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秦岭之尖 2017-07-06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公元前2698-前2598年)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历代王朝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这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有五件具有变革意义的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感受。

一、商鞅变法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商鞅变法

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能否铸就崭新的国家。探索者们开始走到一起。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道路的尽头,危机四伏,变法者们是在缔造历史,还是毁灭自我?

二、汉匈之战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汉匈之战

烽火狼烟,是马蹄奔腾触发的警报。匈奴,带着力量与速度,侵袭汉的边疆。生存的渴望挑战家园的安宁。防御还是进攻,汉武大帝发出强势怒吼。这是石头与铁的碰撞,注定没有最终的胜者。当匈奴人黯然踏上西迁的旅程,在血泊中站立的汉王朝,开始重新探寻理性与和平。

三、澶渊之盟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澶渊之盟

公元十二世纪初,30万辽军势如破竹直逼北宋都城。兵戎相见,成为对话的姿态。宋辽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意外和偶然突然降临,打破僵局,造就扭转历史的伟大可能。一纸合约终止战争,开启120年的和平局面。然而荣耀的光环,遮蔽武备废弛的隐患。强邻环伺,宋王朝该如何破解战争与和平编织的迷局?

四、郑和下西洋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郑和下西洋

十五世纪初,为了寻找失踪的前朝皇帝,永乐大帝开启了远洋海外的超级工程。郑和,率领巨型船队,征服巨浪和凶险,联系了中国与世界。帝国财政无法承受下西洋的巨额成本,缺乏商业驱动的航海事业注定难以持久。七下西洋的结束,是郑和人生的终点。明王朝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降下最后的船帆。

五、甲午战争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甲午战争

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入侵始自公元1894年,农历甲午年。中日两国在战场惨烈相搏,自此国运殊途;再上溯一个甲子,两个闭关锁国的邻邦几乎同时被西方敲开国门,被迫开启了近代化之路。这六十年里发生的故事,将两国近代命运彻底改变。

商鞅变法——农业的崛起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商鞅

商鞅,战国法家的代表人物,崇尚通过变法来强国,其来到当时还处于弱小的秦国时,当时的国君秦孝公渴望变法来抵抗强大的邻国,一个已经走在变法前列的魏国。

商鞅这个人,用现在的眼光来讲,就是一个“一根筋”的人,也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人,当时在秦国他所进行的变法就是所谓的“霸道”,即整个国家在一个君主的领导下成为一个整体,一台机器。

耕战”作为秦国的国策,就是种田而后打仗。凡是不利于这两件事情的统统干掉!他有几件事在今天看来让人感到此人的做法真是往死里整啊!其一是严厉打击商业,农业是秦国唯一的产业,老百姓只能做农民;其二是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村人受罚。形成一个高效的人盯人的制度。因而秦国的国君推行政令时非常容易,老百姓早被严刑峻法所驯服了。当然为了弥补百姓,商鞅还推行了军功授爵,所有官二代统统被拉去打仗,如果战场上不能打,那回家后就等着被政府抄家吧。够残酷吧,老百姓能打仗的,一可以分田地,二可以做贵族,政治经济上都给予嘉奖,下层人往上走的通道被打通了。所以当时的秦国可谓进入到一个人人往上走的时代,所有人都希望通过战争来进行二次创业,改变全家的命运。

因而六国亡了,秦朝立了。

农业彻底成为中国的第一产业,商业几乎被打击得凋零不堪了,并且中国人的思想中植入了经商不是最佳选择的第一印象了。这种印象主导着未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汉匈战争——根基的稳固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汉匈之战

记得历史学家柏杨在其《中国人史纲》中曾经提到,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大概有着二十年的一个危险期,如果这个危险期无法通过,就会很快灭亡。历史上的秦朝、西晋、隋朝都是建国二十多年后就很快灭亡了。这个论断很有趣,当然汉代能一口气活到四百多岁,因素有很多,但为何说汉代很重要呢?因为其开创了一个让后世可以仿效的模式,即长寿王朝的模式,如何治理天下的模式。

并且,从汉代开始,中原的农民和北方游牧区的牧民们开始了长达1500年的斗争,双方之间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汉匈战争是西汉汉武帝刘彻主导的,虽然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其是明君。可是他主动挑起的战争也给后世的中国带来了一个后遗症,即农业模式的长期固化。凡是北方游牧民族攻击的越凶,长城以南的农耕区对农业的要求越高,很显然抵御来自草原的攻击需要大量军队,而军队是要张嘴吃饭的。农业是最直接解决吃饭问题的,而商业不是。

这种根基的稳固性直到满清入关后还在延续,历史的惯性就像一匹野马,怎么也拉不住了。

澶渊之盟——走向海洋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这里要解释一下,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会问什么是澶渊之盟?

1004年秋天,当时盘踞中国北方的契丹族(该民族现今已经消亡,但2000年左右有人类学家通过DNA验证出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是契丹族的直系后裔)所建立的辽王朝,其领导,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妈妈,著名的历史人物,萧太后(本名萧绰,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小名叫萧燕燕)带着几十万游牧骑兵南下中原,抢钱抢粮抢女人。当时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在著名宰相寇准的支持下和辽王朝的军队打了个平手,其中涌现出大家耳熟能详的“杨家将”的故事。之后就是长时间的对峙。

对峙的结果就是大家和气生财,签了一个合同,即所谓澶渊之盟。

内容是:辽朝和宋朝大家都是兄弟,以后不打仗了;辽朝和宋朝大家一块做生意,一块发财;辽朝比较穷,宋朝比较富,宋朝每年给辽朝送钱宋粮,但女人不送。(这一点和汉朝不一样,汉朝连女人也是送的,和亲嘛)

合同签了,辽朝要到了东西,宋朝得到了和平。但想必吃亏的还是宋朝,身边无故多出了个长期饭票,自己的负担且不论,还多了些耻辱感。但没办法啊,打不过还是打不过啊。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北方人的蛮横和南方人的懦弱,农耕区农业拼命生产也满足不了契丹人的胃口(应该草原民族的饭量和其他需求比较大,确实草原上是啥也不长的),北宋财政越来越吃紧,所以他们把眼光放到了海洋上。海洋从那时起,第一次成了中国人的聚宝盆,中国人也真正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上不可能搞农业,那搞什么合适呢?当然是贸易了,因而北宋时期的海上贸易逐步起来了,商业也逐步繁荣了(清明上河图,北宋也有士林夜市,应该不比台北的差)。这些商业赚的钱恰好补贴了财政日趋紧张的北宋政府。

不过我们看到,中国人走向海洋的动机是被动的,政府是被迫无奈,因为长期饭票契丹人给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因此一旦北方草原的危机暂缓,就能看到南方海洋贸易量的下降了。

郑和下西洋——日落风帆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郑和下西洋

这个故事无需再多说了,这里要讲的是中国人最后的海洋身影,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为何要花这么多钱,派了这么多的船去东南亚,印度,东非,阿拉伯呢?

有历史学者说是为了找到那个被他赶下台的侄子朱允炆,也有人说是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等等。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帝王,其自我感觉是很良好的。但朱棣自己有个硬伤,即他是篡位上台的,背后被别人戳脊梁骨的感觉那是很不舒服的。因而国内有人骂他,好吧,那我到国外去宣讲我是正宗的,不是假冒的,让外国人说我好话,那心里可能平衡一些。顺便宣扬我天朝威严,满足一下个人的虚荣心。

皇帝的意思,下属未必都能揣测透,于是乎苦了太监郑和,和老百姓们,劳师远洋,去了一趟又一趟。可以说下西洋也不是中国主动拥抱海洋的,而是一个帝王个人喜好和个人意志的体现,因此后来朱棣死了之后没多久,下西洋被废止,连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都被烧了,因为有大臣将这些东西以后若是再要出来害人的。

中国人出来过了,但又回去了,然后再也不出来了。

甲午战争——重新塑造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这五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甲午之战

甲午战争,号称中国人普遍看天下的开始。东洋小日本的崛起让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国家抱着矛盾心态,既羡慕又仇恨,既仰视又鄙视。其实日本也同样如此,日本这个国家以及国民心理也是纠结到极致的。

所以甲午战争是一个拐点,即心理和意识的拐点。中国的上层人士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了,怀疑走的路是否正确,怀疑学的东西是否有用,怀疑所有的文化是否先进了。

我们一直窝在陆地上的安乐窝中,没有真正主动地拥抱海洋,和了解海洋文明。大陆文明似乎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中了。农业文明的模式似乎也没有那么管用了,静态的中国文明终于被打破,虽然也是被动地打破,但毕竟有一大群人是真的醒了,这群人是主动地去拥抱海洋,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形象和性格,中国的文明模式从那时起被重新塑造了。

小结

历史的拐点,五件事分别讲了中国的故事:

“内斗的中国通过耕战的铁血策略统一起来了,秦朝是一个创业者,但不是一个守业者,这个历史任务落在汉朝身上,其发现孔子学说控制人的思想,农业发展支持国家的经济,这种模式很好很稳固。直到北方强悍民族的崛起压迫了这个模式,使其转向海洋,谋求新的发展。不过,这个模式没有被压垮,一旦北方的威胁褪去,旧的发展模式又将重新再来。直到1894年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是应该醒了,我们沉睡得太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