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家庭,有哪些共同点?

 刘飞宏33 2017-07-05
01

  夫妻之道

  有人说,即使最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相信这句话一定击中了不少人的内心。

  夫妻之间这种令人纠结的感情状态,其实很早就被古印度人所诠释。

  据印度故事记载,上帝创造女人时,系采取花的美丽,鸟的歌音,虹霓的彩色,风的柔态,水的笑容,羊的温柔,狐的狡猾,云的难于捉摸和雨的变幻无常,将它们交织成一个女人,然后拿她送给男人做妻子。

  印度亚当很快乐,他俩便在这美丽的世界中自在游行。几天之后,印度亚当跑去向上帝说:“请你将这女人带走,我实在不能和她过下去了。”

  上帝答应他的请求,将夏娃带了回去。于是亚当觉得很寂寞,依旧不能快乐。

  几天之后,他又到上帝那里说:“你创造的这个夏娃,仍请你收回去,我发誓不能和她过下去。”上帝于无限智慧中仍然顺从了他。

  等到亚当第四次走来说没有了那个女伴不能生活时。

  上帝虽允了他的请求,但要他答应以后绝不改变心肠,不论甘苦,以后都要和她永远过下去,尽他俩的智力在这个世界上共度生活。

  可见,夫妻之间天生就是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夫妻之道最重要的不是埋怨或放弃,而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调节彼此之间的矛盾。


  02

  独身主义是文明的畸形产物

  其实,一个家庭之中单有男女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孩子。若是没有孩子,夫妻关系就不会太稳定,人生也就不会太完美。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无论哪一种文明,它的最后检验,即是它能产生何种形式的夫妻父母。

  除了这个严峻而又简单的问题之外。文明的其他成就,如:艺术,哲学,文学和实际生存,都退到无关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社会却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许多男女不肯结婚,另有许多人虽愿结婚,却又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肯要小孩。

  林语堂认为,凡是男女不遗留子女而离开这世界,都是犯了一件自身的大罪,独身主义是文明的畸形产物,理应唾弃。

  因为采取这种简单而自然的生物性观点,包含二种冲突:第一、个人主义和家庭的冲突;第二、富有智力的无生殖哲学和天性较热情哲学的冲突。

  因为个人主义和崇拜智力往往能蒙蔽一个人,使他看不见家庭生活的美丽。

  美国人的婚姻之所以失调,大多是由于女人的母性和男人的父性参差过甚所致。

  这种个人主义现象导致他们:不婚嫁,无子息,希望从事业和个人的成熟之间,去寻求充足满意生活的替代物。并自以为是的想旁人承认他们的合理。


  03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在男女关系中,西方人似乎过于看重性,而过于轻视女人。

  在性诱惑上,美国女人比中国女人更致力于获得男人的欢心。美国女人对于保持身材和装扮外表,所花费的时间和钱比中国女人多得多。

  林老爷子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女人也会变得像美国女人一样,早早地起来锻炼和打扮,以讨丈夫或自己欢喜。

  林老爷子果然远见卓识,这些都被他给言中了。

  林老爷子认为,这种过于注重性吸引力,会造成一种对女人整个天性的不成熟和不充足的观念,影响恋爱和婚姻的性质,也会引起对这两件事的谬误或不充足的见解。

  在林老爷子的心里,理想的家庭生活应该是:女人是水,男人是泥土,水掺入泥土而使之成形,泥土盛了这水而有形质,水既于流动生活中而有了具体。

  水和泥这个形象的譬喻,早被元朝名画家赵孟頫的妻子管夫人引用过。

  管夫人也是一位著名画家,在管夫人步入中年时,赵梦頫对她的爱情开始减退,想纳一个妾。

  于是管夫人便作了一首小令: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看了之后非常感动,便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04

  中国式家庭

  中国的社会和生活都是组织于家庭制度基础上的,家庭制度是一切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

  这个制度决定并润色着整个中国式的生活模型。

  孔夫子非常注重夫妻关系,认为夫妻关系是一切人类关系的根基。他也极注重孝道,每年都会祭扫祖墓,崇拜祖先,设立祖先祠。

  中国人对于祖先之灵并不十分视同神道,而不过是将祖先当在世的老长辈一般侍奉,并不向他祈求福佑,也不求他治病。不像普通的崇拜者和被崇拜者之间有一种施必望报的情形。

  这种崇拜仪式,不过是对已死的祖先表示敬意的典礼,不过是借这一天使全家团聚一次,并纪念祖先对这个家庭所贻的世泽。

  家庭主义的理想和个人主义的理想显然不能并立。

  一个人终究不能完全独自过一生,每个人都不是个人,而是家庭的一分子,因为没有一个人能脱离母亲而生到这个世界上来。

  你既然借助家庭这个大树而生存,就应该尽守自己的本分,协助树干滋长下去。

  阿瑟·米勒说:“你要尽其所能把你的家庭造成一个生活中心,在这里面,一切良好的事物会被抚育培养起来;

  在这里面,你的忠诚、热情、同情,以及整个你生命中高贵的东西,会被发扬光大起来。”


  05

  乐享余年

  在生命的滚滚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老人,每个人也都终将会老去。

  在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为人子女者不能回避的话题。

  中国人在上古时代已有优视老年人的意识。不过晚辈对于长辈的孝养,不像长辈爱小辈那么自然,必须由文化去培植出来。

  只有受过文化洗礼的人才会孝养父母,敬爱老人。这个教训到现在已成为大众所公认的原理。

  美国的宪法曾替人民规定下许多应享的权利,但不应该遗漏老年人应由子女赡养这一条。

  美国的老人依旧要如年轻人一般的忙劳,他们以自立为荣,以依赖晚辈为耻。出于大公无私的愿望,不愿为子女所累。

  这显然是个人主义推行得太过分所致。

  父母在子女幼小时,何等辛劳,子女小有病痛必整日整夜的服侍,换下来的尿布,每天必须洗涤。

  须费二十余年的功夫方能完成教养,使他们可以出去应世做事。

  父母既费了这大的辛苦,到了老年时,理应受到子女的赡养并得到子女的尊敬。

  因此,并不觉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反而将因有子女赡养他们而觉得欣慰与幸福。

  中国人对于年老父母的侍奉概念,完全根据于“有恩必报”的理由。

  一个人从朋友方面所受到的恩惠,都可以用数字计算,但父母的养育之恩,绝不是数字所能记录。

  所以为了报答起见,父母年老时,为人子女者岂有不好好侍奉的道理?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人除天性之外,他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环境的影响最具有造就人和教育人的作用。

  中国人将孝养父母视为一种权利,如若父母在世时未能尽孝,死时未能送终,便会视为终生莫大的遗憾,于万分悲痛中会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因此,家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一方乐土。

  — 作者 —

  西红柿,有书原创作者。用心感受人生,用文字温暖自己。愿你能从我的文字里读出生活的味道。个人微信:lmkz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