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GXF360 2017-07-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思想空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单苏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快乐、自主、创造性的语文学习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从而促进语文审美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裁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 从课文的语言中感悟美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品味,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感受隐含于审美对象中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音韵美、情感美。在语文课中,很多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品味,就能起到较为理想的审美效果。阅读教学的本色主要体现在:努力挖掘文本中有关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的范例,引导学习文本中的语言,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第三学段“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语言”的重点是以朗读和默读为主,让学生在触摸文本的语言中,去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有些词句还会受文章思想内容的支配,他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便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我教《姥姥的剪纸》一课就深有感触。文中有个句子——“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脱离课文,按字面孤立理解,意思是:“我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顽皮孩子,经常不断变换花招来故意难为姥姥。”如果放进本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想,句子的意思和表达作用便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调皮蛋”,“刁难”是贬义词褒义用,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作者对天真无邪、活泼机灵的“我”无比喜爱,对姥姥高超剪纸手艺的由衷赞美,以及对祖孙俩浓浓亲情的诚挚褒扬。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果。可见只有通过挖掘文本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文本直接对话,才能受到审美教育。

二、 从课文的意境中领略美

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为什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巧妙设问,自问自答,点明方塘清澈明净的原因。诗句就字面而言,似乎纯为写景。其实,诗人写本诗是想借此说明读书使人成名的道理,意在强调读书的重要。即所谓“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所勾画的景象,使人产生了新的意境。其意远在诗外。“意境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体会作者情境的艺术境界,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在这里,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思”是让学生入境的一大法宝,反复吟咏,方能读出作品的韵味来,细细体味,才能悟出文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

如指导学生阅读《早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意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去,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例如三年级练习中《瀑布》这首诗按照观察顺序,由远及近,从声到人,描绘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并体会这种意境的美,进而领会这种情感呢?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视点,顺着作者的视线,去发掘文中的景物特点,领略瀑布的壮丽神奇。让学生从“还没看见,先听见。”“山路忽然一转”,“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等体会到从远到近的描绘,突出了景物的伟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等,品味瀑布的雄伟壮丽,同作者一道观赏瀑布的美。最后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欣赏景物,在吟诵中扩展想象,领略意境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的目的。

三、 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体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对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哈尔威船长,成就伟大的宇宙之王霍金……都铭刻心中。我在教《钱学森》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钱学森的“言”与“行”中,以及文章的线索:留学美国——倾诉情怀——袒露心迹——回国受阻——总理关怀——踏上归途——作出贡献等角度来不断让学生感受钱老的爱国情怀。这样钱老爱国情怀的伟大形象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爱国、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强大力量。

《大作家的小老师》记叙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萧伯纳在莫斯度假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娜塔莎.她只有五岁,梳着两条小辫子,蓝眼睛,圆圆的脸红得像苹果,嘴里不停地哼着歌。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他玩了很久。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小姑娘立即说:“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课文里有一段萧伯纳的话,“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对,永远谦虚。”许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据此设计教学,不知不觉地将萧伯纳列入了“自夸”“骄傲”的名单中去,我以为是不准确的。细读课文,我们可知:萧伯纳是因为小姑娘很可爱,所以非常喜欢她,同她玩了好久。所以,临别时萧伯纳说的话,应该是想让小姑娘尤其是她的父母知道自己、自己的孩子和一位世界的文豪结缘而感到惊喜,并不存在着炫耀或者自夸。况且,一位文豪有必要向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姑娘炫耀自己吗?况且,萧伯纳的童年、少年生活是很不幸的,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他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这也造就了他谦逊的品德。对于这段话,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萧伯纳的幽默。因为,编者显然不懂儿童,或者说是用成人的复杂心态去揣测儿童,其实,孩子就是孩子,她就是模仿而已,这才是小姑娘的可爱之处。而正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的这番无心的模仿,让谦逊自律的作家“为之一震”,并立刻自省,所以,文中的“自夸”是作家本人的自省,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给他“量刑”的依据,而从这个词中,我们更可以看到作家严于律己的高洁品质,正因为有这样的品质,才有了“大作家的小老师”。

实现小学阶段审美教育的手段固然是多样的,而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必须为此作出更大努力。

(作者单位:滨海县东坎镇坎北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