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GXF360 2017-07-09
“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万婷婷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一生致力于教学、办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教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朱子读书法”,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誉为史上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对现如今的阅读教学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在读书时自己总结出的一些读书体会,经过他的弟子总结编撰而形成系统的六条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循序渐进”指读书要由易到难,按照次序;“熟读精思”指读书不仅需熟读,还要勤思考,多动脑筋,将所读内容熟记于心,边读边思考,继承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思想,将读书与思考作为读书学习中重要的两个部分;“虚心涵泳”指读书要虚心求教,反复品味书中道理,不可穿凿附会,不可主观臆断,导致不能正确理解书中道理;“切己体察”指读书要穷理,知行合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明白道理和书中意味,以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抓紧时间,忌态度散漫;“居敬持志”指读书需全神贯注,同时要树立远大理想,忌瞎读。在如今这个阅读时代,正确理解并科学运用“朱子读书法”,对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朱子读书法”对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下面着重谈三点。

第一,“熟读精思”——读思结合,缺一不可

朱熹非常赞同孔子的“学思”思想,并加以深入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读书不得法就会事倍功半。

诵读须得法。经常能在课堂中看到这一幕,学生们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看着似乎在认真诵读课文,但真正记在脑中的又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诵读是阅读课文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如何将诵读课文的效果最优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诵读前明确阅读要求,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读出语调、节奏和感情来。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读段,读句,甚至在某些课文中需要具体点拨到某个词的读法。例如在课文《白杨礼赞》第四段中,虽然只是一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却是文中的关键句子,需要学生反复朗读。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白杨树与众不同的品格,正确理解每个词的具体含义,抓住“极”“实在”“平凡”三个词来重读,以突出本节的中心内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通过反复吟诵的读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这叫做先训练“伦理的读”,再训练“美读”。因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底蕴,然后诵读才能够真正地朗朗上口。在阅读教学中,像散文、诗歌这一类型的课文,尤其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法的正确,还要教会学生“思”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教学生去读书而不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道理,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学。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而思”就变得尤为重要。

提问的艺术。提问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问,一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前一种方式学生在对自己进行提问时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质疑,再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释疑,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阅读时心中带着疑问,看到文章题目时先对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去读课文,按着文章的顺序边读边提出问题。比如课文《孔乙己》中,文中使用的第一人称写法,可是文章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这就可以提出个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假托这个小伙计来说孔乙己的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读课文,会更好地理解文本。后一种方式是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思考并回答,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再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层层质疑,步步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课文《祝福》,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祥林嫂两次来鲁镇性格和体质方面的变化、面色有什么不同、眼神上的前后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边对比,更加深入地读懂文章。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前后联系且具有意义,能够让学生时刻抓住文章的每个细节,不会读后忘前,并且在提问题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

学会揣摩。反反复复揣摩文章,透过现象,发掘本质,不忽略一字一句,读出文章的真知味。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比如在课文《藤野先生》中,其中有一句话是“国内是这样,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单单一个“也”字就把国内让人失望、愤慨的情绪“也”带进了文章。仅仅一个字,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成天作乐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以及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能够将文章一字一句分析透彻,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熟读。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文章分析透彻,然后再将学生引领进来,体会“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的乐趣。

第二,虚心涵泳——自求自得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不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自得感悟,不参考辅导资料的分析,用心去探究课文,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深刻的感悟。让学生能够在“自求自得”的历程中,培育潜心阅读的态度,独具特色的个性,不拘前说的精神。

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生活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一篇作品,要是不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孤立地看,往往不易通过作品来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那样阅读就不能看得深,读得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能够更加正确地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更深刻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课文《药》中,讲述了小栓因为害了痨病,他的父亲几乎拿了全部家当买人血馒头给他吃,希望这个人血馒头能医好小栓的病。但是事实上人血馒头根本不能治好痨病,吃了人血馒头的小栓还是死了。小栓的母亲去上坟,正巧碰到夏四奶奶也到这里给儿子上坟。要是学生不知道故事所述的时代背景,也许会以为这是一篇“亲子之爱”主题的文章。但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再联系课文内容来看,认识到课文所讲述的并不是“亲子之爱”,而是一篇反封建的文章,这样便避免学生误解文章本来的写作意图。由此可知,如果不联系作者所写作品的时代背景,就会有可能错误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

不仅如此,只有深刻了解作品的本身,只有与自身的读写实践联系起来思考,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逐步培育起认真读书的态度与独立思考的精神。

第三,切己体察——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家在作品中用多变、细腻的写作手法和表述技巧向读者展现一些源自生活的人或物,表达他对人或物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经验,提高阅历,还要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经验,知识融入生活,创造生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学会体味这些真挚的情感和知识,还要善于把高于生活的作品引回到现实中来,让学生将感受、领悟到的情感和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自身的经历与文章所述的故事结合起来思考,体悟文中主人公的情感,然后学生之间相互聊一聊自己有没有过相类似的经历,对比你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是否相似,如此逐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慢慢地学会用自身的经验来感悟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课文《离别》的第七段中,描写了作者身旁有一位送行的母亲在哭泣,肖凤竟然去劝说安慰对方,“我觉得自己的眼眶里,正在涌着泪水,绝对不敢开口说话,怕这轻轻的震颤,泪水会掉下来,我默默地拉着肖凤,悄悄地走开了。”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样的经历,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这就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去体悟这种感受,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后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分析。比如在课文《孔乙己》中就有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买酒喝,周围的人对他无情地嘲笑和他争辩的情节,有孔乙己教文中的“我”写“茴”字的四种写法以及孔乙己将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有孔乙己去丁举人家偷东西结果被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买喝酒的情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随着这些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充分的表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时,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把人物分析放在具体的情节发展中来考虑,不要脱离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脱离文章情节发展,单独地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很容易将活生生的人物变成毫无生气的皮囊。

语文教育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的读书方法,对于认识和解决目前语文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朱熹的阅读教学理论影响深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我们当代的阅读教学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性。关于阅读的话题还有待不断完善,理论还需不断研究,有待于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验证,升华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