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讲记(70)

 清醒4321 2017-07-07
所以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不要看别人都是小人,而是要检点自己,首先看自己够不够君子。下面说“非礼不动”,这也是儒家的根本戒条之一。
  
  在《论语》里,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夫子就告诉他,“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有一天我们把自己身上污浊的东西、欲望的东西能够克服掉了,恢复了“礼”的精神气质,那么天下就是充满仁爱的天下了。孔夫子后面又补充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爱这个最高的精神,是要落实在自己身上,不要去看别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总是拿把尺子量别人,自己做不到,那可不行。所以“非礼勿动”也是儒家修身的一个条目。
  
  《论语》中的原文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从眼、耳、鼻、舌、身,包括我们的整个生命,都要非常精严、非常谨慎地来面对这个“礼”。宽泛的讲,这几个“非礼”,就是凡不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都不要随便去理睬。现在网上、电视上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多,看多了把自己看跑了,心看跑了。我们也不要乱听,也不要乱说,做事要慎动。
  
  中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社会生活的最高规范就在“礼”上面。过去说中国是礼法社会,礼法,礼在前,法在后,礼是根本,类似于现在的宪法。我们不能颠倒过来说成是法礼社会。礼法就很好,变成法礼,法在礼前面了,这个社会就搞不好了。为什么?因为遵守礼仪,这是一个自觉的道德行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教化来做到;但是法律,这就是国家的强制行为,是最后的底线,是专门为那些不听教育、不能被教化的人所设的,按四川土话,这类人就叫做“不乐教”。如果把法放在第一位,把礼乐教育放在其次,那么就会助长人们的侥幸心理——是啊,只要我不犯法,什么都可以做,仁义道德廉耻这些值几个钱啊?统统不管。如果这样的话,人人都会想方设法去钻法律的空子,没有了内心的道德自律,这个社会人心就基本上就沦丧了。
  
  周朝之所以拥有八百年的天下,那是周公制礼,通过礼乐来教化天下的结果。教化之不足,教化达不到的地方,才用法律来补充一下。大家都知道,战国时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用的就是法家的思想,确实使秦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可是秦国大一统之后,在后来短短一十五年的时间,二世而亡。大家对比一下,周朝的八百年和秦朝的十五年,之间的区别有多大?这就是礼和法孰轻孰重的典型例子。通过礼乐来教化社会,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所以教育永远都是立国之本。当然,这个教育和现在的教育不同,现在的教育都是把数学、英语等工具性的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其实就是在教技术;而真正的教育,它的重点应该在礼乐文化上面,在道德修养上面,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再看下面,“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要摒弃、疏远那些喜欢溜须拍马的人,还要经受得起物欲美色的诱惑。现在被美色引诱下水的领导干部不少啊!即使是女领导,也要不受男色的诱惑,不能像武则天那样有许多面首,那要扰乱国家秩序。只要当领导的不陷入到黄、赌、毒当中去,你行得正、坐得直,就不至于被奸佞小人所蒙蔽,不至于被物欲美色灌了迷魂汤。
  
  历史上的反面的例子很多。孔夫子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刚开始与国君鲁定公之间是也算是君臣一心。鲁定公很重用他,孔子这个大司寇上任以后,几把火一烧,大搞改革,很有起色,鲁定公也很高兴,就让孔夫子摄相,就是代理丞相。孔夫子摄相三个月,做得也非常好,整个国家气象是焕然一新,百废待兴、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感觉鲁国要成为东海之滨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了。但此时,鲁国的邻居齐国就非常紧张了。当时齐景公的一个大臣梨鉏就出了一个主意,给齐景公献上一计,说保证鲁国从此没戏了。什么计?美人计。当然,这个美人计不是针对孔夫子的,孔夫子不吃这一套,这是针对孔夫子的领导、鲁国国君的。在春秋历史上,齐国以盛产美女出名,而且齐国的美女很会惹祸,历史上像郑国之乱、魏国之乱、晋国之乱等,这些祸乱背后都有齐国美女的影子。齐景公听了黎鉏的主意,就选了八十位能歌善舞的美女、一百二十匹骏马和大量的金银财宝送到鲁国。这些宝马、美女到了鲁国之后,也不进城,就在南门外就驻扎下来,派使者先去通报。鲁定公听到这个通报,心里就开始发痒了,但是又忌于礼仪,不敢马上去观看。等到夜里,他把一个大权臣季桓子拉上,就到南门城墙上去偷窥。当时只见城墙下灯火通明,齐国的美女载歌载舞,看得鲁定公直淌口水。第二天,鲁定公就急忙派人出城,把齐国所有“礼品”全部笑纳了。从此,鲁定公沉迷于这些美女之中,再也不上朝了。孔夫子看这情形很着急,连连谏议,但是鲁定公就不理,搞得孔夫子一点办法也没有。当时子路见了这个情形也很生气,就劝老师离开鲁国,但孔夫子的改革事业刚刚开始,不甘心啊,就劝弟子们再等等看,等国家大祭过后再说。结果在鲁国大祭的时候,鲁定公等祭祀开始半天才来,而祭祀还没结束,还没有分食祭品,他又急急慌慌走了,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跑回到后宫和齐国美女们玩乐去了。
  
  孔夫子看这情况确实是不行了,马上就辞职,然后带着学生离开了鲁国,从此开始周游列国,一心一意的推广他的教化。中国历史上从此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但是多了一个圣人。这就是劝贤,只有真正疏远小人、美色、财货,贤德之人才留得下来,否则,谁愿意留下来帮一个无道昏君啊!
  
  这里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春秋卫国的卫懿公玩物丧志,不喜欢上朝,喜欢各种娱乐活动,尤其喜欢养白鹤。养鹤本是雅事,但是他跟别人养鹤不一样,他养了数千只白鹤,而且还按照朝廷的那一套,给他养的白鹤分了等级官品,什么“鹤将军”、“鹤丞相”、“鹤大夫”之类的,并按照官品等级发给实际的俸禄和待遇。这样时间长了,大臣将军们都怨气冲天,国家搞得一团糟。有一天,卫懿公正外出驾鹤游玩,少数民族北狄的军队打过来了,他赶紧回去召集军队抵抗,结果他急得团团转,却谁也不愿意为他出力。大家都说,这个事你找你的“鹤将军”去吧,我们又没有将军的位置,也没有大夫的俸禄,我们去打什么仗呀?卫懿公一看糟了,赶紧把白鹤撵走,但白鹤养熟了,怎么撵也撵不走。卫懿公求爹爹告奶奶,才勉强组织了一支军队出城迎战,结果,这支临时军队跟敌人一触即溃,卫懿公本人也被北狄人所杀。
  
  我们要看到,历史上真正尊贤人的皇帝找不出几个来,反倒是玩物丧志、重色轻国的亡国之君比比皆是,每朝每代都有。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最重要的劝诫,就是“尊贤臣,远小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