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离不开的书“香”气息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7-07

“香”,历史悠久,

与茶道、花道并列为我国三大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香文化的发展归功于文人的推动,

从历代的诗词、画作中,

都能一窥古人与“香”的密切联系。



黄庭坚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

百炼香螺沉水,宝薰近出江南。

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

螺甲割昆仑耳,香材屑鹧鸪斑。

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间。

 

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今日就由罗子杰老师,

教我们细细品味“书香门第”这一词,

更细论“香”为古代生活里不可替代的风雅之物。

 


从老师的话语里娓娓道出,

香与人、空间、内心状态的关系,

古人以香为伴,如作诗填词,书画会友,

抚琴赏月,品茗论道,独居默坐,熏衣熏被,

可谓香影相随,无处不在。

 

更久以前有屈原特爱香草,

而宋代有黄庭坚善于品“味”。

书画君为大家科普一下素有“香僻”之称黄庭坚的趣谈,



历史记载,

六十岁的黄庭坚被贬后,住在吵杂的市集内。

从残破不堪的小房间向外看,正对着屠肉的小摊贩,

肉屑渣滓的气息,上有拂之不去的蚊蝇。

因为他老人家与香为友,

其他一切都无法干扰到他的心情。

 

他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行草叫《制婴香方帖》,
寓含他对香材、香法、气味品鉴的想法,

反映出普遍文人们对于香的认知。

从避瘴、除臭、醒脑等实用的功能,

再提升至嗅觉、气味品评、鼻观先参的不同层次。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


对于文人而言,香不仅仅熏香扑鼻,

香的微妙气息更是有语言、有灵魂。




罗子杰,香学艺术家。太月香学创始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香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非遗传统技艺香艺研修班负责人。龙仕文化产业集团特约香文化导师,原国家人社部香道师师资培训导师。人社部全国香道师教材编委会委员实操内容编撰者,海南省文玩沉香鉴定中心特聘沉香鉴定专家。海南省沉香协会监事长,中国香文化研习班创办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