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掘文本素材 读写相辅相成——小语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GXF360 2017-07-09
挖掘文本素材 读写相辅相成——小语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挖掘文本素材 读写相辅相成
——小语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郭爱芳

读写结合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从教材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习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叶圣陶说:“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可见,读写结合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使读与写互为羽翼,相得益彰。

一、 抓住优美词句进行有效读写训练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自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不能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方法,写出了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这个特点,突出了作者那种“亲切与舒服”的感觉。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再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认真领悟那些优美的精辟佳句,还引导学生研读那些具体、准确、朴实无华的句子,使学生懂得写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用词造句要做到准确得当。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生动,往往堆砌许多华丽词藻,结果空洞无物,很不真实,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生厌。通过阅读使学生懂得一篇文章能否感人,不在于用华丽的词语或说些慷慨激昂的话,恰恰相反,文章之所以感人,除了内容真实外,还在于表达的准确。

二、 抓住文本结尾进行有效读写训练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留下空白处让读者揣摩;有些课文,因表达的需求,省略了一些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再创作的平台。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处”进行富有个性的填补。如在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文中谈迁惨遭厄运,但没有被打垮,文本中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谈迁经历厄运后,又经过四年的时间再次写出《国榷》,其中艰辛,岂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能概括出的,可以设计了小练笔:

(1) 当夏日炎炎时,我仿佛看到谈迁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寒风呼啸时,我仿佛看到谈迁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他生病卧床时,我仿佛看到谈迁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通过写进入文本,让谈迁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对文本展现的情景进行了再度的创作。这类练笔,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翱翔,促进了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我利用这些文本空白点,设计合理的练笔,拓展和提升教学内容。

三、 抓住文章省略进行有效读写训练

文章的省略处有明显的特征,它是以省略号为标志,明确昭告,这里有话只是未讲。因而,在教学时可结合文本以及学生具体的情况在省略处安排写的练习。如教学《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读着“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一句话,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又会有哪些动作呢?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学生的思维丰富而合理,如“彭德怀一边檫着眼泪一边说‘大黑骡子,真对不起,我也是实在没办法的呀!’”彭德怀忍不住泪如雨下,并默默地念叨“大黑骡子,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红军英雄,等革命胜利了,我也要为你请功的。”……在深化文本理解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 抓住典型段落进行有效读写训练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结构典型,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是进行读写训练的好素材,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 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观音山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东城文化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必将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 抓住文本插图进行有效读写训练

《语文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材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文插图。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不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还可以用于练习写话。教学中,我常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把图意写下来。例如:《木兰从军》虽是一幅图,但图上的内容却不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问:“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弄懂图意,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进行观察,最后再用有关的词语把它们连贯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语言的更深一步的发展。总之,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时刻关注插图资源,就能让它成为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

六、 抓住文本结尾进行有效读写训练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无穷,这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延伸情节,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狼和小羊》一文中,狼扑向小羊……学生一片惋惜之声。到此课文教学似乎结束了,其实文本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极佳机会。我不失时机地抛下一句“同学们,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呢?”这句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悬念重生,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小羊被狼吃了,真可惜!”,有的说“狼被突然掉下来的一块大石头砸死了”,有的说“小羊急中生智地把狼引到早已设计好的陷阱里”,还有的说“狼被赶到的猎人一枪打死了”……一个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在学生的想象中诞生了。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融自己的情感,对文本展现的情景进行了再度的创作。这类练笔,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翱翔,促进了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为学生运用语言又搭建了一个平台。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目标,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在读写结合的双向迁移中互相补充,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滨海县东坎镇实验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