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GXF360 2017-07-09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梁 军

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的小班化教育,为我们的素质教育营造了一个春华与秋实并蓄的教育美景。市教育局统计的数字显示,随后几年我市小学在校生总数每年都将以超过8%的比例递减,面对日益减少的生源、富余的教室和教师,初中实行小班化教学应是大势所趋。

初中小班化语文教学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共同探究的研讨方式,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合作式学习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构成形式,又是研究型学习的方法策略。它是通过群体活动(个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是有明确职责的互动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互动。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学交往观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提问应答”、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系统。认识与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

小班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力争让学生多活动,多思维,给他们创设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要多信息,多容量,多反馈。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的、多内容的、多维度的、多形式的互动体。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多向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就“活”起来了。

一、 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小班化为课程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班级人数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与直接指导时间大大增加,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提高,针对性加强,一个教师若要在一节课内照顾四五十名学生,时间或精力上都有困难。但在小班中,教师的辅导工作基本能面向全体。我所任教的班级只有二十八名学生,在语文分析课文时,我经常安排这样的问题:“下一小节我们该怎么学习?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读读句子,抓抓关键词,理一理思路。”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拿出课本各自思考起来。在小组讨论时,我游走于各小组间,细听个别同学的发言,如果有学生不认识或读错字,我便及时予以辅导或纠正,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一节课中,每个学生至少会被老师关照一到二次,而这在以往的大班教学中是不可能办到的。师生间的合作,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它同时也让教师成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二、 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地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成人——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小小的课堂成了师生互动探究知识的场所,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弥漫着浓烈的求知氛围,跳跃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使基础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三、 情境互动,角色互融,梯度互进

1. 创设宽松氛围——让师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不断发展。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就难以发挥,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行为;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他们的思维火花就难于迸发出来的。因此,松解长期以来束缚于课堂教学中所谓的“纪律准绳”,优化互动情境,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小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源之一。

由于小班班级学额的减少,课堂内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频度大大加强。因此,要充分利用小班教学时空重组的有利因素,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提高小班教育的效益。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小班教学交互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理想场所。

2. 放下教师架子——让师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中国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民主精神淡薄。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扮演着“领导角色”,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受动状态”,是“受抑角色”。

语文教育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小班化语文教学更应如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班资源”,努力改变自己与学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学生,多扮演“合作伙伴”、设计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语文学习看成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在小班语文课中,我喜欢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读”,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读”,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领读、表演,甚至上课。在进行课本剧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迫不及待地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编动作,这样我就会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也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民主气氛,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融合在学生中,学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师生空间的互换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 正确认识差异——让学生在自己的分体中互进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先天语文禀赋的差异,也有发展程度的差异;既有智能方面的差异,也有个性上的差异。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个别化教育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差异出发,对教学所设计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由于小班教学的时空扩容,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密度和融洽度,为教学的个别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小班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过程。小班化教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我们应充分认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整体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小班语文课堂教学收获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小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南京第五初级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