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本剧让语文课更有效更精彩—浅议小学语文学习中的课本剧表演

 GXF360 2017-07-09
课本剧让语文课更有效更精彩—浅议小学语文学习中的课本剧表演

课本剧让语文课更有效更精彩—浅议小学语文学习中的课本剧表演

刘 蕾

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在语文学习中,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巩固学过的内容,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十分有效。在课本剧表演中,学生通过美术、舞蹈、音乐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将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对话语言形象的课文,自编自导自演,以戏剧形式演绎出来,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于一体。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与文本深度接触,不仅可以提高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何更好地发挥课本剧在语文学习中的功效呢?

一、充分准备,让学生“可以演”

1.对内容要精挑细选

孩子们天生具有非常浓的表演欲望,也有比较好的表演天赋。当孩子们用小手托着小脸蛋表示“花儿”时,那张张笑脸就像朵朵美丽的花朵。当孩子们挥动双手演示“风儿”时,那些柔软的小手轻轻地摆动,就像轻柔的风拂面而来。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比如《庐山的云雾》、《荷花》等写景课文,适合运用朗诵形式;《菩萨兵》等一些历史背景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不适合表演,而需要认真阅读。课本剧首先要选择适合表演的内容,比如形象生动的童话故事,如《蚂蚁和蝈蝈》、《蘑菇该奖给谁》、《三个小伙伴》、《小松树和大松树》、《小动物过冬》等。一些对话、动作、心理描写比较多的叙事性强的课文,如《船长》等也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小学生语文水平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如果选用的课文篇幅比较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进行改变。

2.要熟读课文深入领悟

进行课本剧表演,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读熟读,对文中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等仔细揣摩,把内容内化于心。对课文不熟悉,不仅表演会不像,而且会出现忘记台词等现象。课本剧表演应以熟悉课文内容为基础,要熟读成诵。首先通过初读扫清文字障碍,然后通过精读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要词句,为表演打下基础。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掌握人物心理,了解人物感情,熟练进行对话,使角色逼真,神态准确,表演更符合角色。

3.要创造性地编写剧本

课本剧表演让孩子们在艺术氛围中,带着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造意识,满怀激情地进入审美境界。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在课本剧表演中就要让孩子们成为“审美的人”。

课本剧表演得有剧本。剧本是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改写的,既不能生搬硬套将课文内容照抄过来,也不能改得面目全非。课本剧剧本的创作并不是一件易事。

孩子们编写课本剧剧本时,常常会依葫芦画瓢,不仅照搬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有时连旁白也与课文里的语句一字不差,没有创造意识。课本剧表演并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翻版,不是仅仅忠实地将课文原样演绎出来,还应该是孩子们主体感受的再现。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鼓励孩子们大胆创造,将自我阅读感受在表演中表现出来。在创作课本剧剧本时允许进行自主创作,适当删节或增添。无论是人物的对话、内心活动还是旁白,只要能为主题服务就行,只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并适合演出都可以。这样,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翱翔,创造性才可以尽情发挥。

4.要循循善诱进行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并不是一件如他们想象那么简单的事。在表演之前要进行相关指导,诸如台词的修改、表演动作的确定、表演道具的准备等。布置完一个表演任务,首先可让孩子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小品表演,和孩子们一起简要分析这些表演的精彩之处,激发学表演的兴趣,更快进人所演角色。其次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帮助孩子们设计、排练,以求达到表演效果。课本剧表演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不能舍本求末,把表演当成目的。要把课本剧表演当成一种手段,利用表演巩固所学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使课文内化成孩子们自己的东西。因此,一定要把握住课堂,不要脱离文本,只图热闹,要让孩子们以表演为平台展示自己,更要让他们以表演为桥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多样形式,让学生“乐意演”

课本剧表演不一定总是单一的一种形式,而应根据课文内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如相声、小品、独角戏、辩论等。通过课本剧表演,孩子们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与文本更加亲密接触,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富有灵气,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全体参与,让学生“全体演”

课本剧表演要避免单纯尖子生表演。课本剧表演为的是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使课文内化成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多给孩子们机会,让每位孩子都参加到表演中来,成为活动的主人。在课本剧表演中,要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事”做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分别参与剧本的创作、表演、评判,各有所获,主动精神都得到发挥,独立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注重反馈,让学生“演有所得”

课本剧表演完要注重“评”这一反馈过程。“评”,不仅能再次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让他们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探究能力。“评”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或自评。

表演后应该组织孩子们讨论演出的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是评表演。另外也可以评课文。因为表演后,孩子们对原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提高到了新的层次,让孩子们谈谈对课文内容新的认识,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

既然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我相信,只要正确引导孩子们进行课本剧表演,定能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