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姜姗,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京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阿是穴”的准确释义依赖于对“阿是”的理解,现有的3种解析“阿是”的观点,其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所依据的文献以及对其理解的不同。笔者通过全面梳理相关古今文献,逐一分析不同解释方法,考辨“阿是”一词的原始意义,进而论述对“阿是穴”及“阿是之法”的认识。 “阿是穴”现与经穴、奇穴并置于针灸腧穴体系,一般以之指称在病患局部及其压痛处而取的一类穴位。然若单究“阿是”一语为何意,便难有令人信服的说法。由于“阿是”一词于古文献中仅零星可见,很难从有限材料语境中把握其准确内涵。在针灸古籍中,“阿是”主要见于“阿是穴”“阿是之法”等处。而现有对阿是穴概念的解释和探讨,其依据多囿于医学文献范畴,理解认识难免褊狭。笔者通过全面梳理古今文献,综合对比分析“阿是”之含义,以期从更理想的视角重观“阿是穴”。 1.“阿是”相关文献 目前可以肯定,“阿是”古与“阿氏”通用,其原因,吴自东与班梅等都曾撰文分析,笔者在此不作赘述,而将包含“阿氏”一词的古代文献一并纳入考察范围。首先,于现存古医籍中,“阿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所谓出于阿是,或田舍试验之法,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其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第六》载:“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此为“阿是穴”首见文献。此外,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治紧唇生疮方》卷五:“《小品方》治紧唇方。俗谚言:良方善技,出于阿氏。是余少时触风,乘马行猎,数苦紧唇。人教缠白布作大灯炷,著空斧中,烧布,斧刃有汗出,以指沥取涂唇,即瘥。今按:《千金方》烧青布云云”。《医心方》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其所引《小品方》为东晋时期陈延之撰。据此可知,“良方善技,出于阿氏”一语在东晋时期就已成形。 其次,在现存古代非医文献中,也有“阿是(阿氏)”的相关记载,值得重视。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国钟繇所书小楷法帖《宣示表》中:“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此外,东晋《宋书·武三王传》有文:“何尝不愿闻善于舆隶,药石于阿氏哉”?且两处文献中“阿是(阿氏)”所在的语境与《医心方》高度相似,为后文的对比分析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2.现有的3种理解 现代对“阿是”的理解主要有3种。存在分歧的原因是所引“阿是”的文献依据相异,以下逐一展开。第一种理解,认为“阿是”为吴语,是吴方言的一种口头用语。最早起于日本小阪元祐在《经穴纂要》中,根据师古所注《汉书·东方朔传》的“今人痛甚则称阿云云”一句,将原注误解为:“师古唐人,盖当时有此声阿是,乃按而痛甚之处,为是之意也”。由此,后《针灸学辞典》对“阿是穴”的定义即为:“阿是穴……意指按捏其病痛部位,病人感到舒适(快)或疼痛处,就可以作为针灸的穴位。‘阿’,原是对痛感的惊叫声”。在此基础上,李锄又进一步释“阿是”为医者在寻觅灸刺部位时的问语,即“是不是”之意,提出“此乃吴方言而已”,并对比吴方言中其他以“阿”为构词成分的表达以论证之。 这种理解,一方面,以《备急千金要方》中“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之说为据,将其中“云”作“说”义解;另一方面,据上文“凡人吴蜀地游官”而推“阿是”一词亦为吴方言。此说目前影响最大,广泛见于教材及辞典诠释。 第二种理解,将“阿是”作名词解,认为是对朝中重臣、大臣的一种别称。这种理解主要从文字学角度展开分析,如班梅等认为,“阿是”并非一种问答的口语,其命名依据可能源自上古汉语人名或官名“阿氏”(“阿衡”别称),是一种专名的泛化引申用法。即指称那些能建言献策、为国家“疗疾治病”的大臣。遗憾的是,这一针对“阿是”一词相对全面的文献研究,尚未引起针灸学界关注。 第三种理解,认为“阿是”泛指乡野百姓。以吴自东的研究为代表。这种观点肯定了“阿是”为名词,主要依据《小品方》中“良方善技,出于阿氏”,并参考陶弘景对“阿是”的注解,从而将“阿是(阿氏)”理解为对疱人、野老等乡野百姓之泛称。与之相似的,还有高文柱在校注《医心方》时对“阿氏”的注释:“阿氏,犹言‘某氏’。‘阿’在氏前,表示不定之人”未引起应有重视。 3.“阿是”本义分析 基于上述文献材料与相关研究,结合“阿是”一词所处上下文,笔者试从词性与词义两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3.1 “阿是”的词性 根据对古文献的梳理,“阿是”主要见于两种句式,一是“出于阿是(阿氏)”或“于阿氏”;二是“即云阿是”。“出于”为动词短语,于词义表示“从……出”之义,其后理应衔接某种范围,所衔接之词应以名词或代词为宜,不大可能是话语中的判断动词。上述文献中“阿是”出处有五,其中四处都是“出于阿是(阿氏)”或“于阿氏”句式,至《备急千金要方》始有“即云阿是”,且四处文献均早于《备急千金要方》。显然,在此之前,“阿是”已为一种名词或代词的固定表达。此外,对于“阿是”作吴方言解的观点,笔者已有过相关分析,论证“凡人吴蜀地游官”一段因常与后文一并引用,易误解为“阿是穴”及“阿是之法”同产生于“吴蜀地”,从而生出“阿是”亦为吴方言的理解。由此更加佐证了“阿是”词性应为名词或代词,而非话语中的判断动词。 3.2 “阿是”的词义 根据上文对词性的探讨,可见对于“阿是”的第一种理解确有偏误,在此不另赘述。班梅等的研究根据《风俗通义·佚文》中“阿氏,阿衡,伊尹号,言倚之如秤,其后氏焉”的记载,认为“阿是”通于“阿氏”,即伊尹或阿衡氏的后世,简称为“阿氏”。根据古代姓氏源流记载,最早的阿氏来源于伊尹,因其被商汤尊为“阿衡”,似宰相之位,后世子孙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而称为阿氏【“阿”音读作ē(ㄜ)】。由此即认为“阿是”指朝廷重臣。但是,若细加分析便会发现,这种解释实无法与上下文义相合。 首先,《宣示表》为钟繇上表魏文帝曹丕的奏文,其中的“必冀良方出于阿是”,若理解为“(陛下)必将希望从群臣中得到好的计策”则与通篇语气不合。钟繇是魏文帝的臣子,上表君主必定将尽用谦辞,下文“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就已表现出其措辞的姿态,所谓“刍荛之言”,即割草打柴人的话,泛指普通百姓的浅陋言辞。钟繇位居群臣之中,若以重臣自居,则语气上与后文矛盾。故此处“阿是”不应为朝廷重臣、要臣之义。其次,《宋书》中“何尝不愿闻善于舆隶,药石阿氏哉?臣虽草芥,备充黔首”一句可为佐证,“闻善于舆隶,药石(于)阿氏”为古文中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即“闻善、药石于舆隶、阿氏”之义,可见“阿氏”此处与“舆隶”存在语义的呼应。而“舆隶”为古代十等人中两个低微等级的名称,即贱役、奴隶。由此可以推断,“阿氏”在此处并非指重要朝臣,而应是身份卑贱低微者。 此外,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也可见到这样的踪迹。《小品方》中“良方善技,出于阿是”一句的“良方善技”亦属互文的表达方式,即“良善的方技”。而“方技”一词,古指“医、卜、星、相之术”,足见于当时社会地位之低微。在这种语境中,更说明其后文“方技”之来源“阿是”应亦为谦辞。 综上观之,吴自东所提出的“‘阿氏’代指疱人、野老等乡间之人”之说似更近本义。所谓的“良方善技”,即指如“缠白布作大灯炷,著空斧中,烧布,斧刃有汗出,以指沥取涂唇”这般民间方法,不属正统的中医治法,即陶弘景所言“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 4.对“阿是穴”理解的意义 “阿是”本义的明晰,引发我们对“阿是穴”内涵的重新思考。目前针灸教材或辞典对“阿是穴”的解释主要如前述《针灸学词典》中所见。或回避予以具体释义,如《高等针灸学讲义》:“尚有阿是穴,一名天应穴”。这些都不是基于“阿是”本义的认识,对阿是穴及阿是之法的理解与运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基于文本进行说明。 4.1 “阿是之法”的运用 据上文的分析,此处“阿是”并非吴方言之问语。行阿是之法,是指选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其重点在于病痛附近按压而得的痛缓或痛剧之处,而不是强调医患之间的问答之辞。若依阿是穴的第一种诠释,则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临床运用阿是之法取穴过程中须不断询问患者“是不是”方为“阿是之法”,并要待患者应答“是”,或痛至叫喊方才取穴,这不但曲解了“阿是之法”的本义,也影响其方法的正确运用。 4.2 “阿是穴”要义所在 据《小品方·灸法要穴》卷十二载:“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则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可见,古时行针灸之术,可有“为师解经”而行、“非师据图”而行、“无图遂病所在”而行等3种不同情况。不难发现,其“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与阿是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阿是之法”原本即民间流传的解除病痛的简便方法,哪怕是目不识丁的乡野百姓,也可口传身授地使用。称此法所得之“穴”为“阿是穴”,不过是区别于绘著“图文”之穴而已。 现代针灸学教材普遍将阿是穴定义为,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其强调重点在于“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压痛点”“病变部位”等。相较古人创“阿是穴”之名以示简易有验之意图,这样的诠释使阿是穴有了某些具有区别意义的特征,平添了临床选用之方法性、原则性等“学理”意味。由此还引申出腧穴分类方面的矛盾,及阿是穴在腧穴体系建构中的位置等问题。关于这一点,因篇幅所限,不再展开,笔者将另文讨论。 5.结语 阿是穴的诠释与理解现有多种不同角度,颇具争议,目前以医患问答语之说为主。然而,文献分析表明,“阿是”一词,本是对身份地位卑微的下里巴人、乡野百姓的称谓。由此,对“阿是穴”与“阿是之法”等概念自然需要重新思考。“阿是之法”乃代指那些没有医学知识的一般人也可掌握、用以寻找能缓解病痛之部位的简易方法;“阿是穴”,则是运用“阿是之法”所得的一种反应点。笔者认为,上述分析对“腧穴”的认识深化及其体系建构研究等亦具重要价值。 [1]吴自东.“阿是之法”与“阿是穴”新释[J].中医药文化,1990,5<> [2]班梅,张延成.“阿是穴”命名理据考[J].语文建设,2013,13(3):73一7'1. [3]梁·陶弘景.木草经集注[M].上海:群联出版社,1 955:23. [4]唐·孙思递.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19. [5]日·丹波康赖.医心方[M].高文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35. [6]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通;1637. [7]陈存仁.皇汉医学丛书·第十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6:1}8一1}9. [8]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7. [9]李锄.“阿是”辨释[J].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89,3(2);15一17. [10]赵京生.“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J]针刺研究,2010,35(5);388 - 390. [1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381. [12]张俊义.高等针灸学讲义[M].宁波:东方针灸书局,1936:2. [13]高文铸.小品方(辑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3. [l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 本文原载于《中国针灸》2016年2月第36卷第2期, 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 |
|
来自: 乐山有大佛 > 《32本态针灸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