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讲记(15)

 清醒4321 2017-07-07
上面说的是“君子而时中”。那么小人呢?小人就“反中庸”,并不是小人打心眼里反对中庸,跟中庸有仇。如果小人知道了中庸的道理,明白了中庸的好处,我相信谁都不会反中庸,小人也会变成君子。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里用了一个词“无忌惮”,因为小人不知道中庸的道理,所以他做事不会管什么分寸、不会想什么“发而皆中节”,更不会对自己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就不是小人了。
  
  以前冯老师经常说,每一个人的脑门上要立一个警察,要随时观照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个警察,就是刚才提到的临济大师偈子里的“真照”。这个警察只要不下岗,我们对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就会清楚明了。但是,小人不会在自己脑门上立警察,他才不想管理自己的情绪呢!小人是想怎么舒服怎么来,想怎么痛快怎么来。所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这里。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老人家修炼了一辈子,在七十岁以后得出的结论。一个大人君子的行为,从心所欲得大自在,什么事情都可以想、可以做,想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所想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逾矩”,都不会超出于做人的道德原则,都不会违反社会的规范,都不会超出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但小人呢?他也是从心所欲啊!但是,他就谈不上“不逾矩”了,他是无忌惮,不要规矩,不要限制。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放任自己的情绪,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就不可能行中庸之道,就是孔夫子眼中的小人。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第三章“正心”
  
  这一章只有这一句话。我们学习的这个版本是朱熹分的章节,有的地方我也觉得不太准确,有点过。当然,如果在明清时代我这么说,那就坏了,考不了功名不说,还会受到批判。好在现在我们已经从八股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没那么多框框套套,而且也有学者提倡抛开朱子章句,直接研究原本《大学》。这个有一定道理,《大学》、《中庸》在《礼记》里本来就是两篇完整的文章,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分了那么细的章节。但是,直接学《大学》原本,对于初学者来说有难度,这更适合作专门研究的人。所以我们书院学习,还是以朱子的分章学习要方便些,只要我们不迷信,在学习中把不同的意见提出来,大家一起参考,就可以杜绝其中一些僵化的地方。
  
  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前后文句之间都有个照应和秩序。这一句从整篇文章的角度看,应该算是一个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虽然如此,但这句话中也大有深意。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夫子说了,中庸的道理简直达到了极至,但是,世间却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去践行。在儒家看来,中庸的道理是人类的精神准则、行为准则,是最高的精神坐标。前面我们讲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大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每个人都在道中,每个人对中庸之道都能够有所体会,比如我们现在听课,只要你一念专注,处在自己的正位上不动不摇、不偏不倚,不受其它外界的影响,那就是处在“中”的状态下。但是,“民鲜能久矣”,我们能不能自始至终保持这个状态?我们现在这一念专注的状态,能够持续多久?刚才上课前,我还和章仿开玩笑,说你昨天晚上没睡好,上课的时候会不会打瞌睡?现在看来,已经有点状况了,刚开始听得很认真,一会儿后精神就集中不了。我们其他人呢?可能专注一会儿,就又想到别的事情去了,比如家里的什么事情啦、单位的什么事情啦、房子股票的什么事啦,总之,每一个人都很难做到自始至终,一念专注。
  
  前面说“君子而时中”,要时时处处要处在“中”的状态,按禅宗的说法,你功夫要成片才行,功夫成片才能起大机大用。功夫成片,那是需要用“定水”灌溉,要把定力培养出来才行,有了恒定持久的定力,我们的精神才能得以完全的滋养,才能承担大事。
  
  佛教里经常说:“一念觉一念佛,念念觉念念佛”,又说“一念迷一念众生,念念迷念念众生”。不知道学佛念佛的同学想过这些话没有?佛和众生之间,只隔了一层纸啊!这层纸一捅破,你就是佛;反之,你就是众生。如果我们在一个刹那、一念之间是处在觉性的状态,也就是刚才说的“真照”的状态,那么,这一个刹那你就是佛!佛者觉也,你这一念就是佛的一念!你在这一念一刹间就跟老佛爷没有任何差别。如果你能够持久保持这种觉性,“念念觉念念佛”,每一念都处在觉悟、真照的状态下,那你就完全成佛啦!禅宗所讲的顿悟,很多人认为是老和尚一棒子给你打来,或者突然吼你一声,刹那间你一下子开悟成佛了,一下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没那么简单,这往往才是真修行的开始!所谓的开悟,很多时候仅仅是找到了“一念觉”的状态,开悟之后还大有事在!开悟之后还有什么事?就是要护念。
  
  禅宗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云门祖师最得意的弟子香林澄远禅师,给云门祖师当过十八年的侍者,直到云门祖师圆寂后,才离开云门寺,回到了四川都江堰。当时他住的寺庙叫水晶宫,估计就在现在的都江堰二王庙附近,后来又被迎请到青城山下的香林禅院。香林禅师八十岁圆寂,最后给大众留下一句话:“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大家想一想,香林禅师是云门宗第二代最顶尖的大师,离开云门祖师时已经三十九岁。他说自己在云门祖师那得印证,开悟了,然后离开师父,用了整整四十年才功夫成片。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一生到老都在“护念”啊!所以真正的禅修,悟的那一下子,的确可以是“顿悟”,但是“顿”完之后的护念功夫,就要绵绵密密,要拿一生一世乃至多生多世去软磨硬泡,来不得半点偷心,最终才会把所有的烦恼习气料理干净,达到“念念觉念念佛”的境界。所以,不要看很多人非常聪明,问一答十,好象一下子能够找到感觉,一下子就有所悟、有所得,但是,你的所悟所得能不能够持久?能不能够功夫成片?这就是个大问题。
  
  孔夫子这里就说了,“民鲜能久矣”,一个凡夫做事不能有恒,功夫不能成片,所以就起不到大机大用。即便你再聪明伶俐,但在这种浅尝即止的状态下,你仍然是凡夫一个,不能转凡成圣,仍然会被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牵着鼻子走。所以,禅宗里有“悟后迷”的说法,有些人一下子明白了,好像开悟了,但后来慢慢又退回去了,又迷掉了,又怀疑自己的所悟,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章就这么一句话,但仔细参详,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