括在美丑之间,意识到自己处于丑陋的位置,知丑才可以向美。在善恶之间,意识到自己常常也会有恶念与恶行发生,才可能严以律己,时刻向善。包括处无以生有,处难以求易,处短以求长,处下以求高,处声以求音,处后以求前。引申一下,就是将自己始终置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普通老百姓的位置,才能够不断进步,才可以当好官,为人民立功。
      第三章具体提出治理社会实行的三种政策原则。都是从圣人处无中顺势提出来的。
      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人有贤愚之分,有人似乎头脑好使一些,有人力气大一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都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崇尚的。鼓励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学习,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如果只是提倡崇尚某些方面的尖子人物,人们就会丧失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状态,刻意向尖子、向贤者看齐,到处都成了邯郸学步的状态,争着成为某方面的贤者,这社会就畸形了,扭曲了,单一了,缺乏多样性和生机了。当然你有某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顺势发展也是很好的。天地给蚂蚁和大象、给小草和大树同样提供了生机。社会也应该给每个人提供同样的生存天地。进入自然竞争状态而不是人为恶性竞争状态。
      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衣食的最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有了更多的时间创造出各种手工产品,越来越新奇,越来越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欲望。老子所在的战国时代,铁器大行,手工业发达,社会上层富裕的人们,产生了追求难得之货的愿望和行动,蔚然成风,引起社会中下层没钱的人们也想获得珍宝,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在社会风气的诱惑下,许多人买不来就抢劫就偷盗。老子认为这是统治阶层提倡与作榜样的结果,是将各种新奇玩艺与珍宝的作用看得太重了,吹嘘得过度了,吹得比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重要了,才扰乱了人心,才导致社会上许多人走上了偷盗的邪路。如果为政者不特别提倡作榜样,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也会形成如原始森林一样的生态系统,不会产生社会大混乱与大折腾。
      第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有些满足人们某些欲望的事物,因为各种原因,就不要在社会上在大众中玄耀,还是以深藏不露为好,加强社会管理和道德教育为好。如果到处高调玄耀,就如同娼妓站街拉客、如同戏台下大摆赌博桌子,如同给毒品作广告一样。诱惑许多人上当受骗,倾家荡产。
      这三条都是从圣人处无的总原则出发提出来的治理社会的一些原则性作法。可以避免一些恶性竞争,给社会和平发展正常竞争提供良好空间和机会。老子认为这就是圣人之治。可以使民众有衣食无忧、健康快乐的生活。而没有投机取巧之心和非分欲求。整个社会风气正了,一些智者想投机取巧也不敢有所作为了。因为社会上的法律道德不允许不提倡。
      老子认为,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策和方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