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華五千年演義(45)永樂雄風

 海倫娜 2017-07-08
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華五千年演義(45)永樂雄風

永樂雄風
明成祖畫像

當讓歐洲人為之驚嘆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走入歷史後,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開了又一個大幕。在序幕中,勤政愛民的朱元璋師法漢唐,對百姓施以仁政,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山河得到修復,而其後的明成祖朱棣,這位承天命再創中華文明輝煌的聖明君主,為後世留下不遜漢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驚嘆,在政治文化等領域再次書寫濃重的一頁。

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間,朱棣不僅發展了經濟,使國力達到鼎盛,天下得以大治,聲名亦遠播海外,仰慕中華文明者無計其數,六十多國與明朝存在朝貢關係;而且他做出好幾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會讓其青史留名:
營造北京城,為後世留下紫禁城(故宮)、天壇、長陵等充滿帝王氣息和文化內涵的精美建筑和帝都;大建武當山宮觀,打造一個美輪美奐的雲中宮殿、神國空間,推動明朝上下的崇道之風。

派鄭和下西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程度,傳遞明成祖「天下共用太平之福」的理念,展現中國人的大同思想和剛勁之氣。

重開絲路古道,與西域諸國通好,再現絲綢之路的輝煌,促進與西亞乃至歐洲的往來,彰顯明朝為華夏正統和東亞地區核心的國際地位。

五征漠北,派兵南下征服安南,消除邊境隱患的同時,擴大了疆域,其鼎盛時期的疆域「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包括中國東北及現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不丹、克什米爾等,總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與清朝鼎盛時期不相上下。

興建南京大報恩寺,留下讓世人驚嘆的世界奇觀,該寺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

下令編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拉開總結、整理傳統文化典籍的序幕,為後世留下諸多珍貴的史料。

疏通大運河,加強南北漕運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

這樣的成祖不僅影響整個明朝,其所締造的一切支撐著明朝走過餘下的二百多年,而且也輝映在中華歷史上,有的影響直至今日。
明成祖畫像

善於治理

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稱帝,改明年年號為永樂元年。

當時朝廷中有一些建文帝時的舊臣,他們雖然歸順了成祖,但做事戰戰兢兢,顧慮重重。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成祖下令讓解縉等整理建文帝時諸臣的奏章時,只留下有關國計民生的,其餘的全部銷毀,並說:「……我不是討厭那些盡心於建文的人,只是討厭那些誘導建文變壞祖宗規法的人。以前你們是他的大臣,就應該忠於他;今天事我,就應該忠於我,不必曲自隱蔽。」一些能幹的建文帝舊臣還受到了重用,除瞭解縉,還有蹇義和夏原吉等人。

成祖即位後,就曉諭群臣說:「大凡人的才識不同,或長於這方面或短於那方面,如果事情有過錯失誤,可以馬上指出,我不會責怪。如果隱而不言,時間長了才發覺,這就與欺騙差不多,法則難容。」以此提醒大臣們匡正自己的過錯。

成祖還十分討厭阿諛奉承的官員。一次,貴州布政司在奏折中寫道:皇上的恩詔到達思南府,太岩山間都響起「萬歲」的聲響,這是皇上的威恩遠加山川的靈驗啊!一些大臣聽了這段話都紛紛向明成祖祝賀。成祖面現不悅,說:「在山頂上吶喊,千山萬谷都會回應,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們想用阿諛奉承來討我歡心,實在不是賢人君子的作為!」

對於祥瑞之事,成祖也謹慎對待。永樂初年,陝西興平、鳳翔二縣獻瑞麥,群臣上表祝賀,認為是聖德廣佈,天下太平的徵兆。成祖對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說:「瑞麥固然是祥瑞,但四方遠近,如果萬物沒有得不到相宜的處所,那可以說是太平。但是現在內外果然沒有一個人有怨氣的嗎?朕看上表只是覺得更加慚愧。君臣相處貴在以誠,諛佞不是治世之風。」

永樂十四年夏,禮部祠祭司郎中周訥上書請封禪,尚書呂震請成祖接受這個建議。成祖對呂震說:「今天下雖無事,然水旱疾疫間或有之。朕每次聽聞郡縣上奏,內心未嘗不惶恐,怎麼敢自己說是太平之世?況且唐太宗亦不曾封禪,魏徵每以堯舜之聖來看太宗。你們想讓朕處於太宗之下,還是像魏徵一樣愛君王!你們當以古人自勉,才能不負身上所肩負的責任。」
鄭和下西洋(油畫.1973年)姚鐘華

七下西洋

明成祖的「永樂盛世」是明朝的鼎盛時期,足以媲美漢唐盛世。此時,明朝的綜合國力無論在亞洲還是世界,堪稱首屈一指。《明史》上說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漢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稱,唐太宗因被尊為「天可汗」而聞名,明成祖則以「下西洋」而傳世。

明成祖氣魄宏偉,從他派遣鄭和出洋一事,就可以充分表現出大手筆,曾派鄭和出使南洋等地,遠到東非,使中國與亞非各國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得到促進。受朝命並入貢者達30餘國,使明朝聲威遠播海外。
鄭和下西洋圖

從1405年(永樂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成為聞名世界的一件盛事。鄭和第一次航行,有船隻62艘,水手、船師、衛兵、工匠、醫生、翻譯共2.7萬多人。最大的船長44丈,寬18丈,可以容納一千多人,是當時航行海上最大的船隻。船上有航海圖、羅盤針,具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航海設備和技術。

鄭和下西洋更是擴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國的影響,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示中國富強」,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

鄭和的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到達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的地方,比義大利人哥倫布和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新航路要早半個世紀以上。
解縉

《永樂大典》

明朝在成祖年間達到全盛時期,同樣在文化領域為後世留下了令人稱道的輝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修成。

永樂元年,明成祖即位之初即下了一道命令,命解縉把天下書合編為《永樂大典》,以保存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解縉接了這個任務,馬上著手進行。根據原來藏在南京文淵閣之中,五代十國宋遼金元及明初,一共500多年來累積的「中秘藏書」,依據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合為一書,在永樂二年11月呈獻給明成祖。明成祖看了,點頭稱好,賜名為「文獻大成」。

可是,成祖並不完全滿意,想把天下散失的書全給找齊全,于是又加派姚廣孝與解縉同為監修,又命王景、湖儼等人為總裁;把全國最有學問的人都找來加入編輯群,再調國子監及外郡學生員擔任繕寫工作,總共動員了2000多人,真是聲勢浩大的工作組合。解縉率領如此龐大的編輯群,不眠不休趕了3年,到永樂5年,終於大功告成,全書共有2萬2937卷,共裝成1萬1095大冊,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裡。嘉靖41年(1562年)8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

明成祖編纂《永樂大典》,代表「盛世修書」的傳統,如宋代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清代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是為一個時代「文治」之象徵。

《聖學心法》

公元1409年的一天,成祖在與翰林學士胡廣等大臣議事之時,拿出自己撰寫的《聖學心法》4卷,並說古代治理天下都有其道。漢唐宋雖有聖賢明訓,但學說眾多,不能馬上得其要領。皇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正是需要廣泛學習的時候。朕希望使他知道治理天下之道,這樣可以保證將來的太平之世。秦漢之後,人們大多以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教育太子,那不是正道。「朕間因閑暇,採聖賢之言,若『執中建極』之類,切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今已成書。卿者視觀之,有未善,更為朕言。」

明內府朱絲欄寫本《聖學心法》,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胡廣等大臣看完後,說道:「帝王道德之要,備載此書,宜與典謨訓誥並傳萬世,請刊印以賜。」得到大臣們的肯定後,成祖遂名《聖學心法》,命司禮監刊印。成祖還在序言中表示,自己撰寫此書正是受到唐太宗《帝範》的影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