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学生边做田野边读《如何做田野笔记》,但这书繁杂琐碎,学者的理论牢骚不时游逸,操作性不强。结合自己的经验,我要求每天写两个文本和一个反思:材料文本记录和寻找材料间的逻辑关联,故事文本刻画和传达事件和生活感悟,反思连接二者,求完整理解。材料需要逻辑, 避免单纯分类式的记录,情境需要感性,展现鲜活的人物和情境,都要求细节丰富、充满质感。
材料文本的场景需要视觉的颜色、形状、大小,听觉的音色、音量,气味,动作(手势、姿态、表情),刻画人物性格的细节(避免脸谱化),语言(对话、语气语调、情态手势)等。
故事文本需要情节和感受。记录第一周对环境和人群的最初印象,这些在田野后期会变麻木,却对理解当地至关重要。记录突发的,当地人眼中意味深长的,或让自己感动的事件。不时调整自己在当地的身份:如做旅游,既做游客,也做研究者,更参与当地基层旅游管理。
每晚,学生习惯了按时间顺序整理材料。回忆让人精疲力尽,到关键材料或高潮故事时,夜已深,就草草了事。我建议从高潮写起, 情感宣泄后,让逻辑接管。完成记录前不要跟人细致讲述,避免提前宣泄,让资料走味。
写完两个文本,花十来分钟反思: 1)区分自己的诠释和当地的视角,既不以自己的价值和观念为中心, 也不困在当地视野中。 2)每天建立对材料的整体理解,以之寻找新细节, 或用新细节重建整体。材料的意义在于化细节入整体的方式。 3)对比别组材料,反思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选择性观察、记录和理解,带上太多自己的视角、兴趣、情感和体验(尤其是隐性的认同,如对弱势群体先入为主的同情),是否预设了潜在读者(未来的自己、老师、小组成员、亲友...), 所用的视角(第一还是第三人称)。
充分融入当地后, 反思让研究者对当地保持陌生。守住熟悉与陌生的节点,需当天完成记录, 至少是纲要和速记, 再不济也通过录音说“田野”。田野第一个月的精细笔记, 第12个月再来看, 会发现新的敏感性。
田野中,我给学生细致介绍了我的三个步骤: 1) 花半小时把所有材料用一两句记下, 再细致书写和评论。信息部分完整记录观察、访谈和实验结果, 日记记录场景, 感受和理解。 2) 从日记开始, 每记录完一个场景, 书写信息并评论,带来诸多新理解。 3) 反思:建立Catalog(给word文档中各标题插入超链接书签),整理文字资料、照片、视频、录音、文献材料间的对应,旁注和评论。
每天,我完成七个word文档(当日观察访谈结果; 日记; catolog; 日志; plan and schedule; 问题系;田野经验与方法),一个excel 文档(花费记录),和四个文件夹(田野资料, 照片, 视频, 文献)。
田野中,每天检查学生笔记。从材料文本看速记方式:当面速记, “退出”场合的速记,借学语言速记,所记细节, 总体印象,偏重自己认知方式中最易忘的 ... 从情境文本看写作节奏: 从高潮开始, 依时间顺序, 或遵守材料逻辑 ...
每个学生一月检查三次:第一次: 注重信息文本的体系性和情境的鲜活性,是否有反思;第二次: 是否开始在材料文本中整合谱系-地图等硬性材料,寻求整体理解;第三次: 考虑结合两个文本的方式。分开情境和信息文本, 是操作需要,凸显人性(情境)与社会(信息)的交织,民族志整合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