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嘟嘟妈妈详细记录了女儿发脾气以及自己如何应对的过程。借这个机会,我们邀请你一起来做一次对孩子发脾气的“观察”与“思考”。 “ 女儿嘟嘟的电动牙刷有一个对应的手机app,除了做刷牙记录,还有一个电子小宠物,叫“牙宝”,每次刷完牙,就可以赢得相应的道具,为“牙宝”换新衣服,装饰皮毛等等。 晚上睡觉前,我手欠,试了试“牙宝”的“染发剂”,结果把紫色的牙宝染成了白色,改不回来了。 嘟嘟瞬间变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嚎啕大哭,并且尖叫。 思 考 如果你是嘟嘟的妈妈, 这时候,你是什么心情?会作何回应? 妈妈心情 我知道坏事了。 她是那种对自己的一切都特别珍惜,而且对”变化“并不能很快接受的小孩。牙宝是她这一段时间的最爱,虽然只是个电子宠物,仍旧像对待她那些毛绒玩具一样,各种温柔照顾。 我又后悔又慌张。她的嚎哭加剧了我的慌张。我们俩一向关系融恰亲密,记忆里,似乎她还没怎么发过这么大的脾气。 “ 我先是道歉—— 对不起啊,妈妈就是好奇。 我也没想到改不回来了。 然后尝试劝她—— 白色也好看啊。 你喜欢的小兔子,不就是白白的吗? 人家程序里设计了各种颜色,不就是为了让小朋友可以换颜色玩吗? 老是一个颜色,多没意思啊。 没有用,嚎哭越发剧烈,甚至,似乎觉得哭不解气,还使劲跺脚和拍打床板。 思 考 你觉得,嘟嘟现在是什么心情和感受呢? 你有和嘟嘟妈妈不一样的回应方式吗? 妈妈心情 我也开始生气了。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劝。多大个事儿啊,至于嘛?! “ 我的语气变得强硬—— 那你想怎么办呢?! 妈妈已经道歉了!你不满意,我也没办法! 嘟嘟哭得越发厉害,好像有巨大的悲伤和委屈。 不过,我比较快地意识到自己有点不讲理,努力深呼吸,控制了逐渐上升的怒火。 她也折腾得有点累了,在床边坐下来。我顺势靠近她,伸手搂住她。 觉得说什么也都没用了,我就只是搂着她,给她拍背。 她继续抽抽嗒嗒地哭,我一边替她抹掉不断涌出的泪水,一边在脑子里迅速的搜索和盘算——怎么能找到办法帮她把牙宝的颜色改回来呢? 思 考 把“牙宝”的颜色改回来,是嘟嘟妈妈认为当下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式。 你也这么认为吗? “ 哭了很久,她才慢慢平静下来。我劝她先睡吧,在床上躺下,秒睡。 确认她睡熟后我迅速爬起来,先是在手机上反复尝试,想找到把颜色改回来的方法。未果。 然后我给电动牙刷的品牌客服打电话,询问怎么把颜色改回来。客服也懵了,大概从来没遇到过这种需求,于是帮我联系工程师。 (此处省略一万字各种联系、转接电话、解释、再尝试……) 折腾到夜里12点,大家都承认,这个,就是程序的一个bug,没有办法。 思 考 问题确认无法解决。 你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吗?当大人犯了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该怎么办呢? 妈妈心情 我又内疚,又疲惫又焦虑。 最大的烦恼是:如果明天早上她醒来,因为这事儿继续哭闹,怎么办? 思 考 你觉得,孩子第二天还会为这个问题再次大发脾气吗?为什么呢? “ 第二天早上,嘟嘟醒来,看见我,和平日一样脸上绽开笑容。 照常穿衣服洗漱。吃早餐的时候,我怯怯地说:”牙宝还是没办法改回原来的颜色。“嘟嘟说:”嗯,那就白色吧,我可以叫它小白。“又想了想说:“今晚刷完牙,我还可以给它换个蝴蝶结,蝴蝶结和白色更配。“ “嘟嘟的牙宝事件”既典型,又特殊。 说典型,是因为它呈现了孩子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这个家长们都很熟悉,也非常头痛的场景。 说特殊,是因为这次事件明显是由妈妈的失误导致,妈妈对此充满内疚和歉意,努力想要补救。 妈妈的心情与做法也非常有代表性。大多数时候,当孩子大发脾气,我们的做法也是想找到引发孩子脾气的问题,然后努力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但是—— ● “解决问题”是“处理情绪”的唯一方式吗? ● 问题解决了,负情绪就没有了吗? ● 如果问题没有办法解决,那么情绪怎么办呢? 还有—— ● 在这个故事里,问题显然没有解决,但是,是什么让嘟嘟的情绪又好起来了呢? 当孩子突然大发脾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问:怎么了? 这时我们的思路大致是:先搞明白是什么事导致孩子发脾气,有时候还会判断一下这件事是否“值得”发脾气。然后,要么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要么通过讲理或者安慰来劝说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别生气了”。 可以说,我们关注的是“事情”,而不是“心情”。 处理事情需要动用大脑的理智判断,也就是我们之前多次提到的“理智脑”。可是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是在“情绪脑”的掌控之中,这个时候,他是无法进行理智思考的。 就像这个故事里,嘟嘟妈妈的各种道歉、安慰、讲理都没有被孩子接收到。 引起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吃了一半冰激凌掉地上了,摔跤磕破了膝盖,对爸爸妈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满意,想要的东西得不到…… 就像我们不可能立刻让膝盖的伤口愈合,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重新来过。更何况,有时候表面的事件只是导火索,它引发的是孩子在各种情境下积累的情绪。 所以,“解决问题”并非应对情绪的有效方法。 情绪要用情绪来对接。关切的目光和眼神,抚摸,拥抱是更好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在告诉孩子:“没关系,我会陪着你一起度过这段难过的时间。”,并且为孩子打开了一个可以畅快地表达情绪的通道。 等孩子释放掉了自己的负情绪,他就能重新放松,平静下来。随后,我们会再次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有说有笑的孩子。 这时候,我们或许可以跟孩子谈一谈,为之前的问题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有可能你会发现已经不需要谈什么了,孩子自己就有能力更加理智地看待问题。 补充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