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林讲座 | 一个世界的取向之实用主义: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昵称16995868 2017-07-08

编者按


此栏是赵士林先生“中华文化20讲”视频公开课的文字版,“中华文化20讲”围绕着中华文化,分别对儒家、道家和佛家(禅宗)的思想特征、文化追求和学术价值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一个世界、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就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如果最简单地概括一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想有八个字就够了:一个世界,两个世界,或者一个人生,两个世界,这是李泽厚师比较中西文化时提出的著名观点。也就是说西方文化讲两个世界,中国文化讲一个世界。本期从“一个世界的取向之实用主义:中国人的宗教心理”讲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华文化20讲”相关视频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得。

一个世界的取向之实用主义: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那么,中国有没有宗教呢?中国当然有宗教。我们自己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并且外面来了什么宗教我们都可以接受。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西方基督教在公元五世纪形成一个宗派,叫聂斯托利派,这个宗派由于主张基督二性说,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分开,不符合主流教义,结果被打成异端,聂斯托利被革去教职遭流放。但就是这个基督教异端聂斯托利派,却于公元七世纪传到中国,在唐朝兴盛了二百多年,后来元朝再度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人尽管对宗教十分包容,他对宗教的态度却是人间的、实用的,或者说功利的。例如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就是一种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它的得道成仙,它的神仙世界,并不在另外一个天国,它就是能够永远常驻的理想化的人间世界。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适如李泽厚师所指出:“中国的实用理性使人们较少去空想地追求精神的‘天国’;从幻想成仙到求神拜佛,都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人们经常感慨的倒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生未卜此生休’、‘又只恐流年暗中偷换’……;总之非常执著于此生此世的现实人生。”[1] 


为什么多神


由于对宗教采取人间的、实用的、功利的态度,中国宗教的特点就是多神,并且大搞偶像崇拜。道教就以多神著称。而真正成熟纯正的宗教其实都是一神论,并且反对偶像崇拜。例如宗教精神最强烈,护教热情最高的伊斯兰教,就只崇拜真主,并且真主还不能有偶像。伊斯兰教义认为崇拜偶像要下地狱。其实基督教、佛教原来也这样主张。但佛教到了中国后,为了本土化,也搞起了偶像崇拜,神也多起来了,其中许多神都是道教掺进去的。在保留了更多印度原始佛教精神的南传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人家自己叫上座部佛教),例如今天我国的西双版纳,还有泰国、缅甸等国家信奉的佛教,你去看它的寺庙,里面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人间的、实用的、功利的角度出发,中国人崇拜的许多神,其实都是死了的人(如老子、关羽等),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任何祖宗,任何人,只要死后还能发挥作用,都能变成神,中国人给神的编制是十分慷慨的。


对神的二重性态度


清代有位外国传教士指出,中国人崇拜神又忽视神。孔子劝人“敬鬼神而远之”[2],民间有谚语“祭神如神在,不祭也无碍。拜神如神来,不拜也不怪”。其实中国人岂止是忽视神,有时还亵渎神。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高贵的象征,但一到过年过节,我们还不是举着它耍来耍去?到了二月二,我们还吃龙鳞,吃龙胆。你瞧,神都可以拿来吃!


为了防止灶王爷上天说人的坏话,我们竟能够把他的嘴用糖封起来。行贿都行到神的头上了。


老舍曾说佛不是保险公司的老板,他不能替你保险一切。中国人确实就把宗教的神当成了保险公司的老伴,当成了做买卖的对象。无事不登三宝殿,敬神没问题,什么神我都可以敬。但是有一个条件,我敬你多少,你也要还报多少,如果不灵,对不起,就拜拜了,这个神啊,我就换掉了。你瞧,连神都可以换。孟子当年就说,“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3]


今天说到“牺牲”,指的是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但是牺牲的原意是祭祀时供献的牲畜,如牛羊猪等。今天所谓“社稷”,指的是国家,所谓“执干戈以捍社稷”,就是拿起武器来保卫国家。但是社稷的原意是两个神。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一个保佑土地,一个保佑粮食,多么重要!但是孟子说了,我们祭祀你们这两位神,供献的牲畜完全合格,祭祀用的器皿干干净净,祭祀的时间分秒不差。但是我的国家还是今天水灾明天旱灾,对不起,你们这两位神不称职,还是下岗吧。你瞧!炒鱿鱼都炒到神的头上了。


这种宗教态度有两重性。正面的效应是,我们没有宗教发达国家常有的那种宗教迷狂,宗教极端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中国人的善于调适的“非宗教文化心态”“好讲情理的民风”是和合人际的重要文化润滑剂,而本来是为了团结凝聚群体的宗教却往往造成社会的人群分裂,如基督教世界的诸多宗派,如最重宗教的印度的社会分裂。[4]


我们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怎么为了宗教信仰还能发动战争?就像西方人也无论如何不能理解:我们一个人怎么还能信好几个神?


宗教心态实用化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缺乏虔诚强烈执着纯净的宗教信仰,我们往往就缺乏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心和庄严感,缺乏只有宗教才能带来的文化深度。 

注释: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328页。

[2] 《论语·雍也》

[3] 《孟子·尽心下》

[4]  见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8年版,第84 ~85页。

下期预告

一个世界的取向之生死问题

 

公众号:赵士林99


腾讯微博:@小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