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了这些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阿离777 2017-07-05

知道了这些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提到父亲教育他这个道理:

看见那只鸟了吗?那是一只短雉转鸣鸟,但是在德国它被叫作halzenfugel,在中国他被叫作Chung Ling,即便你知道它所有的名字,你依然对这只鸟一无所知。你只是对人有一点理解罢了:你知道人们怎么叫这只鸟。现在你看,这只短雉转鸣鸟在歌唱,在教导幼鸟学习飞行,它在夏天横跨整个国家横渡上万英里,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对很多概念,我们只是知道它,并非深刻地理解它,当然也没法运用它。就像好多人在说“成长”的时候,其实“成长”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一个在成长的人,而事实上是否真的在成长,那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对概念认识不清楚,那么运用起来就很难,例如“成长”,如果对其认识不清楚,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行动,也不知道该朝什么方向行动,结果就很可能成不了,也长不大。

人若不知道成长是什么样的状态,甚至只是隐约觉得感觉还不错,那就麻烦了,因为人很可能把“因动物性欲望而产生的美好感觉”也当做成长,并且持之以恒地“成长”,那将是一场“灾难”吧,比如,拉着别人一块“成长”。

什么叫成长?

名相有其主观性,就是说每个人对概念的认识不同,有的认识模糊,有的认识清晰;有的认识具体,有的认识抽象;甚至有的认识有害,有的认识有益。有益、具体和清晰,是定义概念的三个原则。

按照这三个原则,成长可以这样定义:

成长是“认清自己——做出选择——采取行动”的循环过程。

具体解释一下:

为什么是认清“自己”?

每发生一个热点的时候,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了、李冰冰找到男朋友了、王宝强遇到家庭不幸了等等,我们就会发现自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评论信息,这些信息有一个特点,叫”认清别人”。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很容易就认清了别人,作为一个看客,他人被我们看地透透的。似乎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是透明的,“天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但当轮到认清自己的时候,就犯难了。

能不能通过认清他人的方式来认清自己?也就是说成长的第一步,改为解构他人?引用武志红曾说过一段话解释这个问题:

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肉体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你的大脑、神经、躯体乃至内脏都在颤动,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时刻,你重新体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但同时,你也彻底明白,你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你已是一个强有力的成人,你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了。于是,好的改变自然发生了。

如果你也同意武志红的这个说法,那么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成长,就想小树苗的成长,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在改变,改变是成长的自然状态。那么通过剖析他人是否可以有这种“躯体在颤动”的感觉呢?如果没有,我们既没有理解他人,更没有理解自己,结果就是没有改变,就没有成长。改变发生在心上,而非大脑里。

于是,剖析他人和成长自己有几毛钱的关系呢?相反,对自己越是清晰地认识,对别人也就越了解,如同成长的路你已经混熟了,作为过来人,你完全可以给那个还在路上迷茫的人说:“嘿,伙计,转错弯了。”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之所以能懂得别人的故事,首先是因为他懂得了自己,他一直在无情地分析自己。

因为,成长是剖析自己,而非解构他人。

认清自己的什么?

光说认清自己是不具体的,认清自己的什么?举个例子:你想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说明你对目前的懒散状态不满意,你想要改变,变成另外一个状态,你想要成长。

那么需要认清的就是自己的懒散,你知道这种状态叫懒散,而且你需要认清懒散导致的这些结果:

1. 每天早上睡懒觉时间太长,感觉时间不够用了,患上了时间紧迫症;

2. 身体变得臃肿,腿脚变得不灵活,越来越僵硬,以后会成为医院的常客;

3. 大脑不常用,变得不灵光,思路卡壳的情形越来越多;

4. 眼神逐渐变得迷离,似乎从来睡眠不足,但显然睡眠太足;

5. 不按照身体规律作息,午休醒来,头昏脑涨

6. ……

懒散导致的的后果很多,你列出的越多,就越有积极意义,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在他的《撞上快乐》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有时想象黑暗的未来就为把自己吓得屁滚尿流。”就是这个道理。

仅仅认清懒散导致的结果还不够,还需要认清自律带来的好处:

1. 只有自律,才可以每天早起用来看书等,比别人每天至少多两个小时;

2. 只有自律,才可以通过锻炼,让身体变得健康,这是天大的好处;

3. 只有自律,才可以刻意练习写作,让大脑变得灵光;

4. 只有自律,眼神因为长期的思考,才会变得深邃;

5. 只有自律,才可以做到作息规律,一切规律

6. ……

这些好处,只有拥有了自律的特质,才可以实现。你不太可能会看到一个懒散的人早上八点会跑步,更别说每天都跑……

所谓认清自己,就是认清想要拥有的特质的积极面,以及想要摆脱的特质的消极面。

人的动力要么来自于恐惧,要么来自于事情本身的意义。

如何认清自己?

是否认清了某种特质的积极面以及对立特质的消极面,就能够成长了呢?不是,光靠吓唬或者诱惑自己还不足以让成长发生。

特质的积极面和对立特质的消极面,都是作为理性的知识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你的大脑里,存在于你的语言里,而成长来自于践行,没有行动,知识并不能带来成长,它只是到达了成长的门口,还没有启动成长的循环,虽然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那么,是什么让成长循环开始启动呢?

是发生了一些事,一些刺激你的事。例如:

朋友A,因为睡懒觉习惯了,结果面试迟到了,机会丢了;

朋友B,因为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批评,结果没有人帮助他改进了,身边聚集了一群光说好话的“小人”;

朋友C,因为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话,结果酿成了一场事故;

……

总之,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事,这些事刺激我们反思,反思少了哪些特质,多了哪些特质。

为什么做出选择这么难?

选项有哪些呢?只有两个对立项,例如懒散和自律。是什么动力让人去选择自律或者有益的特质呢?是下面两个:

1. 自己是否有益忽视不完美;

2. 是否在求得认同和享受优越感;

你选择的特质决定了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使有人因为懒散承受了很多“不舒服”,但同样他也因为懒散体验了很多“舒服”,权衡之下,他还会选择懒散。除了权衡特质的好坏之外,有一个因素,在根本上将决定这个人最终的选择,即:

他是不是认为自己是完美的。

完美并不存在,这是个事实,每个人至少犯过一次错误。虽然这是个事实,但有些人总是试图忽略这个事实,似乎觉得自己就是完美的。

这群人的典型特征:如果有人给他提意见,他会认为别人是来找茬的,只要是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都认为是对自己的攻击。

是的,这群人心理很脆弱。

所以,他们想要改变,很难,心理承受不起。

为什么他们想要如此执着地“守护自己”,因为他们想要保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们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想要保持优越感。尤其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目标和“认同和优越”有很大关系的时候,他们自身的围墙将愈发牢固。

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了一些刺激的事件,而且是again and again,仍然讨人嫌,丝毫看不到改进呢?主要就是上面两个原因导致的。

对于批评或者负面的反馈,彩铜在《精进》中有段话,值得参考:

如果换种角度,抛却情绪的因素,你会发现,批评本身(很可能)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批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帮助。无怪乎法国作家莫里哀说:“我们越是爱自己的朋友,就越是会批评他们。”所以对待批评的合理态度是,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也就是,批评我的人,并不是在评价我,而只是在给我提供信息,因此没有理由去排斥这些批评。

但即使如此,能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的前提,也需要认识到:

吾如一粒微尘,漂浮于苍茫间,我所执念的,即是我的牢笼,我所守护的,即是我的猛兽。

行动是最容易做的一环

行动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做出选择, 如果上面两个因素还在,基本没法做出选择,此时的行动只能靠意志力,但意志力是最不靠谱的动力,强迫自己去做,说明你骨子里不想做这事,即使你想成长。

没有人不想成长,但大多人不想选择。所以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认清自己和做出选择这两步。

行动是做出选择之后的自然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